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美育:美者甘也,同善;育者养也,从其善,与盲反矣。故美育者,非甘不食,非善不从,明白辨黑,修身正气。浩浩乎,内圣以达人,外王以达己,斯美矣,育人矣。我们美育板块正是以此为核心思想,从身边常见的传统文化代表物入手,以系统学习的方式让朋友们可以对此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审美,以细微处见珍宝,润物细无声;更可贵的是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进步,如我们的主旨一般: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今日话题

中国由古至今选拔官吏的方法

世官制:先秦时期选拔官吏基本为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周初,为了扩大和巩固家天下,周天子以大分封的形式将统治权力、土地、人民封赐给同姓、姻戚、功臣,受封的卿大夫、诸候便成为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被层层分割的统治力的继承,即各级官吏的选任,是涉及王朝统治巩固与否的重大问题。其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可否认曾发挥过主要的作用。

察举制:汉武帝元光元年确立了察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察举制度下,有名的人有左雄-察举的改革者,董钧-才德兼备的学者,东方朔,董仲舒,晁错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其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西晋、六朝时沿用此制,是存在四百年之久的一种选官方法。

科举制: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科举制首创时间存在争议)。科举制度的发明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 [89] 。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科举亦影响了中国周围的国家,越南、朝鲜、日本等都在仿照科举制度选拔当地人才。

其后科举制持续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上疏请渐行罢废科举,“使天下士子,舍学堂别无进身之路。”清政府举行了清朝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届会试、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分别为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公务员考试:我国公务员制度始于80年代中期,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人事制度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转变,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主导,由近40个单项法规和实施细则为配套的公务员管理的法规体系;国务院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政府机关已完成了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的各种基本运行机制逐步确立起来。

结语

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无论何种方法,总是在指引着我们向着“美好”的方向在发展,我们学习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们的美育,也是希望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我们自己的特点,成为不拘一格的人才。

-END

德不孤,必有邻

有喜欢书画或有业务合作的,可私信小王,共同宣传学习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