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一要鲜血洒旗枪,二要大雪将尸埋,三要楚州三年不下雨,前两桩完全可以自证含冤,为何还要让楚州百姓遭受残酷天灾?背后原因令人绝望。
《窦娥冤》讲了什么故事?
这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不多,故事开始时,窦娥母亲已在四年前去世,父亲窦天章一心要考取功名,却因贫穷寸步难行,便将七岁的她卖给了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窦娥在家时叫窦端云,到了蔡家后,被婆婆改名为窦娥,到蔡家第二年,窦娥的丈夫就病死了,蔡家只剩下蔡婆婆和窦娥一对寡妇婆媳。蔡婆婆守着点财产,平常放高利贷牟利,就这样过了十三年。
这一天,蔡婆婆出门去城外找赛卢医索债,不曾想赛卢医已打定主意要杀了她灭口消债,便骗她跟自己前往庄子取银子,半路上看着无人,便拿出备好的绳子要勒死蔡婆婆。
也是蔡婆婆命不该绝,这一幕被路过的张驴儿父子看到,将她救了下来。赛卢医慌忙逃走,张驴儿父子和蔡婆婆询问事件因由后,得知蔡家仅有蔡婆婆一老寡妇和窦娥一小寡妇,正好他们爷俩也没有妻子,便说要做蔡婆婆嫁了张老爹,而窦娥嫁给他张驴儿做妻。
蔡婆婆当场表示拒绝,称可以多给他们些银子做报答,然而张驴儿却耍起了无赖,拿起绳子说不答应就要当场勒死她,蔡婆婆害怕,只好将他们父子领回了家。
蔡婆婆带张驴儿父子到家后,和窦娥说起了路上遇到的事情,窦娥听到要改嫁,马上厉色拒绝:“你要招你自招,我并不要女婿”。
蔡婆婆见窦娥坚定不移,张驴儿父子又在一边紧逼,赶紧私下安抚张驴儿父子,让他们先在家暂住几天,等她好好做儿媳窦娥的思想工作。
不料几天后蔡婆婆就生病了,张驴儿便心生歹计,想着将蔡婆婆毒死,那窦娥年纪轻轻无人倚仗,就只能委身于自己。便往赛卢医处讨厌毒药,赛卢医原不肯,无奈张驴儿说要将他害人的事报官,便只好从了。
回到蔡家,窦娥为蔡婆婆端来羊肚汤后,张驴儿将窦娥支走,偷偷往汤里放了毒药。谁知这张老爹要给蔡婆婆喂汤时,蔡婆婆突然作呕,便让给张老爹吃了。
张老爹被毒死,张驴儿当然不会承认是自己干的,他威胁窦娥嫁给他,不然就报官称窦娥毒杀他爹。窦娥不肯,便和他见官,谁承想这官员桃杌却是个只认钱不认人的,见窦娥无钱贿赂便先来个屈打成招,窦娥死活不承认,桃杌便威胁换蔡婆婆来审,窦娥不愿让婆婆受苦,只好认罪。
施刑那天,心有不甘,满腔冤屈的窦娥,便对着天地发了三个誓愿:
一,“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二,“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血不落地洒向白练,三伏天里降大雪。凡有常识者,都知道这两件事情是非正常现象,如果真的出现,已足够证明窦娥是被冤枉的,然而窦娥却仍加上了一条: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抗旱三年。
楚州三年不下雨,那将是怎样的惨况?农民颗粒无收,多少百姓饥饿而亡?多少个家庭因此破碎?可是,窦娥那么贞洁、勇敢、孝顺、善良,她为何要发此毒誓呢?为何要给那些无辜的百姓带来这么大的苦难呢?
