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夕,孙权请来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诸葛亮不惜千里迢迢赶来,孙权为了表示自己对诸葛亮的重视,特意摆酒设宴,为诸葛亮“接风洗尘”。
自古以来,接待贵宾往往都是好茶好酒的招待。但敬茶和敬酒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茶满欺人,酒满敬人";第一次茶水不应该喝掉,而是应该倒掉“洗尘”......这些礼仪的背后都有哪些特殊的含义?
茶满欺人,酒满敬人
如今遇到客人造访,为客人沏好一杯冒着热气的茶,也是基本的待客之道,但是在为客人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避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而倒酒的礼仪则与倒茶截然相反,在宴席上招待客人,酒一定要倒满,也以此体现出对客人的欢迎和诚意。
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沏一壶好茶需要冲泡然后倒掉第一次茶水,然后再兑入白水,如此反复。追其源由,其实来自我国古代有一个叫若琛瓯的人,
他以制茶具而闻名,他制作的茶具美观、耐用。可是一个恶毒的巫师知道后,念了一道毒咒,毁坏了茶具。要解开这道咒语,需有一名年轻人投入烧茶具的炉火。于是琛瓯无畏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语得以解开,茶具恢复原样,人们又能够用茶具继续品茗了。人们为了纪念琛瓯,便将第一次茶水称为“琛瓯洗尘”。
到了现在,“琛瓯洗尘”逐渐演变成“十八道功夫茶”其中的一道茶,人们用得更多的是“洗尘”二字,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
早期有哪些茶具和酒具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在吃穿用度上极为讲究。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贾母带着刘姥姥去妙玉的栊翠庵,妙玉拿出了不同的杯子招待众人:给宝玉用的是“绿玉斗”,给贾母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给黛玉和宝钗分别用的“杏犀䀉”和“分瓜瓟斝”,其余众人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可谓是仪式感满满。
回溯中国人使用杯具和酒具的历史,虽然造型大有不同,但都饱含了古人的智慧。
而中国最早的杯子,是像贝壳、葫芦、动物的犄角之类自然界中现成的物品,形容宴饮“觥筹交错”的觥,最开始就是用兽角制作而成的盛酒器。
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使用的杯子多以石杯为主。除了用杯子盛装水,当时的人们喝的用野果发酵出酒也是用石杯盛装。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始发展,当时已经产生了谷物酿造的酒了。考古学家在山东莒县陵阳河的一处墓穴中,还发现了一套的酿酒用具,不仅有用来发酵谷物用的大口陶尊,过滤用的漏缸,还有接酒用的陶盆,储酒用的陶瓮,以及饮酒用的觚形陶杯和高柄陶杯。而当时的陶杯,从形状上来看,也与现在的杯子非常接近。
夏商周时期,青铜杯子开始登上餐桌。由于商代造酒业发达,嗜酒之风盛行,饮酒成为宴饮、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
于是人们在酒具制作上穷极想象,打造出了鼎、斛、罍、觯等器具。贵族们还将青铜酒器纳入礼器的范畴,有了一套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完整的青铜酒器系统。
在商周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杯子应是爵杯,它不仅是基本的酒器,更是等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殷墟的墓穴出土了各种形式的爵杯,通常是圆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槽,后部是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旁边还有用来端杯的把手,底部是三个锥状长足。其中一件爵杯上用铭文记载了“用献用酌”几个字,说明爵是饮酒之器。
近年有人对爵的用途提出了新的思路,认为爵有可能是祭祀时,用来“浇酒敬神”的,并将其与商人的图腾崇拜相联系。
西周以后,爵杯逐渐被遗忘,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直到宋代,才开始流行复古,以古物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盛起来,人们才重新认识商周爵杯的原始面貌,随之而来的仿古之风大作,不过后人不仅仅局限与青铜器,而是使用了更多不一样的材质,制作出银爵、铜爵、玉爵和瓷爵。
回溯历史,我们不经感到讶异,即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古人所制作的杯子形象,与我们现今所使用的杯子,依旧没有太多的差距。古人们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设计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这些饮具,只是他们造物史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