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君

郭声健老师“致后浪”的创意,让我感到有必要“回头看”,给“后浪们”——即将毕业的准音乐教师或是初入职场的音乐教师,和盘托出成长的感受,但愿产生一点“拉力”。这些感受的要点是:多参加音乐教育的会议与比赛、与“教法之源”的母校保持联系、看书看报看杂志看录像课、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争取一次支教或是做公益的机会。真心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音为有爱”,我们不会“休闲在沙滩上”,为了音乐教育,“前浪后浪可以一起浪”!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是“半步半步地往上爬”,读中师、专科、专升本、研究生主干课程班、研究生班、硕士、博士(在读),几乎没有一个“全音”,都是“半音半音地往上爬”;这里的“往上爬”不是社会某些现象的贬义,也不是频繁地“跳槽”,而是学历、学位、职称所需要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奋斗过程。至于工作岗位,很多时候“不是你去选择最好的,而是最好的来选择你”。我是被当年的“前浪”(恩师和所有关心鼓励我的人)“半音半音地往前拉”。就业的工作单位,从中小学、中师到高校,也是像爬音阶一样,也如同我们音乐老师做扩展音域的发声练习,在低声区打基础,在中声区求稳定,在高声区求突破,寻求适合自己音域、音色、声线和风格的作品,把它们演绎好——这就是音乐老师的追求——人生道路亦然。时光如梭,三十余年过去,我从“后浪”变成了“前浪”,现具体谈谈成长的感受。

一、多参加音乐教育的会议与比赛

我18岁中师毕业(普通班,三年级选修音乐),几经周折回到本乡的一所联中(小学、初中一起),以专职体育教师的身份开启职业生涯。第二年,英语课缺老师,我又被安排上初一的英语,一个只有初中英语水平的老师教初一!第三年我参加艺考到梦寐以求的广西艺术学院上学了。1993年毕业,要么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附中教音乐兼美术,要么去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工作,经过痛苦的思考,我选择了后者。直到2001年秋即工作8年后,才有机会参加由母校广西艺术学院承办的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全国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论文《从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调查谈高师课程的针对性调整》获得比赛二等奖,并在会议宣读交流,期间认识了许多现在流行称呼为“大咖”的音乐教育界人物,我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调查引起了与会专家和《音乐周报》等媒体的关注,让我倍感基础教育的紧迫和高师改革的必要性。

▲图:2009年2月与王安国老师在第二届大艺展

接着,2002年冬,我又征得学校的同意,参加了在武夷山举办的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研讨会”,会议期间我和桂林师专的一位中师时的师兄拜访了仰慕已久的郭声健老师。一天早上在会议前的时间,我们通过组委会张贴在大堂的电话,与郭老师取得联系,去到他的房间,和蔼可亲的郭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从此后至今的18年里,我与郭老师保持电话、电邮、QQ、微信的联系,我把郭老师当作我的导师之一,虽然“面授”的时间不超过几个小时。2012-2014年我准备了十余年的书稿《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音乐教师专业成长》(专著)、《音乐美滋养大学生的心灵》(编著)得到郭老师的大力帮助,在百忙中还应邀为编著作序,3本书分别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音乐教师专业成长》还荣幸地加入了郭声健老师主编的“音乐教师职业素养丛书”,老师的风范和恩情,铭刻在心。

2007年秋,时隔5年之后的“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上届只提交了在《中国音乐教育》发表的一篇文章《让学员“动起来”的培训》,篇幅不够,也没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和参考文献,参加这样的全国会议评选肯定是不够格的;吸取第一届论文没有写好的教训,这次《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学生基本功促进策略》做了充分的准备获得一等奖,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一位老师把论文要去,说参考改革是否可行。2009年春,我有幸第二次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在东南大学见到了敬爱的王安国教授,王老师风趣地说:“你老是获奖,都变成获奖专业户了!”大艺展的论文确实每一届都参加了,只是后面的三届不再超越一二届的成绩,这也是一个“后浪推前浪”的现象。

