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只杯子,外表光滑,晶莹通透,造型非常精致现代化。

但是根据专家介绍,这个杯子是目前出土的先秦水晶杯中最大的一个,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没有任何黏合的痕迹。

不少游客在参观后都发出惊叹,这哪像是两千多年前战国的水晶杯,制作得这么精巧通透,分明像是用机器打磨出来的。网友们也在网上炸开了锅:难道是考古人员搞错了?

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虽然玻璃杯和水晶杯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但其实外观和特质仍有许多不同。

水晶有较高的透明度和折射率,外观更加光洁晶莹;水晶导热性能比玻璃强,所以用手摸水晶时比摸玻璃更为凉爽。同时,由于水晶中含有铅、钡、锌、钛等物质,因此水晶硬度比玻璃更大,能在玻璃上刻划出浅印。

从外观上来说,水晶颜色更白并且明亮耀眼,比玻璃更通透、具有一定的光泽度,可以折射出五彩的光线。

正是因为这些特质,在古时候就被用来制作杯子、器皿、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物。

那么,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哪些有名的水晶器具呢?

战国水晶杯

这只水晶杯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二十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在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考古发现了这个杯子,它整体杯沿偏厚,棱角圆润细腻,有精心打磨的痕迹。

当考古人员检测后,却发现它是由一整块天然的水晶打造而成的。

我们都知道天然水晶不易获得,且质地坚硬对工匠们极其不友好,在水晶这样高硬度的材料上是很难打磨的,而纯手工工艺是无法做到杯底如此的圆滑平整。

水晶不光硬度大,而且质地很脆,极易折断,因此要被制作成高难度的圆弧造型也是不小的困难。但他们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如此精美复杂的水晶杯呢?专家们到现在还无从考察,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古代时期中外交流时传入中国的文化交流艺术品,但学术界对于水晶杯的也还没有任何定论,它的设计也成了一个谜团。

北宋的蕉叶纹水晶杯

在南京市博物馆中,有着这样一件名为“蕉叶纹水晶杯 ”的物件,器形宛如一片芭蕉叶,叶脉根根疏朗,口沿一侧扁扇形柄,器口镶银鎏金包边。

由于质地透明,专家一开始误以为这是一只玻璃杯。毕竟在古代,玻璃器皿也是稀罕之物。 于是,将这只杯子被定名为“山花蕉叶玻璃杯”。

然而,经过后期的科学检测,结果令专家大吃一惊:通过光性特征和红外光谱材质检测,专家意外发现:杯身的透明材质并非玻璃,而是更加名贵的水晶!

这下子,“玻璃杯”就一跃成为“山花蕉叶纹水晶杯”了,地位一下子得到了拔高。但也非常难以想象,在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用这么大一整块水晶,雕刻成了这样完整的蕉叶形状的杯子。

清朝的水晶仿古兕觥

兕觥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诗经》中屡见其名,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兕觥通常椭圆形腹,盖为带角的兽头形。

而水晶兕觥产生于清代,在造型和纹饰上都仿造于古代的青铜器,兕觥带盖,盖面上雕刻着兽首双角,器口前高后低呈坡形,方便人们喝酒。在兕觥底部,还配有嵌银丝红木座,很有特色,充满了仪式感。

除了仿古的兕觥,清朝还有水晶双耳杯,杯身为十角形,底出也是十角形足,两侧则是镂雕的双螭耳,足底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清朝的水晶物件多为仿古之作,在造型上没有太多的创新,但在历史上仍然有非常高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人们为什么偏爱水晶制品?

天然水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是不可多得的宝物。除开水晶晶莹通透的特质,其背后也蕴含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水晶是由冰逐渐演变而成。但因为水晶洁白无瑕,而被人们视为圣洁之物。水晶晶莹透明、温润素净,也使人们相信其中藏有神灵,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所以日本人总喜欢把水晶球陈设于家中,以此为除魔辟邪。

但如果亚里士多德知道了水晶是二氧化硅的晶体,与冰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会不会感到非常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