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的亮点都需要去发现,那这个世界就太黑暗了。”

这句话出自于一个13岁刚念初一的小女孩,而这个女孩便是本文要聊到的人,我们就称她为小阳吧。

小阳的母亲王姐跟我是多年的朋友,自从小阳1岁时跟前夫离婚之后,便一直独自抚养小阳12年。

按理说,为了孩子含辛茹苦十二年时间,理应换来孩子的体谅和包容,但处于叛逆期的小阳却用“我想离开这世界”来回应了王姐的辛苦。

没有电视剧的“懂事”,也没有别人家孩子的优秀,现实就只有逃学、叛逆、争吵和矛盾。

王姐托我给小阳找一位心理医生,而我这才知道了她们娘俩之间的问题所在。

01:立志考央美,却被告知“不务正业”。

小阳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从她展示给我的作品来看,天赋虽不算惊艳,但也还不错。

之所以愿意把她的作品拿给我看,是因为我刚好平时没事就喜欢画点画。小阳认为我跟她之间是有共同话题的。

在交流的时候,小阳告诉我说:“我的志向是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未来想成为一名独立的画家。”

我问她是否有把这个想法跟母亲沟通过,她却黯然道:“我跟她没法交流。”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问王姐是否知道小阳的心思。王姐一开始表示早就知道,但马上又补充说她这是不务正业。

事实上,在小阳表现出叛逆行为之前,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而且因为喜欢画画的缘故,还曾在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中拿过奖。

照理说,按照这种节奏发展下去,考上央美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之所以会被王姐认为是“不务正业”,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总结出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王姐在小阳画画这件事上,不能跟小阳进行良好的交流。

这算是另一种层面的“代沟”。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总想着能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和孩子沟通交流,一旦孩子的认知超出了父母的认知领域,那么矛盾便会产生。

而这,便是小阳认为无法跟她母亲交流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原因,则是父母传统的思想作祟导致的结果。

在传统观念中,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走的人生路应该就是普普通通的,什么音乐、画画之类的艺术道路是不可取的。

王姐一方面是单亲妈妈,另一方面也从未有过艺术的经历或者熏陶,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因而在她的观念中认为,画画这种事情是不可控的——主要是她自己不可控,她无法预估小阳未来人生路的方向,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于是就只能认为小阳画画这件事是“不务正业”。

我能理解王姐所想的绝对不是阻止小阳画画,而是她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去“赌”。

只是作为长辈,碍于面子不敢或者不愿表现出自己“无知”的一面,于是便只能期望用作为母亲的“强势”来否定孩子的志向。

王姐犯了很多父母常犯的错误。

02:父母不愿承认孩子已经长大。

在跟小阳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13岁的女孩心理年龄是很成熟的。

跟她的所有对话中都在不断表达对母亲的“厌烦”,甚至还透露出一丝丝“憎恨”,但却又在沟通结束时总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爱她。”

虽然她的言语里一直表达的都是对王姐的厌烦和憎恨,内心却很清楚这其实是一种“爱”,也承认了对母亲的爱。

她说每次跟外人聊起母亲时,她都会承认自己是很爱母亲的,但只要跟母亲一交流、一沟通就会不由自主地厌烦。

有次我去王姐家吃饭,在娘俩沟通的时候,我好像找到了原因。

对于一个已经13岁,基本属于青少年年龄段的中学生,王姐还是像命令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童一般。

按照王姐的说法就是:“她的思想和行为幼稚得很,跟个小孩子没什么区别。”

对此我很惊讶,因为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小阳是一个无论在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很成熟的孩子。怎么到了王姐口中,却变成“幼稚”了呢?

这个疑惑在我独自带我孩子的某一天解开了。我那个已经9岁的孩子,在我心目中好像一直都没长大过一样。

不管是他喜欢看的动画片,喜欢玩的玩具,甚至他每天跟我的交流,我都认为他只是一个四五岁的顽童。

但有一个周末,我爱人加班,我在家带孩子。我因为要看书,便让孩子自己在家画画。

然后画了一幅让我看不懂的画(我孩子画画天赋确实很一般),跟我说:“这是我画的对人生的思考。”

之后他解释了很多关于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内容如何我不做评价,重要的是我对他愿意思考人生这件事感到无比惊讶。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会低估孩子的成熟度。归根结底,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

一个13岁的人,再加上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心智其实已经很成熟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判断,对于父母的一些看法也会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当这种自我意识得不到父母的认同时,必然就会跟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而这种隔阂便是导致孩子和父母难以融洽沟通的关键。

小阳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被母亲以“幼稚”为由无情否定。母亲否定的不是小阳所表达的内容,而是否定了小阳“表达观点”这件事。

因而小阳在潜意识里认为母亲是“难以交流”的。

叛逆,变成了反抗被束缚的外在表象。

03:我想离开这个世界。

王姐常跟我说:“我这么辛苦地把孩子抚养长大,哪怕不求多大回报,但也不至于被憎恨吧?”

她的这个观点让我突然想起胡适曾经给儿子写的信里有段话: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我经常用“尊重独立个体”的观点来劝说身边的人,包括我爱人。

尤其是那句“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更是值得每一位父母去反思自己。

无论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还是把自己认为的对错思想灌输给孩子,都是在变相着掌控孩子的人生。

对于王姐来说,她想的更多是自己为了孩子十多年未曾再嫁人,也为了孩子放弃过很多东西。

“哪怕不求多大回报”这句话的潜台词,本身就是非常渴望得到回报的。

小阳降生到这个世上,并非是她可以选择的,所以她自始至终都是最无辜的。甚至,在来到这个世上后,才1岁多便缺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圆满家庭的爱。

小阳从一开始就没得选,那又该怎么去理解“回报”这件事呢?

有人劝小阳说:“你要多理解你母亲,她一个人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是很不容易的。”

然后也有人“斥责”小阳:“你太不懂事了。你要多去发现别人的亮点,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大问题,但小阳却回答道:

“如果一个人的亮点都需要去发现,那这个世界就太黑暗了。”

此话一出,劝她的人、斥责她的人都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直到有一天,小阳在她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想离开这个世界。(王姐常偷摸着翻小阳的日记)

王姐才真正把小阳的叛逆行为重视了起来。

04:孩子叛逆,父母要从自身找原因。

小阳的叛逆表现,其实跟其他青春期的孩子差不多,甚至相对而言还算是好的一类了。

心情不好时顶撞老师,甚至逃学;偶尔跟父母对着干,吵嘴、冷战、讥讽。

偶尔在日记里发泄下内心的不满,写出一些看似很严重的话语。

作为过来人,当我们回忆起青春时期的自己时,就会发现其实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作为父母来说,该引起重视的,还是要重视起来。只是在面对孩子的叛逆时,我们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小阳有自己的志向,王姐不支持就算了,还时常打击,甚至认为小阳的志向是“不务正业”。

作为一个已经开始有自己思考的个体,小阳的观点得不到王姐的正确引导,只是以“孩子还没长大”为理由来拒绝跟小阳交流。

王姐把自己的“辛苦”,归结于小阳的存在。

在我看来,真正需要找心理医生的绝不只是小阳,王姐也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才行。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而孩子则是父母的影子。

当孩子叛逆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给孩子找心理医生去做心理干预,而是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先进行自我反省。

孩子应该成为他/她自己该有的样子,但一定不是父母想要孩子成为的样子。

就如胡适所说的一样:

不要“以爱之名”,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孩子叛逆,父母是不是应该自我反省呢?欢迎留言表达你的观点。

—END—

文/知阳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