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列五中学门口,有这样一处老院子,民国时期古朴的青砖墙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寄炉”二字。这其实是民国革命军王克俊将军的旧宅,如今被改成了一家火锅店。

寄炉源起于“寄庐”,其含义为“寄希望与未来于一庐”,如今引申为“寄珍馐与美味于一炉”。店里的环境保留了原川西民居的风格,青砖灰瓦,有一个小天井和几个房间,在繁华的闹市区中,显得尤为特别。也正是这样一家店,在小巷子里,一开就是五年。

2020年底,寄炉创始人张奕携团队找到有锅有碗,为筹划着对寄炉进行一次“回炉重造”。

让百年古宅与烟火气相互碰撞

寄庐始建于1920年,距今已百余年。

这里原是川军抗战将领王克俊将军暂居成都之所,后来其子王家佑先生及其家人也曾居住于此。2020年,寄庐曾入选“成都第十八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旧宅为三合院平面布局,坐西北朝东南。房屋为木穿斗结构,小青瓦悬山屋面,宅院围墙为青砖砌筑,门斗的拱券、棱角砖檐、灰塑花饰及压顶做工非常精美,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寄庐是老成都人心中的名邸,即使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寄庐依旧泰然自若地留着小巷中,而“寄炉”的存在则更是带给老房子浓郁的烟火气息。

作为寄炉的创始人,张奕更想做一家有格调的火锅店,他计划将寄炉打造成融萃中西方顶级食材的高端饮宴之地。

为达到这一目标,他不仅对食材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在店铺的装修、餐具的选择上也非常认真。

古法工艺与古宅相辅相成

考虑到老宅充斥着严肃而古老的历史气息,有锅有碗团队为其打造的餐具特意选用了古法柴烧落灰工艺,利用薪柴为燃料烧制而成。柴烧是最初陶业兴起时便采用的一种古老技艺,烧窑难度极高。

柴烧制品表面可以感觉到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痕迹,以及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烧制出来的餐具看上去粗犷自然,有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古雅视觉享受。

同时,古法柴烧的稳定性相比现代化的气窑、电窑等烧制方式弱许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柴烧产生窑变时在陶瓷器皿上留下的火痕、灰釉等元素都各不相同,并且无法把控,所以每一件柴烧器皿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仅如此,用古法柴烧落灰工艺烧制出来的茶具具有着良好的柔水和软水作用,柴烧器皿的原料含有矿物质元素,燃料则为天然木材,经高温烧制之后,一些天然物质与器皿融为一体,盛茶汤之时,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能有效激发茶汤的品质和香气,提高喝茶的口感。

时至今日,位于成都青羊区老巷子里的寄庐,依然引人驻足。百年来,经历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古宅独特的人文气质。而在百年老宅里,用传承数千年的柴烧工艺制成的餐具,带着某种神秘感,将流转于食客的指尖,绽放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