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废都》小说中有一头社恐的奶牛,它居然因为看不惯人类“丑陋”的一面,向读者揭露作家颓废的真相。小说里它瞪着大眼睛,焦虑地告诉我们金钱买来的幸福只是一次可怕的梦魇。
《废都》发表于1993年。距今已经近30年的时间里,这本书一直争议不断,期间还因为描写太多男女云雨之事被“埋藏”了16年,曾被当时的年轻人戏称为启蒙小说。
《废都》的创作意图并不是想利用云雨之事来撬开流量大门,而是一个作家内心的呐喊,他想借用文学来救赎自己,让大众了解从富豪走向穷光蛋的真相,虚荣、贪欲、欺骗是隐藏在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定时炸弹。
1.《废都》的治愈性
《废都》里的文字像一面镜子,能读到自己丑陋的一面。当我们的自私、自卑、自利无处遁形的时候,内心开始反思,心灵也就受到了洗礼。
对财富的反思治愈着我们的暴富幻想综合征,《废都》里面的文字扫描着人的懒惰、懊悔、颓废的病根,告诉我们有钱未必能够买到幸福。忧愁随着财富的增长而来,柏拉图说过:越想着发财的人,就越不会想到美德,财富也会使得人变得堕落。
《废都》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金瓶梅》和《红楼梦》,明代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下物质丰富,《漂海录》描写苏杭地区:“接屋成廊,连袵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泊,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
商人地位上升,放弃耕作的农民走向了城市转向了手工业和商业。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人们随着社会因素变化而呈现着多样性的形态。在这些书中,我们可以深入财富中心,看清滥用财富的邪恶。
是什么导致了不幸福呢?金钱仍是争议的焦点,缺钱是一切的源头。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人不满于现状,从现有岗位中“逃脱”出来转而经商,称之为下海,《废都》的故事由此而展开,它讲述了西京这个城市里,四大名人“吸金”的命运画卷。
小说的人物关系复杂多变,粘贴在一张蜘蛛网上,成为猎物,这些猎物彼此的命运是被无数条线牵连着。故事里的主人公庄之蝶在小说里像一只狩猎的蜘蛛,到处收集猎物。有趣的是,小说结尾主人公自己却也成为了他人的猎物。
今天,我想使用更广的视角来观察这张网。所以阅读的时候,把自己置身于这张网之上,看着故事人物发展,我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在观察蜘蛛织网、捕猎、贪食、死去。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有一个生物并不在这张网之内,它是一头奶牛,它同我一样在一旁俯视着蜘蛛的世界,观察着这只蜘蛛为了财富斗争的丑态。
更有趣的是,还有比我和奶牛更高一级的视角,因为一贯在观察人类的奶牛也被吞噬了。我又在思索着,是谁在操控着这张网呢?
“百鬼狰狞,上帝无言”,也许在这张蜘蛛网之外,上帝正在观察着小世界里“昆虫”之间的斗争。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充满机遇又危险的世界,但每个世界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对的。比如小说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富人的世界,穷人的世界;哲学家的世界,上帝的世界。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思考。
就如老子里的一句话“道法自然”,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是“道”,是在遵循着一个无形的规律。《废都》描绘的并不只是一个财富时代里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百态,而是脱离正确财富轨道的人间丑态。
今天,我把《废都》的这面镜子再擦亮一下,先看看一头奶牛眼中的“丑陋的世界”。
这个世界从奶牛与庄之蝶“携手”的初次登场开始讲起:为了博人眼球、彰显个人身份价值,大作家庄之蝶要“亲自”趴在奶牛肚子下边挤牛奶喝。
2.升值的奶牛
为了赚钱,小说中城市供奶场的牛奶总要掺水,群众意见很大。因为供应量太大,奶场不在乎正在抱怨的用户,照样掺水。那么,作家庄之蝶为了自己能喝上鲜奶,于是建议卖菜的刘嫂:“何不养一头奶牛,能把牛牵上去城里现挤现卖牛奶,收入一定胜过务菜了。”
于是卖菜的刘嫂从终南山购买一头奶牛,每次到城里来现卖牛奶。庄之蝶则可以等待奶牛来后第一个趴下身子吮吃,刘嫂和牛为此还都很感激这位作家。
有一天,有人要去找庄之蝶办事情,她推开了文联大院里的铁门。看到的是一群人抱着瓷盆排成一字等着牵牛妇女挤奶。此时,一个身穿黑色汗衫,长发蓬乱的作家鞋过来了,他无视别人的目光直奔着奶牛而去,然后就想着一头扎进奶牛肚下就吮来。牵牛妇女刘嫂见了大作家来了,喜笑颜开,文联大院的群众也开始改变了队形,由一字变成了圆,围着看。
趿
奶牛看到“熟悉”的人来了,长叫一声“哞”,这是庄之蝶与奶牛“携手”出场的第一次“对话”,众人也因为奶牛这一声亲切地“招呼”开心地吃起这个作家的瓜。
人群深处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牛在叫你哩!”,大家一片哄笑,作家庄之蝶却不以为然。反倒说出了自己可以先吃奶的真相:“牛叫我是怕你们把奶吃完了,是我建议牵着牛来卖奶的,可头奶总是让你们吃了!”
