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鱼腥草,这个奇葩的自带鱼腥气味的植物,身上好像有许多的秘密,让我们“凡夫俗子”为之“疯狂”。
它静悄悄地蹲在地里,却留给我们南北各省的人,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直到现在,依旧是“争论不休”。
从古至今,鱼腥草始终散发着属于它鱼腥草的“芳香”,我行我素。也不管大家伙儿喜不喜欢[偷笑]。
鱼腥草,是个啥草?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鱼腥草是啥。
咱现在看到的这个植物,是三白草科植物蕺(jí)菜。
那么,蕺菜跟我们熟知的鱼腥草、折耳根是啥关系?
鱼腥草--不是草,是中药
鱼腥草,是中药名。在夏季,当蕺菜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釆割蕺菜的地上部分,就成为了中药鱼腥草。
中药鱼腥草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
被称为“天然第一抗生素”,冠以“神草”称号,中国卫生部和日本药典指南均认为,鱼腥草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食用和药用资源。
鱼腥草--玩转古代的“草”
鱼腥草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因为有一股鱼腥味,所以叫鱼腥草。
东汉 《吴越春秋》中称之为岑草,宋代《会稽赋》注:“岑草,蕺也。”
汉代《说文解字》有云:“草祖,菜也。” 清代段玉裁注解“草祖”即蕺菜。
在有些地方鱼腥草也被叫作折耳根、侧耳根、狗心草、狗贴耳、猪鼻拱、狗蝇草、臭菜、臭猪巢等。
“猪鼻孔”一类的名称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 可能起源于四川成都平原及其周围地区。
可见,鱼腥草,从古至今,叫法一直都很多!
鱼腥草--不是被吃,就是在被吃的路上
鱼腥草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
比如,汉代张衡在《南都赋》中写道: “若其园圃,则有蓼蕺蘘荷,薯蔗姜韭潘,菥蓂芋瓜。”,可见鱼腥草那时,是被当作地方常见的蔬菜而提出。
再比如,唐代苏颂说:“山南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唐初的山南道包括今天陕西南部、四川东部、 湖北西部、以及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喜欢生吃鱼腥草的根,应该就是凉拌菜。
近代《清稗类钞》有更加详细的描述:“蕺为蔬类植物,通称蕺菜,野生,茎细长,高七八寸,叶为卵形。初夏开淡黄色小花, 有苞四片,色白如花瓣,茎、叶皆有臭气,亦称鱼腥草。可食,亦入药。”
浙江一带是古代食用鱼腥草的重要区域,绍兴有座蕺山,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因为古代此山多产蕺菜,所以蕺就是指蕺菜。
鱼腥草--到底是“香”,还是“臭”
鱼腥草鲜品所特有的鱼腥气味十分浓郁,说鱼腥气味,又感觉好像不是很恰当,如果真是单纯的鱼腥味,恐怕没几个人爱吃。
那换种说法,鱼腥草鲜品那特有的冲鼻的谜之气味十分浓郁。
到底是“香”,还是“臭”,也只能是因人而异。
鱼腥草--好吃还是不好吃
鱼腥草主要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各省份, 如安徽、四川、贵州、广东 等地,以四川省种植面积最大,是云贵川渝、两广地区常食用的野菜之一。
究竟好吃,还是不好吃,我觉得主要争议点,还是在于鱼腥草鲜品固有的冲鼻气味,大部分人还是喜欢鱼腥草的那种爽口的口感、沁人心脾的气味,但有少部分人,还是觉得无法忍受那种气味,更不用说是塞进嘴巴里嚼。
我有个猜想哈,讨厌鱼腥草的朋友,是因为讨厌那种鱼腥气味。
忍受不了鱼腥草气味,进而拒绝吃鱼腥草的朋友,可不可以做个试验,捏住鼻子,不去想象那种气味,把鱼腥草塞进嘴巴里,多试几次,看看,是不是能够对鱼腥草的口感有不一样的看法[偷笑]。
还有个佐证是,应该没有人非常讨厌喝王老吉、加多宝饮料吧?哈哈,你知道吗?鲜鱼腥草煮水,加点白糖,口感跟王老吉、加多宝很像[偷笑]。
鱼腥草--会让人得脚气病[震惊]?
首先,脚气病不是指“脚癣”,而是指维生素b1缺乏症。表现为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无力,或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需积极寻找病因,补充维生素b1缓解症状。
南朝至隋唐间,江南“脚气病”流行。传统中医认为鱼腥草对脚气病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
比如,陶弘景曰︰俗传食蕺不利人脚,恐由闭气故也。今小儿食之,便觉脚痛。
再比如,孙思邈曰︰素有香港脚人食之,一世不愈。
也因为此种观点,导致当时吃鱼腥草的人大幅减少。
但现代并没有研究表明,鱼腥草会有可能使人有脚气病。
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有肾毒性,会致癌[泪奔]?
首先,鱼腥草中不含有马兜铃酸。鱼腥草含有的是马兜铃内酰胺。
2021年10月,就有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含鱼腥草的食品及口服、外用药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鱼腥草中含有 5 种结构的马兜铃内酰胺,根据构效关系分析均为无毒结构;它们在鱼腥草中质量分数(1.2~2.9 mg/kg)非常低,远低于含马兜铃酸毒性药材(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细辛等)中有毒组分含量(仅为毒性药材中马兜铃酸Ⅰ质量当量的 1/10 000~1/660),正常食用或制成药物摄入量十分有限;
假定上述 5 种马兜铃内酰胺的致毒力与毒性最强的马兜铃酸Ⅰ相当,按照《中国药典》中关木通、青木香、细辛日服临界剂量换算,若要达到中毒剂量,鲜鱼腥草的服用量为 2.3~60 kg/d,远超正常食用、 药用剂量。
(2)中国各地区人群鱼腥草的食用习惯与急慢性肾病患病率无相关性,且未发现罹患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病例。
(3)体外、体内实验联合证实,鱼腥草鲜汁原液和醇提取物无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4)除鱼腥草注射液外,含鱼腥草的口服、外用制剂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道。
鱼腥草--花样吃吃吃
《齐民要术》中有“蕺葅法”,是用醋和盐做的鱼腥草的酸菜 。
《植物名实图考》:“湖南夏时煎水为饮, 以解暑。”用鱼腥草制作饮料。
明清多种方志里还记载了用鱼腥草炖鱼。
除了药用外,全国许多地区都将鱼腥草当做蔬菜使用,特别是川贵、两广地区常将它用来煲汤、清炖、凉拌、炒食。 广东地区在夏天将其煮成凉茶饮用。
凉拌多花样:像凉拌折耳根,折耳根蘸水,凉拌折耳根野葱,凉拌折耳根萝卜丝,折耳根香菜拌皮蛋,凉拌折耳根蕨菜……
炒食:贵州折耳根炒焟肉,折耳根炒肉……
煮火锅:四川火锅放折耳根……
其它:四川锅巴土豆放折耳根,吃烤鱼、烤五花肉时加点折耳根碎,串串中的牛肉包折耳根……
哇!吃法真是应有尽有,哈哈!咱们国人的创造力(吃货精神)不容小觑。
那么,
鱼腥草的故事就先到这里啦!
【我们下期再会!拜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