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在餐桌上尝的是美食,品的是文化。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品牌”“潮流”“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国潮”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国潮”热背后不仅是中国创造、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民族情怀、文化自信的彰显。
“国潮”不仅在服装品牌和日常消费品中兴起,也在饮食文化等领域流行。中餐桌上,菜肴器具中的“国潮”范,既可以体现传统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能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融合风。
近年来,中国餐饮改良创新的脚步未曾停歇。一道道传统美食推陈出新,飘香海内外。在川渝,“水煮牛肉”是当地人难以忘怀的舌尖记忆,也是盐帮菜乃至中华料理的一张名片。
图为新式“水煮牛肉”。受访者供图
锅中大片爽弹的厚切牛肉香浓,锅边金色牛首鼻喷雾气,配以火红刀口辣椒和葱姜蒜末,“滋啦”浇上热油,焦香味顿时扑面……这是非遗“鸣堂”技艺传承人熊阿兵切合时下口味与审美,创作的新式“水煮牛肉”。
“推陈出新是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熊阿兵说,新式“水煮牛肉”融合西式上菜手法,又增添了中式古典元素。
“我是这家店的‘老粉’了!”店内用餐的刘女士说,“水煮牛肉”是四川家常菜,改良后的菜品仪式感满满,还新增了中西融合菜“牛肉十二粒”,餐桌上惊喜连连。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美食佳饮并不少见,中华餐饮文化崇尚“色香味俱全”,而餐具作为“餐桌系统”的构成元素,亦“别有洞天”。
在景德镇,成都有锅有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小草和伙伴正守在陶瓷窑口,仔细挑选、寻找灵感。
新出窑的原创“自然落灰釉”早已被订购完毕,很快将流转于食客指尖,绽放独特魅力。“‘国潮’餐具兴起的背后始终是国粹的支撑。”张小草说,中国制瓷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新与老的对话、人与窑的共舞。
图为张小草原创的“自然落灰釉”。受访者供图
“一群热爱‘国潮’的青年人凑在一起冥思苦想搞创意。”张小草坦言,在创业之初,对于传统瓷质餐具能否突出重围,得到认可,心里并没有底。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国潮”、追逐“国潮”,他的创作底气越来越足。
2018年,作为川渝地区烤鱼领导品牌,烤匠与有锅有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启了餐具创作之旅。
烤鱼作为美食,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而近现代的烤鱼,则兴起于风景如画的长江三峡之巫溪大宁河边。
老子说“上善若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江崖水纹有着吉祥的寓意,有锅有碗团队便将江、湖与崖结合在一起。用江崖水纹加入锅具底座设计,与烤匠主打的“烤鱼”暗自呼应,底部中间镂空,能够方便在食物餐桌上进行加热。
食客用餐时如同置身河中,河面雾气氤氲,仿佛梦回几千年前,体会到古人摸鱼抓虾的智慧和快乐。
图为烤匠的餐具,受访者供图
2019年,四川家春秋餐厅与有锅有碗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家春秋餐厅是以“家文化”为核心理念的餐厅,他们需要一系列属于自己品牌的摆台餐具。
在人们的印象中,家是温暖、幸福、美好的唯一象征,而一桌团圆家宴,往往就是一大家人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但在家文化中,尤其是一些大家族家规里,往往有着不可僭越的礼仪制度,子不可违父,弟不可越兄。
图为家春秋的餐具。受访者供图
有锅有碗团队便将这一观点融入餐具形制设计中,上为天,天为圆,下为地,地为方。餐盘是圆的,下方的托盘则是方的,筷头是圆的,筷架则是方的,汤盅是圆的,盅底盘则是方的,所有摆台餐具形制基本都遵循了上下分明,不可僭越的规则。将传统文化的礼仪融入到餐具中,也是对盘中美食的一种致敬。
2020年,烧江南烤肉与有锅有碗展开合作,对桌面摆台餐具进行系列创意设计。
在中国的地域历史文化中,江南的印象一直温润多雨,充满了诗意,风情万种。
而烧江南的“烧”,语出反义,是助烧之意,意思是给江南的诗意与风情一把火,让其更旺。
有锅有碗团队在餐具的选材方面,取青花之色,呈国粹之意,亦有温柔之风。
同时,团队将麒麟图形融入餐具,寓意祥瑞。麒麟威猛的外表下,却有一份儒家文化的雅,与烧江南的猛火与温柔义理相通。
图为烧江南烤肉的餐具,受访者供图
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餐桌,就餐的过程也充斥着沉浸式,除了饱餐一顿,周围环境还能让食客追思古时江南夜夜笙歌的繁华景象。
2021年,以老成都码头文化发展为主线的醉码头火锅与有锅有碗开启餐具合作模式。
今天的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内陆城市,很难和“江城”产生联想,但是在古代,
成都一直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流经城市的河道上便应运而生了众多码头。
各个码头分工明确,不仅客运和货运分开,不同的货物所用的码头也不尽相同。而成都人习惯借用货物为码头命名,如交易木柴的叫柴码头,交易大米的就叫米码头……
醉码头名字的由来,正是源于“成都人给码头命名的习惯”,有锅有碗团队结合“醉”含义,回想起自古好酒之士多于腰间悬一酒葫芦。于是创作团队将葫芦之形状融于锅具器形设计之中,锅的内沿线条既有葫芦之形,两侧耳柄更有码头靠岸的意思,展现出码头与醉相映相谐的关系。
从柴米油棉丝等各类码头,到如今吃着火锅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场景,虽然时过境迁,但成都的码头文化就在觥筹交错的席间被延续了下来。
图为醉码头的餐具,受访者供图
四年来,张小草对于“国潮”的坚守有了起色。目前,其公司各项专利达五十余种,创作的餐具器皿累计供给百余家国内知名餐饮公司,并远销美国、日本等地。
“餐饮领域的传统文化‘潮’起来、‘热’起来,这也是在舌尖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张小草说。
(本文源自新华社,内容有删改。原标题:中餐桌上的“国潮”范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