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鹿流行于:汉或后期和田白玉具体是鹿还是羊个人看法鹿”与“禄”同音,古人琢玉常以“鹿”的寓“禄”。通观博物馆收藏的古玉,玉鹿和带有鹿纹的玉器,比较早的出现于商代。。商代玉鹿。商代玉鹿多为片雕、回首状,西周玉鹿。从考古发掘情况看,西周玉鹿数量比较多。这一时期的玉鹿与商代玉鹿相比,西周玉鹿多站立状造型,比较精神。另外,西周玉鹿双角不对称,分枝较长,比较夸张。头部除了大角外,还有大耳、大眼睛、挺胸、丰臀腿部粗壮,足型为牛蹄足。春秋、战国和两汉玉鹿。博物馆收藏的春秋、战国、两汉玉鹿比较罕见,民间收藏偶尔可以见到战汉时期的玉鹿。战汉时期的玉鹿写实性更加明显,有奔跑造型的,也有卧俯造型的,还有飞鹿造型的。《史记·成帝纪》记载:“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徙置苑中养鹿”。《汉官仪》载:“上林苑中以养百兽禽鹿,尝祭祠祀宾客,用鹿千枚......”。可见汉代武帝时,上林苑养鹿规模之大,而汉时上林苑所养之鹿,主要是麋鹿 。麋鹿,俗称“四不象”,如今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珍稀动物,但其实三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才是麋鹿真正的故乡。很难想象,千年之前的黄河流域中下游,还曾经是气候温和多雨,河湖密布,水草丰美,林木畅茂,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至使麋鹿成群,异兽无数的肥美乐土。鹿,性情温顺,形体高大,体态优美,其角重复分叉,形成巨大的树冠狀,雄伟美观。这样巨大的角冬至时脱落,开春后又能迅速重生,与天象的大地回春紧密联系,被视为吉祥的征兆,守望麋角脱而复生这种自然现象,被统治者作为神圣的仪式,且麋角生长迅速,质坚如石,古人从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中产生了以“麋鹿”象征皇权,帝位,江山社稷的思想,“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的典故就源于此意。自商周秦汉始,这种神奇物种,一直被皇家园囿豢养,以供观赏和行猎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皇家建园囿,养麋鹿,代代沿袭,作为皇家特权和江山永固的象征意义千古不变。古人对麋鹿如此重视,在汉代的圆雕动物中,亦不乏造型精美的麋鹿作品可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