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可能看过这样的八点档剧情:这是500万,离开我儿子。
是谁的DNA又动了?接下来的台词应该是什么呢?“阿姨,我们是真爱”,说完了顺便和对象分个手然后在另一个地方“私奔”。好吧,这应该古早的灰姑娘设定中最典型的情节。可能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太相符,现实也的确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常常谈论90后、00后、甚至10后,这当中主要的差别就体现在所谓“待人接物”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解上多会出现较多地的偏差。从一定角度来看,似乎越是年轻的人活得越是恣意清醒。
小时候的我们总盼望着长大,认为长大了就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将大多数烦恼的来源看作是没有长大。后来长大了,发现不能做的事情似乎更多了,不能想哭就哭,不能说走就做,有时甚至连笑都已经看是开始区分场合,我们小时候梦寐以求的长大到底带来了什么呢?
我们的生活
当人类脱离了其他动物种群,我们看是创造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不是随便找寻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场所,然后躲在里面瑟瑟发抖。从学会利用工具就开始,人类开始改造现有的事物、创造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人类是创造者。
随后的人类开始“组队“生活,壮大亲友队伍,当我们获得资源越多,种族就越占据生活和生存的优势,在自然界中行走也更加大胆。再后来,古老的国家诞生了,立足于纷扰世界的是基本原则什么呢?资源。
这里为什么说到人类早先的发展呢?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总体生存和发展路线都是在和彼此开展“资源争夺战”,谁占有的资源多,谁就更有话语权。不只是人类,其他动物也有同样的特征,并且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这样的基本观点纳入到现代社会以个人为单位的生命体发展当中,这种资源的占有慢慢就演变成了以金钱的数量来衡量的方式。
在现代生活中,衣食住行分分钟都要消耗资源,并且还是人类完全无法省略的生命最基本需求,只有满足了生存需要,才能有机会谈论更深层次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我们的总体生活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慢慢发展。
以前的老师讲述过一段他自己的真实经历:
有一次去银行存钱,老师在夹克衫里面的衬衣口袋里揣着一个包好的信封,里面有两万元现金,是老师自己打工三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路上老师都小心翼翼地,是真的“怕贼惦记”。
到了银行,老师刚把现金交给工作人员准备存钱,门口就来了个拖着麻布口袋、穿老式中山装的大爷,在老师旁边的空位上一坐,说了句“存钱,30万”老师说当时存钱时,大爷就像是剔牙一样悠闲且不在意的那一幕,他可能很久都忘不掉。
以前听了只觉得好笑,现在想想都是生活中最现实的缩影。
这里引用一句可能不同人有完全不同理解的话:女孩子要富养。我们先不说养孩子是否有必要真的完全采用“男穷女富”的方式,就说“穷养”和“富养”出来的孩子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就能理解很多东西。
经常听家人说“咱家什么情况你也知道”“你就不能懂事点”之类的话长大的孩子,似乎和在包容与关爱里长大的孩子不太一样。前者会更加瞻前顾后,考虑很多方面的情况,常常也更加不自行甚至自卑。其实这里所代表的“穷”和“富”多是心理上的富足程度。
长大后,我们慢慢发现,“金钱”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现实中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借由金钱解决或者创造便利。
成年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有多少人的答案会是“不敢生病”?在去年,我国人口平均工资最低线是4000,但仍有约6亿人的月收入连1000都没有达到,别说新衣、代步车具、甚至房子等,吃饭都得精打细算着用。
这个时候的我们最怕什么呢?最怕生病啊,因为生病意味着要去医院,去医院就要花钱,更让人烦忧的是要耽误正常的上班时间,这又是一笔损失。
有说话的底气
我们说话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如果钱足够的话,生活就会不一样了。最主要的就是首要二生存资源需求解决了,然后就是物质需求,再然后就是精神需求。不用再因为价格放弃一直嘴馋的牛肉,也不怕突然的小小病症影响到正常的经济生活。
看过这样一句话:有钱人是享受生活,缺钱的人是在挑战生存。感觉很现实。
我们在生活就能发现,那些经济上富足的人对待很多事物都是云淡风轻的,好像什么都有点关系,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关系。
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不用担忧自己的口袋的钱是不是足够给亲戚小朋友发红包,不用担心自己被以“没有能力独立”为借口催婚,也不会害怕父母打电话来不敢开口要钱。
有钱的人生可以决定很多事情,小到购物、买房、旅游、养老,大到自己的整个人生都会被影响。我们不是爱钱,而是有一份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最大依仗。当一个人有了钱,是足够多的钱,生活中90%的烦恼都会消失。
挺直腰杆向前冲
“现实”可能并不是什么好的形容词,但是有时候却又庆幸,庆幸自己还考虑得很“现实”。
谈什么恋爱?搞钱不香吗?这是前段时间常对我姐说的话,刚出身社会的人有时间可以磨炼自己,但是也不要忘记我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些美好。挺直腰杆向前冲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