该文章为视频讲稿,如果想提高视觉体验欢迎收看海民大叔的视频。

奥陶纪(Ordovician,符号O)是地质时代中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4.85亿年前,结束于4.43亿年前。奥陶纪每日的时间为21小时,而非24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奥陶纪大部分的时间里,温度颇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极高(比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高八到十倍),因此全球在温室效应之下持续着高温状态。这也可能是导致海平面较高的原因,那时海平面比现在要高几百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奥陶纪是历史上海侵(指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 ,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世界许多地区都广泛分布有海相地层。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这也被认为是奥陶纪大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Ordovician(奥陶纪)一词的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rdovician(奥陶纪)一词最先由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拉普沃思在1879年提出,它来源于“Ordovices”。“Ordovices”原为北威尔士古民族,此民族居住的地区奥陶纪地层发育较好,因此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尔斯·拉普沃思之所以单独划分出一个新纪——奥陶纪,是为了解决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剑桥大学的地质学家亚当·塞治威克和苏格兰地质学家罗德里克·莫奇逊之间的争论。

此二人都是19世纪地质学界的牛人,两人分别定义了寒武纪和志留纪,但不幸的是他们定义的地层有部分重复,一套岩性相同的地层分别被划归于寒武纪和志留纪,使得寒武纪和志留纪在时限和地层上有很大一段的重复,造成应用上的困难及长达50余年的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9年查尔斯·拉普沃思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可以将原称寒武纪或志留纪之间的重复部分另外取名Ordovician(奥陶纪)。后来这个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但一直到1960年在第2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才得到正式认可,成为国际地层年代表中的官方名称。

“奥陶纪”是中国地质学界首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午战争后,中国掀起师日浪潮,派遣赴日留学生,广译日文书籍,日式词汇深入科学、教育、法律等各个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研究开展较晚,就地层年代术语而言,我国地质学界现在使用的“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词汇均译自日文,唯独“奥陶纪”一词例外,此词系中国地质学界独立翻译,并为日本学者采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要归功于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他的文中曾明确指出“奥陶为中日旧译所未备,别创新名,初非得已”。并希望日本地质学界能沿用中国创造,“日本已把Cambrian译为寒武纪,但Ordovician日本还没有汉文译名,我们译为奥陶纪,盼望日本也同为使用”。而事实也的确如他所愿:“近时日本作者亦渐援用”。

好了,关于奥陶纪就简单介绍到这里。欢迎继续关注海民大叔的节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