2015年秋,中国教育学会“首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在上海举办,我已在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10年了,但对基础音乐教育依然初心不忘,其实也连接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论文《音乐节奏教学的“中西合璧”》评选获得优秀奖并分组宣读。从几次会议看到,有的同学在本科及研究生期间,就有幸参加本校、省级或是全国乃至国际音乐教育会议,哪怕是做会务工作,也是学习的好机会。

▲图:2015年10月与陈玉丹老师(右二)在上海会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后浪们”马上遇到的问题是,学校可能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领导不让去参加会议——怎么办?那就看我们的实力了!学艺术、学音乐的同学毕业后,要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有生活与交际能力,因为上大学前就走南闯北加入了艺考大军,几年大学时光,不说十八般武艺,一两般武艺总还是拿得出手的。在升旗仪式的指挥上,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等晚会上,好好的露一手,在短则一学期长则一两年的时间里,带出一个学生的表演队伍(合唱、舞蹈或是器乐等),让领导觉得你是最棒的!在艺术节或是县级、市级、省级等的文艺比赛、公开课、录像课比赛中,为学校增添光彩,音乐老师争取在关键时候让主管为你的教学研究、交流、学术会议开绿灯,哪怕没有经费,只要能够请假自掏腰包也要“充电”。

也许,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会因为学科不受重视或是缺少有志于音乐教育的同事交流,感到苦闷、孤独。我曾经一段时间,写下歌词《我在沙漠中孤独地行走》:我在沙漠中孤独地行走/寂寞的旅途把悦耳的驼铃演奏/漫漫征程充满了艰辛/心中毅然坚信远方有一片绿洲/我在沙漠中孤独地行走/寂寞的旅途把动听的驼铃演奏/漫漫征程充满了坎坷/心中依然向往远方那一片绿洲/走过绿洲我还要继续行走/也许不再孤独还有辉煌的合奏/一路风景中大漠孤烟长河日圆/还有那美丽的胡杨向我们招手。

二、与“教法之源”的母校保持联系

毕业了不要忘记母校,那是我们“教法之源”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在大学获得应有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有可能还是用当年中小学老师教我们的一套方法来教自己的学生。于是有的老师发现,有的地方十年二十年没有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的改变!大中专毕业的老师在学校学到的“音乐教学法”呢?教学法的课堂是一个组合车间,把所学、所追求的声乐、器乐、理论等等组合在一起;有可能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并没有在意教学法的重要性,“重技艺、轻教法”,国外几大音乐教育体系及其与中国实情的结合创新,形象而实用的“柯尔文手势”,上学的时候都没有在意,“法到用时方恨少”。在学校趁年轻努力学习技艺是对的,但是好多同学忽视了教学法和论文写作的学习,“课堂教学之法”“论文写作之法”在工作中显现出它们的重要性,回过头来再请教、自学,“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教学方法的活学活用,是音乐教育学、教学论、教学法的老师教给我的,我们不能像断了线的风筝,而是与“教法之源”的母校老师们保持联系。感谢我大学时的班主任老师、音乐教育家陈玉丹教授,在我毕业后一直关注我的成长,当我2000年开始在《音乐周报》《中国音乐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的时候,她说要继续努力,争取出一个专辑,于是才有了《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的积累。2019年秋当我被引进回到母校回到南宁时,陈老师让我参与广西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在去年的广西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和论文比赛中,我回到了中小学音乐教研的队伍,倍感亲切和幸福。

▲图:2019年12月参加广西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

我还要感谢音乐教育学院原院长蔡世贤教授,他不辞辛劳地为书稿打磨写序,提出指导意见,是我永远怀念的恩师!在求学的过程中,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幸的是遇到严师、良师。就像产品出厂之后,一直有跟踪调查和反馈优化,而不是推向社会就不管了。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有仁爱之心,一方面也需要学生有敬爱之情。