其实说起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这是令人绝望的原因,那就是窦娥所见之人,无一是好人
有句话说“当雪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用在这里最适合不过了。
我们先来看看窦娥所接触的人,都是些怎么样的人。
先是她的父亲窦天章
女儿才七岁,便将其卖作别人的童养媳,他只想着换取盘缠进京赶考,女儿的人生根本比不上功名利禄。可以说,窦娥的悲剧,始于窦天章的自私。
令人更感齿冷的是,窦天章取得功名回老家后,看到窦娥这一宗文卷当夜,窦娥鬼魂前来哭诉冤屈,窦天章第一反应不是心痛女儿已撒手人寰,不是关心她那十几年过得如何,而是问那问卷上药死公公的女子是不是窦娥,窦娥还未来得及辩解,他便一顿痛斥,甚至要称她“永世不得为人,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这等冷漠,岂是一个父亲所为?窦天章眼里,功名和清白面子才是最重要的,女儿窦娥根本不算什么。
再是她的婆婆蔡氏
蔡婆婆与窦娥是一对寡妇婆媳,两人相依为命十几年,但一遇到紧要关头,窦娥就成了她推出去的背锅侠。
她在路上被张驴儿父子救下来后,言语中明明说自己家里还有个寡妇儿媳,但一回到家说服窦娥时,却不承认,只说是“不知他怎的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
她自己渴望温暖,想着“人无再少年,安乐是神仙”,却拉着贞烈的儿媳妇下水;
窦娥被冤,朝堂上为了不让她遭受皮肉之苦揽下罪名,她却一句替窦娥辩解的话都没有……
如果不是蔡婆婆的引狼入室,不是她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窦娥也不会遭此冤屈。
再有赛卢医
从他的出场诗可知,这是一个拿人命当儿戏的庸医“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因为还不起蔡婆婆的钱,就要将蔡婆婆勒死。张驴儿来讨要毒药,他始初不给是担心祸及自己,然而被对方要挟要曝光他的罪行,便赶紧答应然后远走他乡。正因赛卢医的卑鄙和无赖,才让张驴儿误毒张老头,窦娥的悲剧也因此而生。
此外便是直接造成窦娥悲剧的凶手张驴儿父子,还有太守桃杌等等,这些人,要么穷凶极恶要么贪赃枉法,哪里有一个好人?
窦娥就是处在这样一个极度恶劣丑陋的环境中,当窦娥因为他们而被置于悲剧之中,那种失望、绝望和愤恨便会挣脱了理性的束缚,她很难对现实后果再做出判断了。
其次,抗诉社会的不公
窦娥最初很对官府极为信任,所以在张驴儿威胁其改嫁“私了”时,她想的是“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她天真地以为天理昭昭、世道清白,却不知那官府太守只当来告状的都是他的“衣食父母”,窦娥最终只好做了个衔冤负屈的没头鬼。
想到整个社会“官吏无心正法”,想到广大百姓“有口难言”,窦娥自然异常激愤,这时的她不再仅仅悲愤于自己的冤屈,而是转向了对整个社会不公的控诉,因此她指天骂地,也因此她发下了最为悲愤的第三桩誓愿。
再次,第三桩誓愿是沉冤昭雪的关键
窦娥善良孝顺,可是并非软弱可欺之人,从她面对张驴儿父子时各种斥责讥讽、正言厉色来看,她恰恰很是刚烈。窦娥绝对不会甘心一直被冤枉,即便死了,也要讨个公道,正如她死后鬼魂仍旧徘徊在望乡台“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仇人等待。”
窦娥要雪冤,要复仇,那么就只能让更多的人负担这件不平事带来的恶劣后果,从前文我们分析的来看,这也算是一种“集体责任”。只有这么多人遭受后果,窦娥的冤情才会被重视。不然,以当时她所处的环境,即便前两桩誓愿已经实现,但很快便无人记得,也无人敢做主为她雪冤。
事实证明窦娥是对的。后来窦天章来到楚州,也是用东海孝妇作为例子,要求州官重新审理窦娥一案,窦娥最终得以昭雪。据《汉书·于定国传》有载,东海有一寡妇周青,对婆婆非常孝顺,其婆婆为了不连累她偷偷自杀,谁知却被婆婆女儿告官,称其杀害婆婆,周青百口莫辩,临死前发誓若是自己受冤,死后东海三年无雨,后来果然如此。于定国到此任职后,为周青昭雪,亲祭其墓,东海才下了雨。
如果没有这第三桩誓愿,窦娥的冤虽然世人已知,但终归是无人来雪了,那仇人更是得以逍遥法外、快活自在。
以上就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的原因,当然,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安排这三桩誓愿不仅起到了制造悬念的作用,还能因此引出窦天章复勘冤案的情节,另一面,只有将这三桩超现实的誓愿聚集一起,才能让作品的艺术气氛更为哀怨,让窦娥之冤有一种天地震怒,人神共愤的效果。《窦娥冤》也因此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