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西部战区高原边防部队的军事阵地、营地的全地下设计,悄无声息的施工和部署,以及保密工作的井然有序,让这种“临战氛围”跃然眼中。面对喜马拉雅那头不得不防的敌人,我军西部战区的地下防护究竟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我军地下军事目标可能面临的钻地弹打击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研制的常规深钻地武器型号及技术性能表

钻地弹对地下目标的打击过程在笔者看来是一件精细完美,各结构任务安排井然有序、应接不暇的艺术品:最初接触目标的是钻地弹的前部侵入头,“优质的食材往往采用最简单的烹饪方法”;“残暴的武器往往采用最简单的攻击方式”,就如《三体》中的水滴一样,钻地弹第一阶段进程没有任何爆炸,单靠古老的物理撞击,用高速和高硬度直接正刚目标表面,使其裸露混凝土发生压缩形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钻入后爆炸

至此,混凝土开始产生裂纹,裂纹扩展为入射漏斗形弹坑,随后钻地弹整体继续前进,此后弹头钻入部分对混凝土产生剪切应力,其内部开始震裂、挤碎、脱落,形成一个直径大于弹体的未贯穿坑,这之后与人们往常想的有些不同,钻地弹并非自此开始“乘胜追击”,顺坑道一股脑打入内部,而是“里应外合”用包抄战术彻底打通混凝土内部防护目标与外部的联系:在未完全钻通混凝土时,混凝土背面会由于钻地弹侵彻速度过高自动崩落形成漏斗状反向坑,在这之后正面被侵入部位与背面被破坏部位才被钻地弹顺势“钻通”。而后钻地弹通过打开的通道钻入目标爆炸,实现打击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面目标特征明显,防护性差,容易被一击即中

第二,我军应对钻地弹打击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上述整体过程可概括为“撞——钻——震——通——入(炸)”五个阶段。当年解放战争面对敌“齐头并进”的战术,教员讲到:敌人进攻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拳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钻地弹其实就是一个拳头,其各结构部位作为一根一根手指,在钻地的过程中需要伸开,一指一指地梯次作战,我军地下目标的防护就是按照这五个阶段逐次减轻或破坏其作战阶段,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切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钻地弹打入防护层过程

第一阶段“撞”,其实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防御手段,唯一只能加大目标防护层暴露面的厚度来尽可能多的抗下来自钻地弹侵入头的撞击。但从本次的报道来看,高原新地下掩蔽部为暂时性建设,主要服务于西部战区各部队的冬训,至多只为了应对中低烈度的局部战争而设,因此在应对第一阶段“撞”中,基本不会大兴土木着力加厚表面防御层。

第二阶段“钻”,由于在海湾战争之后我国对防御钻地弹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成熟,因此本次新建设的地下掩蔽部可以从设计之初就直接考虑逐层防御,偏航结构是应对钻地弹第二阶段“钻”的必然选择。所谓偏航结构,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自身接敌面或暴露面的特殊迎角构造来使来袭弹打击方向或侵彻过程被动改变,从而保护军事建筑主体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简单的偏航结构,大量应用于坦克装甲结构中

第三阶段“震”,不同于偏航结构,在侵入弹已经进行到第三阶段,偏航结构已经发挥作用,此时再采取二次偏航可能会造成“负负得正”的不利局面,因此面对钻地弹最关键的“震”,就要在防护层背面做文章,最大程度减少“震”所带来里应外合中的“内奸”。在掩蔽部背对钻地弹的内部,采用与外层暴露面材质不同的结构,用高强复合材料增强结构强度,提高整体韧性,目前在全军推广普及的高强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RPC高性能混凝土等,理论上已经被用于西部战区地下掩蔽部的内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下掩蔽部出口