三、看书看报看杂志看录像课

2004年前我曾深情的写了一篇小文章《音乐学生,读点书吧》(收录在《音乐教师专业成长》),针对在校音乐教育学生的借书证几乎是空白的情况,忙于练琴、练歌和艺术实践及社会活动,几乎没有时间读书,哪怕是音乐类的报刊。“有音乐的地方,就有《音乐周报》”,我是大学毕业到中师教书才从学生手里得知;音乐教育的学生和老师不看《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老师不知道《中小学音乐教育》真是大有人在。一篇文章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份报刊或是书籍成就一个人的理想——这也是我的真实感受。有的人认为我们音乐老师好当、好玩、轻松不用改作业!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在可能超负荷的课堂之外,还要负责少先队、共青团、政教处等工作,还要训练演出队伍,周末都没有时间保障,还要参加社会活动或家庭音乐教育等等。所以,真的是没有时间看书。

为了上好中师生及本专科的《音乐教学法》,我把几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比赛的录像买回来,认真观看,选择适合的作为教材范例,让学生观摩与体验。尽管一些课有“做课”的痕迹,但好课是“磨”出来的,有了过程才有新常态。“见贤思齐”是一种动力,一方面怀揣着自己的“诗与远方”,一方面坚信自己的热爱。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不要抱怨,也不要进行没有必要的争论。没有乐器我们自己造——简易可行的打击乐器;不识简谱、五线谱不要紧,我们就从“柯尔文手势”(可适当改革)开始;学生感觉“打打打打”的节奏读法枯燥,我曾借鉴柯达伊教学法的节奏读法和首都师范大学郑莉老师团队的节奏读法,“发明”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个人特色的节奏读法,学生马上活跃起来!音乐无处不在,看电视发现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赛场各国的啦啦队各有节奏和口号,把它们引进课堂,由单声部变成“联合国多声部”……

四、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对于音乐老师写论文普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给音乐学生及音乐老师看论文同样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看论文并不比上声乐课、器乐课轻松!尤其是某些“擂人”的论文,容易冒火、容易上气!一篇论文不是一两节课改的过来,而是需要几天的时间,如果没有爱心、耐心、热心,谁也不想去看让人“恨之切切又爱之切切”的论文!音乐老师总是问,写论文有什么用?!一个是“量化”——评定项目看论文的数量,一个是“质化”——比赛、评职看论文的质量。随着职称制度的改革,“不以论文论英雄”了,教学成果、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均衡起来看一个老师是否可以晋升。但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接触众多的文章也为自己丰富了资源,每篇文章都有可取之处或批评价值,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

2004年春季学期,桂林师专与广西艺术学院合办的本科班毕业论文课程需要教师上课,师兄介绍我去,我努力上好课后,还进行了问卷调查,一位老师因为繁忙把他对几个学生的指导任务给了我,我也承担下来,课后我写的《高师毕业论文写作的调查分析与教改建议》获得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高等教育组一等奖。其实我只是一个高师的临时代课老师和旁观者,顺便对几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修改,《高师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还发表在了2010年第10期的《中国音乐教育》。如果我不是乐意去帮忙,就不可能有机会写出这篇文章,“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也是在很多老师的帮助下成长的。

说到调查问卷,也是帮助老师和同事同行的一个事,似乎是一个麻烦的事情,但是人有所求就一定要及时、正确的做好,不能敷衍了事。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调查问卷中学到东西,双赢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真诚的帮助汗流浃背也在所不辞。“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自己也从多次的问卷中得到第一手材料,写出系列调查报告如《对农村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的调查》《对“未来教师”音乐学习的调查》《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对农村音乐教育师资的调查》《高师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倾听学生的声音——落实教育部<课程方案>开设特色选修课的报告》等文章。这样的文章几乎是原创,不怕“查重”,倒是有被抄袭的可能,最好具有引用与参考价值。

▲图:2019年9月接受教指委蔡韧副主任颁发聘书

五、争取一次支教或是做公益的机会

2020年5月20日,郭声健老师在湖南沅江市美育师资培训班的发言震撼人心:“我在想,当我们的乡村孩子带着艺术与审美的缺失和强烈自卑感走向大学、走向城市、走向社会时,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个道歉!”当我把这段话发到“音为有爱”微信群,一位四川的杜老师“大赞郭氏名言!”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备受关注的今天,有谁关注“高升高”——高中升高校?郭老师的思想和推力,大赞!