牛奶虽然在80年代来说并不是稀罕品,但庄之蝶为什么要计较起喝不喝得上头奶?一方面他是要彰显个人在文联大院甚至整个城市的大作家身份;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自己亲口或者亲笔“点金”的物品升值潜力大。同时也反讽了这个大作家的自大和贪欲。
刘嫂作为一个普通的菜农,多亏了庄之蝶的建议,自然也要多说几句好话。她面对众人,拍着胸脯说:“奶牛平时牵不动,今天却直接来了这里,原来是先生回来。”
客套的几句后,她又回头打量着庄之蝶说“先生瘦了。”虽当着众人一面,庄之蝶却也不避讳,马上回应着:“没奶喝能不瘦吗?”妇人一听这大作家也爱开玩笑,就放口说了一句:“肚子确实大了!”
吃瓜群众感慨道:“肚子当然是要大的,要问先生去了哪儿?”,牵牛的大姐饶有兴趣与众人对话:“去吃山珍海味了?”众人也给出一个街上的民谣说:“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岔五解个馋。”
鲁迅先生曾说:“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牛是甘于奉献的动物,而在《废都》这一段描写中,却并不是歌颂牛的精神,反而看起来像是在炒作,哄抬牛的地位,让它升值,成为一个受人享受、买卖的升值物品。
本来应该倡导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而在财富增长的环境里,连文化圈都出现了争抢“喝奶”的现象,不禁叫人唏嘘。
主人公庄之蝶携手奶牛的首次登场让人惊叹不已,一句讽刺的话语中,我们似乎读懂了任劳任怨的奶牛、骄傲的作家、“爱管闲事”的吃瓜群众、老实的牵牛人的喜与乐,也开始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这座城市的缩影,《废都》接下来将要呈现的又是些什么故事呢?
小说中有个收破烂儿的老头儿,本是退休教师,却走上街头自顾自地吟唱着十类人的市井俚词:
看完图中的这段俚语,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光从“八类”中描绘作家风光的时刻来看,《废都》中庄之蝶要抢奶喝,他似乎害怕自己被替代,丢失那种尊贵的身份。贾平凹以此表达财富世界作家群体的焦虑性。
我个人认为:《废都》里挤牛奶这段描写无意中也描绘了当今自媒体时代的现象。写文、发文本是由作家与出版社开创的“时代”,却被众人抢了“饭碗”。
流量穹顶之下,作家们是否会因为挤破头抢身份和财富而丧失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28年前贾平凹借奶牛反思了文学圈里圈钱的现象,接下来被赋予思想的奶牛,俯视着人类的世界。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话呢?
3.牛说了作家颓废的真相
牛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高,古代只有“天子”参与的重要祭祀才会有祭品牛的出现,牺牲这两个字用的就是牛的偏旁。牛不仅是勤劳、忠厚的象征,还拥有奉献的精神。
《废都》里庄之蝶再次见到奶牛,说它镇定自若地像一个哲学家,被牛一字一字听在耳里。奶牛被赋予了更通“人性”的一面。一部小说的魔幻主义色彩被激活,为了更凸显现实生活得真实与残酷,奶牛并不是被简单的拟人化,而是运用了解构主义思想把人的思考运算能力给予了一头奶牛,让它的独白更有深意。
什么是解构主义呢?
举个例子,一部好的电影通常是通过不同的视角表现出人物的形象、性格和经历,比如摄像机拍摄一个人正面的表情和拍摄他的背影的形态给人启发也是不同的。导演并不只是利用直觉而创造这些镜头,而是利用解构主义思想。他们首先把这个人的一些属性抹掉,只留下需要强调的一面,然后再逐个添加对强调这一面“友好”的属性。
回到小说里,解构首先要“杀”死了一头牛,把它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比如:奶牛勤劳的身躯,强大的胃,思想简单的大脑。
奶牛用强壮的身体辅助人类的生活,给予人一种忠厚、靠谱的感觉;其次是牛的大脑,它缺少一定的运算能力,就像一台老式电脑一样总是卡顿。所以需要给它赋予人类大脑的运算能力,增加牛的思考广度和深度;最后牛的胃,它比人类的胃要强大,因为牛可以“指导”自己的胃进行反刍,可以把食物进行多次消化,思考有点“复盘”的味道,所以也保留了牛的反刍功能,加强牛的分析能力。
通过解构,一头拥有忠厚、靠谱、智慧、强大的分析能力特点的奶牛才开始独白,更像一头哲学牛。
“当我在终南山的时候,就知道有了人的历史,便就有了牛的历史。或者说,人其实是牛变的呢,还是牛是人变的?但人不这么认为,人说他们是猴子变的.......(用符号代表省略一小段话)那我们就不妨这么认为:牛和人的祖先都是猴子;猴子进化了两种,一种会说话,一种不会说话;说话是人的思维的表现,而牛的思维则变成了反刍。如此而已。啊哈,在混沌苍茫的天地里,牛是跳蚤一样小的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吗?不,牛是庞然大物......