第四阶段“通”,前三阶段使钻地弹的任务效应极大程度被消耗或更改,此时为了防范出现混凝土通路的小概率事件,在军事目标防护层内,加装以“混凝土空心三棱柱遮弹层”为主的二次被动式类偏航结构。国内对于该种防护结构的研究知之甚少,但美军在大量试验中已经表明:当采用多层交叠式构筑的混凝土空心三棱柱结构时,无论钻地弹弹体以何种姿态,多大攻角打入目标,都会无可避免的被偏航,二次偏航可以大大削弱弹体侵彻能量,并且直接减少其垂直防护层的分量。该种结构和材料施工简单,成本可控,因此在本次报道中出现的地下掩蔽部内层,理论上设置有该结构来应对钻地弹可能沿通路前进的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凝土空心三棱柱结构

至于第五阶段“炸”,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钻地弹能够以偏差不大的侵入路线进行到这一步,再去想这一阶段的防护有些天方夜谭。当钻地弹已经打入军事目标内部,被动式防护只能看人员的应激反应和紧急情况下的军事素养。

第三,我军其他方面地下军事目标的防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2轰炸机投放GBU-57钻地弹

值得一提的是,我军在进行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防护试验和设施生产改进时,直接对标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GBU-28钻地弹,以此作为假想敌弹种,对各类地上/地下目标防护进行探索研究。在我军各类导弹阵地的战备设施、掩蔽部阵地的最初建设中,是奔着防护目前蓝星打击能力第一强的鹰酱去的。

由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相关信息均属绝密,因此公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均未给出发射井井盖研制方向的数值结论,而目前国内最具参考价值的就是在试验中采用的“模拟发射井井盖”(前提是该1:1井盖弹靶与我军现役导弹发射井井盖无直接关系,仅作为依此获取钻地弹打击数值,供军工人员研究具体防护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构建的以GBU-28钻地弹为假想敌模式进行的导弹发射井井盖模型

在该试验中,洲际导弹发射井井盖上盖由八层结构组成(四层钢筋混凝土+三层钢板+外包钢壳体),总体厚度厚达两米,最大直径处甚至超过六米,总重146吨(32吨钢体+113吨混凝土),其对标的实际弹道导弹发射井防护水平必然比其高,可以完全防御来自美军高强度钻地弹的直接命中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钻地弹对发射井井盖打击后各部位应力云图,注意右上图弹孔周围钢板已经蜷曲翘起

除了导弹发射井,还有一个事实可以作为冷知识:拥有地下空军基地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目前保守估计至少有四十个地下空军基地,四十个是什么概念?按照目前国内空军基地出勤和保障数量来看,战时紧急情况下,可以保障至少1500架战机的维护和补充。美军承认“这些基地让任何人都很难在地面摧毁中国飞机,尽管跑道可能严重受损,但修复设备和机场工程技术人员都在地下掩蔽部,可以迅速修复被损毁的跑道。”届时,当面临最严酷极端的战争时,美军飞行员或许会感受到他们的祖辈在1950年12月的那个冬天,被水门桥所支配的反转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时营地挖坑建挡风墙,形成了半地下掩蔽部的阵地

结语: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云集各路防护专家,笔者从其结论总结来看,西部战区的如果面临高烈度局部战争,想要仅凭防护来做到保存有生力量,我军地下掩蔽部需要在净跨度至少15米且带有喷锚支护的基础上,深埋40余米,以此来保证面对目前最狂暴的巨型钻地弹MOP时能做到万无一失。当然,这种极端防御方式工程量耗费巨大,实际中仅适用于指挥所、地下机库或地下导弹贮存处等具备高战略价值的军事目标,对于本次报道中出现的普通地下掩蔽部,只需要做到及时预警,面对险情时有能力主动式疏散规避,甚至在信息情报战场上配合假目标来实施欺骗诱导,从而保护真身。但是,这仅仅只能说明西部战区的地下掩蔽部并非为了应对极端战争环境而生,但对于主要的防范目标印度,依旧是绰绰有余,敢于公开报道我军的现役地下防护,说明我军对于目前的假想敌有着充分自信“在战略上藐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