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后,我终于把“心流”一词搞明白了。
所谓心流,是指当你专注于一项活动时你会进入的一种状态,那时你会完全沉浸其中,无视其他事物的存在,你会有强烈的愉悦感。
要达到心流状态,这项活动应具备三个特征: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难度。
毫无疑问,你喜欢的游戏就是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的一种活动,它完全满足上述特征。
除此之外,读一本喜欢的书,从事一项喜爱的运动,演奏一件拿手的乐器,这些都有可能让你进入心流状态。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们视为一种游戏。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做事情时—尤其是感觉枯燥的事情时,可以设法对它进行改造,让它具备上述特征,让做事情能够带来心流体验。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有的老师深谙此道,一改那种“灌鸭”式的教学方式,把上课变得像做游戏一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利用运动计步软件,你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运动量,以及与设定的目标还差多少,这让原本有些辛苦的运动变得轻松有趣多了。
这都是对事情进行改造的很好的例子。
“心流”不仅仅适用于某一项具体的活动。读完本书的最后一章《追寻生命的意义》后,我们可以开一个更大的脑洞,那就是可以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把生命活成一场心流。
作者认为,应该为人生确定一个有挑战性的大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围绕这一大目标。有了目标,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经历心流体验。而最终的大目标可以把这些心流体验串起来,让一生充满意义。
的确有人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我们今年送别的两位院士袁隆平和吴孟超,他们一个解决了数十亿人的吃饭问题,一个从病魔手中解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那么,我们普通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吗?毕竟如俗话所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样设定这样的目标,从哪儿寻找心流和意义呢?
我曾经看过所谓的“人生三见”说,也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把这借用过来,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所谓见自己,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要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
把改进缺点、补足短板作为目标,再通过适当的反馈,及时了解自己取得的进步,就有可能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经历心流体验。
所谓见天下,也就是“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通过看世界,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不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上。
看世界的方式很多,比如旅游,比如读书,它们都有可能让你进入心流状态。就像常说的那样,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所谓见众生,是指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善待身边的人,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或影响他人。
正像本书所说的那样,生活品质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二是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有家人、朋友或其他人为伴时,一个人是最快乐的。
普通人可以把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作为人生目标,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具体的目标。
不管目标是什么,必须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他人强推给自己的,要发自内心能接受它。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全情投入,力争把生命活成一场心流,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