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拜佛为了什么?那些雕像画像会保佑人吗?

某贪官信佛但还是被抓身败名裂!有善人资助寺庙广行善事但病入膏肓,看到这些有人难免疑问?

曾经有不止一个人问过我,学佛是为了什么?我说是为了觉悟!朋友说为了成佛?答案都对!佛便是觉悟,佛便是超人!但人生在世倘若真的变成释加牟尼那样的佛,却未必是好事!

因为佛是让人打破所有,也会让人失去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祖释加牟尼出生后不久便死去了母亲,他放弃了王位出家,完全彻底进行着反世俗的生活,乞讨挨饿受冻,被人看不起,甚至他的国家灭了,他绝了后,他的释迦族被屠戮,在世俗看他是一个最失败的人!然而他死后,人们为他立言,他的尸骨都被当成无价之宝放在豪华的宝塔供奉,他的思想影响着全世界,成为了最出名的人!

想想看释加牟尼是2500年前的人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如此待遇,甚至帝王、富豪都不行!

最大的反人性反世俗行为,成就了一个人最大的声名,世俗又怎么可能以功名利禄之类的东西拜他求他呢!

神佛飞出了绝大多数人心理需求的人生窠臼!
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把人的心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是生理需求,

第二层是安全需求,

第三层是归宿和爱的需求,

第四层是尊重的需求,

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动机发展模型中,人是绝对不会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状态而稳定下来的。

相反,一旦达到某个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就开始继续追求下一个层次上的心理需求满足。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永远是促使人生前进的诱因与动机。

也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但真的是这样吗?道德经所赞扬的是上善若水,孔子也赞美过君子如水!

众生眼中的低处恰是道德的高地!

“神仙”飞出了“老马”的人生窠臼。

马斯洛的心理需求模型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是相符的。无论你是否觉知,几乎每个人都是正在这么走着,或者是这么走过来的。感谢马斯洛,他把我们的人生轨迹清晰的总结出来,否则我们可能还处在只知做而不自觉的懵懂状态。

有一首打油诗把人们的这种普遍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良田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便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正像诗中刻画的那样,一般人大都是沿着马斯洛总结出来的这条人生轨迹乐此不疲的梦想着,追逐着。这里所说的“一般人”是相对于那些“另类”而言的。因为诗里面还提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神仙。也是红楼梦大故事框架里的神仙情劫体!

在大众的印象里,神仙便是那些飘逸洒脱,自由自在,餐风饮露,万缘不挂等等之类的白胡子老头。不管怎么去描绘,总之神仙的特点便是——俗人喜欢干的事情,喜欢要的东西,他们好像都不喜欢干,都不喜欢要。

神仙的脑子到底在想什么,心理到底需求什么,可能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猜不透的。然而,起码很明显的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神仙的心理诉求跟一般人的心理诉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一般人(包括从乞丐到帝王)的人生轨迹都符合马斯洛的模型,那么神仙的人生轨迹便肯定不符合马斯洛的模型。

神仙的故事可能有些“遥远”,不够典型。那么佛陀的例子应该更为贴切。一个贵族的王子,放着皇帝不做,偏偏要出家当和尚。如果从马斯洛学说的角度出发,皇帝可以算是五种心理需求都得以实现的极致高贵“职业”。而和尚却是看起来好像一种需求也满足不了的极致落魄“职业”(当时的修行者生活非常清苦,连衣食都需要乞讨)。然而佛陀硬是要走一条跟马斯洛的研究路线恰恰相反的道路。为什么?是佛陀有问题吗?是道家有问题吗?肯定不是,因为直到今天无数的人还在学习佛陀和道家文化留下的智慧。那么只剩一种可能性——马斯洛的学说是有问题的。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马斯洛的学说虽然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可是却并不完整(起码神仙、佛陀就不符合)。或者说,这种认知仅仅描述了人生轨迹的一种普遍模式。

实际上,马斯洛的学说也恰好反映了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研究问题善于沿着一个方向走到尽头,或者说喜欢从一条线出发把问题从原因到结果剖析得通透细致。这种思维方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优越性,然而很大的弊端就是片面固化。他们不善于同时看到问题存在的两个或多个方向。

与西方不同是,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中,智者先贤的思维方式很善于从两个或多个方面来看待同一个问题。而且在这种思维方式里,同样一个问题会有两种甚至多种不一样的,甚至完全相悖的理解与认知,而且这些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又都是相对合理与同时并存的。对于西方人来讲,这也许就变得难于理解甚至不可想象了。因为西方的思维是一条线,而东方的思维是两条线,以至于多条线。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道家的思维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阴”、“阳”。在道家人看来,万事万物都包含阴阳两极,也就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阴阳相伴而生不可分离,阴生一定阳起,阴息一定阳灭。道家善于从阴阳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便可以更好的认清万事万物的真相。

范蠡的人生便反映了道家的这种思维模式。他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本可以封官嘉侯享受荣华富贵的他,却暗自飘然远离,隐于世间。几次做生意赚得家财万贯,又几次清散千金于百姓。

这种“传奇色彩”的人生,如果用马斯洛的心理需求模型来解释,肯定是解释不通的。如果说他帮助越王战胜吴王是为了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那么为什么他要在即将享受到这种心理满足的时候悄然离开。如果说他做生意赚钱是为了满足生理、安全、或者归宿等需求的话,那么为什么他又要把全部家产一分不留的散发给老百姓,而且这种事情竟然还搞了不止一次。总之,如果站在马斯洛的立场上来看,范蠡的行为真是匪夷所思。毕竟,他的理论仅仅看到了人生的一个方向,或者说只是“阳”的一面。那么另一个方向的情况,或者“阴”的一面又是怎样的,便不得而知。

然而如果站在道家立场来看,范蠡的行为则再正常不过了。这正好印证了老子所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是道家对人生的理解。显然,就包含“阴”、“阳”两个方面。其中的“顺则成人”便是对马斯洛心理需求模型的精辟概括。而“逆则成仙”则是把佛陀对于人生的体悟与实践进行的提炼浓缩。

与马斯洛和佛陀都不大一样的是,道家本身显得更为飘逸自在,随意游走于“成人”与“成仙”之间。如果需要便可成人,而且可以把人的角色演绎的精彩恢弘。如果不需要便可做仙,放下万缘不挂于心逍遥自在。比如说,打败强敌、加封高官、赚得千金,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一般人为之倾尽一生也不一定会取得的成就。然而对于范蠡来说,则是信手拈来又随意放下。正是因为道家对“阴阳”两面的认知与把握,才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逆则成仙”的关键——把握住人生“阴”的一面。

对于人生“阳”的一面,马斯洛已经研究的非常清晰透彻了。那么“阴”的一面该如何认知与把握。特别是道家的人物又是如何做到“顺逆皆可成就”的呢?

其实思路很简单,只要沿着与马斯洛相反的方向去研究便可以逐渐理解。如果借用道家“阴阳”的观点来看待人生。那么“阳”就相当于把马斯洛的五个心理需求层次一级一级的攀到最高。而“阴”就相当于把这五个层次一个一个的从心里彻底破除。

正是道家看到了人生“阴”的一面。也就是认清了生理、安全、归宿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从另一个方向来看,实际上是完全不需要,根本不值得追求的。所以才能够这般逍遥洒脱,去留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