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访谈节目里看到王宝强的名字,我是很惊奇的。

看了《十三邀》对话王宝强的那一期节目,在跟许知远的对话里,他好像变了很多,从一个莽撞的农村少年变成了稳重的导演,眼神里多了些风霜。

自从婚变风波后,王宝强没有参加综艺,一心都扑在拍戏上,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演员,想要拍自己的东西,演而优则导,是很多演员最后的追求,王宝强从跑龙套到做导演,回首这条路满是荆棘。

最初认识王宝强,是在《士兵突击》,那时候并没有看懂这部剧,只是记住了王宝强,这个笑起来露出一口大白牙的演员,整个人都有些憨憨的气质,以至于后来很长时间,我印象里的王宝强都是许三多的形象。

十多年过去,再次看到他的身影,是在跑男里,他在一众明星里,有种独特的气质,总是憨憨地笑着,好像从没有不开心的样子。我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他,一个功成名就但依然质朴的明星。

后来看《爸爸去哪儿》,他带着女儿上了节目,这时候才终于认识到,原来那个许三多一样的少年已经长大了,身上有了责任,成了别人的父亲,别人的丈夫。那时候的王宝强,在娱乐圈也是一个特别多存在,他好像和那些星光熠熠的明星们不一样,笑起来的时候,还能感觉到他的质朴与善良,也许正是这样一股憨劲儿,让他在满是人精的娱乐圈站住了脚跟。

追逐着梦想,从少林寺到北京,从群演到男主角,王宝强这一路走得很艰难,仅仅是努力还不够,那么多群众演员,凭什么只有他出来了?努力之外,或许还有天赋与实力。

士兵突击》对于王宝强也许是本色出演,但《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让我从此对王宝强改观,我愿意称其为演艺生涯最好的表演的,在这部电影里,他的表演让我觉得,树先生就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

电影是平凡生活里的一场梦,导演和演员就是造梦者,要让人相信那个故事,相信那个人物,在大荧幕上,这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了。王宝强演的树,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常常从现实里出离,他躲避的眼神、抽烟的姿势,这些都在生活里似曾相识。他把一个游离在正常人生边缘的人物演活了,正因为有了他的表演,整部电影想表达的立意才能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是演员和导演的相互成就。

尽管这部电影获得了业界的认可,电影也拿到了很多奖项,但对于王宝强来说,这些却都被遗忘了。作为小众的文艺电影,在当年同期上映的电影中没有取得好成绩,在之后很多年,这部电影只是被小范围讨论着。

如果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也许我会觉得王宝强如今在影视圈的地位名不符实,从《泰囧》开始,他身上更多的标签是喜剧演员,人们天然对这个名字有着期待,期待他耍宝搞怪带来快乐,《唐人街探案》就是如此。

这样的境况似乎也没什么不好,像是王宝强的舒适圈,在这个范围里,演什么都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看得多了,观众会觉得乏味,对于一个理想主义着来说,温水煮青蛙的舒适意味着毁灭。

如果他只是想要在娱乐圈挣快钱,借着过去作品的光环,他可以一直都在舒适圈里待着,导演把电影轻松的部分交给他,观众把快乐的期待也给他。如果没有看过《hello,树先生》,我可能以为王宝强一直都是这样一个演员,拍电影不过是得到名利的一种方式而已。

但不是的,他热爱演戏,比任何人都爱,任何人来演戏,都不可能被记住,只有王宝强可以!这是他在电影里的底气。

2017年,他自导自演的电影《大闹天竺》上映,我没有去看,是不喜欢那个题材,也是想对喜欢的演员多保有一些滤镜。我相信他是很好的演员,但是做导演怎么样,没有人知道。

这是他的尝试,当一个人有能力触摸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王宝强正是如此。

因为追逐梦想这条路,他走得太坎坷了。如今让我们以客观的眼光来看,一个农家子弟,为了一个缥缈的想法就独自踏上了征途,八岁离开家去少林寺是一次冒险,十五岁前往北京又是一次冒险,他执拗地不肯服软,非要一条道走到黑,万幸的是,他走到目的地了。

他的经历,被写进很多励志鸡汤里,人们看了也曾被鼓舞,但没有人会像他一样去冒险,所以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王宝强。

偶然看到了《士兵突击》的视频,连着看了下去,恍然间想到,王宝强和许三多的人生何其相似,一个心无旁骛的人,一路埋头往前,他没有那么聪明,不会算计,不会计较,但最后他们都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

许三多的人生也许是王宝强人生的另一种映射,一个人的坚持可以得到什么,许三多给出了答案,王宝强也给出了答案。(氟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