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什么?是春节、清明、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是号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八大传统的建筑流派,还是享誉海外的中国瓷器?是戏曲、中医、茶,还是诗词歌赋、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家之学?

当然,无论是上述哪一种,都是中国人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俗语,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在历史上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它也是老祖宗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有些俗语从字面看就能直接理解,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告诉我们要惜时;而有些俗语却有更深层的含义,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俗语:“千人挣钱,不如一人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千人挣钱,不如一人睡觉”的真正含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估计大家和我一样,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从表面开始理解:哪怕是一千个人在赚钱,也不如一个人睡觉挣得多。当然这个“千人”是个概数,也就是虚词,并不真的指一千个人,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三人行必有我师”都是一个道理。

什么样的工作能既睡着觉又把钱挣了呢?从今天来看,倒是有一个网络流行词:“睡后收入”。它是指睡一觉醒来就有的收入,你不用去做些什么,收入就会持续增加。

“睡后收入”也叫被动收入,这是相对那些上班挣钱的主动收入而言的,所以即使不干活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状况,简直就是躺赚啊!比如作家收版权费、房东收租、理财产品升值等等,都可以算作是“睡后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我们这里说的“一人睡觉”并不是真的指“睡觉”,其实是一种暗喻,说的是祖先的埋骨之地。

古人十分重视丧葬这件事,认为事死如事生,所以对阴宅的选择非常的讲究。所以这里的“一人睡觉”就是说只要将自己的祖先安葬在风水宝地,那么子孙后代就会福泽绵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等级森严的古代丧葬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丧葬礼作为五礼之中的凶礼,在古代社会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首先从墓葬的等级来看,不同等级的人有着详细的规定。埋葬帝王的坟墓叫做“陵”,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圣人的坟墓一般称为“林”,如孔子的“孔林”、关羽的“关林”等等;王孙贵胄的坟墓称为“冢”;一般官员的坟墓称为“墓”;平头百姓的坟墓则只能叫“坟”。

同时,墓地的大小、坟高、墓碑的形状在古代也有严格的要求。公侯墓占地100方步,坟高20尺;而庶人排在等级的最底层,也就是第九级,墓地只有20方步,坟高4尺。一品大员的墓碑是螭首龟趺,普通百姓墓前则不许立碑碣,即便立了也是体小制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结语

正因为古代有如此严格的等级制度,才会让很多的底层百姓觉得拥有一个好的陵墓,也就是一处风水宝地是多么重要。他们认为一个好的陵墓可以给整个家族和子孙后代带来福祉,如果祖先能够长眠于这样的风水宝地,就能一直享受着福荫。

当然,现在看来,这句话充满了迷信色彩,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祖坟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只是古人崇尚孝道的一种思考方式,是我们传统丧葬文化的体现。如今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我们要留下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有时也可以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资料:《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