乡村的艺术教育确实还是一个薄弱区域,2000年,我参加广西的支教队去到与湘、黔交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20年过去,县城的建设可谓面貌一新,这也是伟大祖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个缩影。但是,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前几天两位老师在交流中还说,远离大中城市的地区,“在乡村学校的领导都是倾斜中考高考的科目,美育教育可有可无一般,如需要举办一些艺术节目都是临时排练,过后又是悄无声息不会再关注了。”“现在是有艺术节,就对付一下,有比赛也是走个过程,假若是说课比赛,教育局就指定某某参加就完事了,这些能带动整个大环境吗?根本不可能。没办法啦,本来教育局的音乐教研员要带动整个市县的教育活动,但他们都没做到,很多事情都是能省则省。”尽管如此,改变现状还在于我们音乐老师的努力,我们要让那些不懂行的领导“感动”,让那些不重视的主管“行动”,让那些有思想有作为的同事“驿动”。

“后浪们”,如果有机会,请积极参加一次去基层的支教,或是参加一项公益活动,2000年的支教使我有机会了解基础教育,看书研究,撰写文章,成为而立之年的标志。本来这个学期我是要参加广西“阳光助学联盟”的活动,去县乡进行一些教师培训和中小学现场授课,因为疫情的影响推迟,但愿一切尽快回到正常的状态,开启新一轮的支教与公益活动。

感谢郭声健老师!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师生们,现在已然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通过自己努力改行或是依然从教的,在各行各业,成为精英和佼佼者。师范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流长的源动力,郭老师是中师生的杰出代表,是一个创意无限的导师,后浪推前浪,前浪顾后浪,“致后浪”一篇篇稿件不断飞来,期待又是一本书稿的诞生。如同《好论文聊出来》《音乐教育书简》《音乐课堂暖暖的》《音乐课堂美美的》《音乐课堂乐乐的》《音乐教育情书》……

看着今天活跃的后浪,也回顾自己近三十年的教师生涯,我把最初的为人师,给了乡村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毕业的前11年,践行了学校大门口当年的标语“把青春献给党的民族教育事业”,然后15年的美好时光,兢兢业业在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2019年8月,我带着28年的教学体验,回到了母校广西艺术学院,从事艺术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和艺术教育方向的研究生教育。

▲图:2020年5月23日,给“艺术评论精英班”授课

我曾经是一只蜗牛,一只在沙漠中孤独行走的骆驼,如同唐僧取经般的执著,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一片绿洲,取得心中向往的“真经”。其实一路走来,也并不孤独,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一直响在耳边,同行的关注和交流一直在路上,音乐教育在发展,大教育在滋养,后浪的“后坐力”不可估量,前浪也不要怕“沙滩上”,回头看看后浪的趋势,都要继续奋斗!不负韶华,只争朝夕,让我们一起前行在音乐教育的大路上!

写了这么多,如有“王婆卖瓜,自以为师”的地方,敬请批评。

李君简介】:

李君,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从事中小学教育2年,中师及大专教育11年,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教育16年。曾获广西中师录像课比赛一等奖,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三等奖2项(主持与排名第三)。在《音乐周报》《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美育学刊》等报刊发表文章90余篇,在《音乐生活》《歌曲》等刊物发表歌词、歌曲(作词)30余首。出版专著2部、编著1部。获教育部全国“大艺展”及中小学艺术展演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比赛一、二、三等奖各2项。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广西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广西本科高校音乐与舞蹈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曾任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团委书记(2000年支教挂职三江侗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桂林工学院学工处副处长、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副主任、高校美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