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1600年 贵州民间开始食用刺梨

乾隆年间的《本草纲目拾遗》、道光年间的《苗俗记》以及咸丰年间的《布依族简史》等书籍中均记了刺的形状,口感及用途。1690年 ,清康熙年间的《黔书》和《贵州通志》中就有对野生刺梨利用的记载。《黔书》中载有:“刺梨野生,夏葩秋实,实如安石榴而较小,昧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闷,亦可消滞,渍其汁煎之以蜜,可作膏,正不减于梨渣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公元1700年 《本草纲目》记载“刺梨上市太医无事”。

每100克鲜果刺梨的可食用部分含维生素C3000-4500毫克,因此被称之为维C之王。

3、1980年 科学家们探索其药用价值全国大面积种植刺梨。

美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SOD的缺少和活性降低是人类衰老的根本原因!而刺梨,每一百克鲜果中SOD含量高达2100个活力单位,成为全球各国争相研究的神奇果实。

4、2016年 贵州省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刺梨生产基地。

野生刺梨是云贵高原特有的野生资源,以贵州为主产,云南次之,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草纲目拾遗》中,认为刺梨和蜂蜜有着同等功效,可以养阴生津,清热解毒。还记录了一种刺梨蜜膏,由刺梨和蜂蜜共同熬制,能用于胃阴不足,缓解口干舌燥,还能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