人啊人,之所以战胜了牛,是人有了忘义之心和制造了鞭子。”
奶牛用一堆“有理有据”的分析铺垫了最后那句富有哲理的话:“是人有了忘义之心和制造了鞭子。”
牛说到人的聪明,却又点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牛的话中,制造鞭子驯服牛的人只为战胜牛,而逐渐丢掉了信任和破坏了规则,牛认为的社会文化慢慢开始颓废掉就是因为人的自大造成的。
牛为自己的种族受尽的屈辱而愤愤不平,鼻孔喷出两股粗气。而当牛仰头注视天空的时候,空白的天空让它平和了下来。它似乎预测了人类最终的归宿,如果人不能自省,结局又是什么样子呢?牛又说了些话:
“社会的文明毕竟会要使人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走向毁灭,那么,取代人而将要主宰这个社会的是谁呢?是牛,只能是牛!.......牛的种族实际上已有率先以人的面目进入人类者,君不见人群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爱穿牛皮做的大衣、茄克和鞋。这些穿皮衣皮鞋的人,都是牛的耳目,他们在混入人类后自然依恋牛的种族或是提醒自己的责任,才在身子的某一部位用牛的东西来偷偷暗示和标榜......我是哲学家,我要好好来观察这人的城市,思考这城市中人的生活,在人与牛的过渡世纪里,作为一个伟大的牛的先知和先觉吧!”
这一段的独白会让读者感觉到好笑,因为牛在“吹牛”,但牛确实在讲着一个思想家的话,只不过它是一个还没有付之行动的思想家。从这里可以看出,牛训了人以后,自己却并没有做太多实事。
但是回头一想,牛都知道人类社会开始变得腐朽和颓废了,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开始接受批评,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呢。
当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偶尔也会在出租车上听着司机闲聊城市规划不如意,找当地朋友喝酒抱怨工资不上涨,听着小贩吐槽城管的监管力度过于严厉。我们却从来不在乎这个城市的不足。
再看牛的这句话,它还用到毁灭来警告人类,提示我们一定要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珍惜眼前,勿要过度透支资源和信用,这是他比起吐槽、闲聊的人类更具有思想的一面。
牛还补充道:“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动物中除牛之外都是狰狞,无言的只是上帝和牛。”
牛的这段独白想告诉我们,静静地观察这个世界的不仅有人们脑海里的上帝,还有一直默默无言的牛。上帝是最高级的神,俯瞰了全部的世界,而这个出生在终南山的牛是不仅是离天最近的山,而且牛一直是在默默地服务(改变)人,自然也具有“全局观”。
是牛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进步,没有借助牛的力量,人可能停留在石器时代。牛说人毁灭的“胡话”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暗示一个真相:人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和财富,想要一劳永逸,最终就要迎来被替代的命运。小说里四大文化名人悲剧的结局印证这一说法。
可谁又能料到,小说里这头奶牛最终也逃脱不了被人“利用”的命运,它在人类的丑陋世界里瘦到皮包骨头。牛的死去,提示我们在大趋势之下,认清自身和现实,不仅要有思想,还要付出行动,才不能被淘汰。
牛的死才使得我们恍然大悟,它并不是与“上帝”同等地位的生物,而只是一些虽然看清世间丑陋,却因为忠厚老实性格而容易被利用的人。
小说中牛的结局是:一切就如牛之前预言的一样,它死后庄之蝶说了一句:“我想要这牛皮。”庄之蝶拿了牛的东西,代表他继承了牛的责任,有了牛俯瞰人的视野。
庄之蝶拥有了牛的视野也看清楚自己的现状,有了反思。终于知道自己从有权势的作家,沦落到烦恼缠身,逃离城市的真相。庄之蝶生在一个好的时代里,却只是一味地索取,不奉献,不反思,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4.文学的力量
贾平凹保持着两年至少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热情,却也不能避免争议。他在2020年出版的第二部城市题材小说《暂坐》被读者称作是新《废都》。看样子“废”这个话题并没有过去,还需要更多的文学语言来描述它。
季羡林先生在贾平凹深受困扰的时间里说过:“《废都》20年后将大放光彩。”20年已过,《废都》还是那本书,可是各行各业的名人却又开始接受一次新的财富考验。
《废都》的精彩在于他的“俗”而非“雅”,《废都》的流行又取决于“雅俗共享”。它大胆且细致的人物内心描写,让普通人感到了文字的冲击,“废”字,被里面的小人物,包括这头奶牛擦得更亮了,能照射出更多人脸上的沧桑和无奈。这才是文学的现实意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