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哪个IP成为了2021年年末的香饽饽,迪士尼新晋“女明星”玲娜贝儿一定榜上有名。这只美丽活泼的粉色狐狸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出圈的互动一炮而红,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她的视频、表情包被人们广泛转载,成为新的互联网迷因。

玲娜贝儿为什么吸引人?网友能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可爱无公害、活泼、爱互动……然而,2021年12月6号的一则热搜“玲娜贝儿下头”则讲述了不同的故事:

一位女游客在生日当天排长队终于见到了贝儿,希望贝儿能给她祝福。贝儿却不理会她,反而做了一些动作,如请这名游客离开、把爱心丢在地上等。

于是,“玲娜贝儿下头”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酵。此时,现玲娜贝儿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卡通角色,她被赋予了人类的性格与情感,甚至宛若一名“偶像”,在收获光鲜亮丽鲜花掌声的同时,人们也对她的行为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知乎匿名用户对该事件的评论

“顶流”IP的高话题度

在讨论“下头”事件之前,也许先该聊聊玲娜贝儿是怎么使人“上头”并成为“顶流”的。毕竟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评论,这一迪士尼的IP形象已经保持高话题度多时。

网易数读关于玲娜贝儿热搜词条的统计[1]

抛却玲娜贝儿本身的“萌”属性不谈,其走红的主要原因是商业资本的运作和推动。

在创意经济语境中,IP(Intellectual Property)代表着一种“心智创造”,包括音乐、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以及一切倾注了创作者心智的、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知识财产”。[2]

而创造出玲娜贝儿的迪士尼可以被称作一个IP王国,米奇、唐老鸭和辛黛瑞拉不必多说,X战警、金刚狼、死侍等漫威英雄的版权也在迪士尼名下。迪士尼能够为这些IP形象打造故事,贩售以他们为蓝本的衍生周边,并将他们统合进迪士尼乐园中产生经济价值。

和米老鼠不同,玲娜贝儿(以及达菲家族其他成员)这样本身无故事线的“纯IP”,扮演员工的诠释方式和新媒体平台上的运营就显得更加重要。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小狐狸人设的认知正来源于员工的表演,当然也同时依托于观看者的理解与再传播。

就如詹金斯在参与式文化中所提的那样,媒介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受众对于意义的解读并不是固定、照本宣科的,而是具有自由性和流动性,是与受众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人们会在“盗猎”和重组文本的过程中生产新的意义。[4]粉丝们制作了诸多与玲娜贝儿相关的表情包,一方面这些迷因(MEME)是破碎的片段,在人们再加工的过程可能使之偏离了原意;另一方面,正是多样化的二次创作丰富了IP本身,使之更有趣味性,玲娜贝儿的形象在互联网空间中能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

玲娜贝儿的表情在加上水滴汗珠后增添了几分新的含义

狐狸粉和内胆粉之争

不过,正是因为玲娜贝儿的高度拟人化,同时其故事和人设由迪士尼公司、工作人员和网友们共同参与打造,这样的IP形象“应该怎样”、“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乃至“挥手请游客移步”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让玲娜贝儿的行为准则最终变得模糊不清。

玲娜贝儿的档案为人们的想象留下了空间

依托新媒体成名的玲娜贝儿,也在这样高互动和高用户参与感的环境里接受着消费者的审视。谁能代表玲娜贝儿?是扮演她的工作人员吗?马上会有“狐狸粉”反驳道,“内胆行为请勿上升角色本身”;“内胆粉”们则坚持认为,玲娜贝儿本身没有故事,那些温暖明媚可爱的互动,全都依仗工作人员卖力的演出。

“下头是因为工作人员对业务不熟悉,迪士尼培训不到位,把消费者当韭菜。”

“迪士尼一线员工的工资不高,却需要在工作时身着重达二三十公斤的玩偶服,工作强度大而回馈少,偶有情绪很正常。”

“玲娜贝儿的行为被断章取义,她手指指向出口是为了让游客领取生日勋章。”

“某些时候,游客行为本身也有逾矩。”

……

人红是非多,玲娜贝儿下头登上热搜后数日,网友对此依然争论不休。

童话世界里不愿醒来的成年人

“本来就是个营销的产物,大家对它的期待是不是太高了。”——如果我们离开了童话世界,会觉得前文的争吵不可思议,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会亲昵地称呼一个卡通IP“我的女儿”。对狐狸粉和内胆粉之争,也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并且提出了批评。

然而,玲娜贝儿的粉丝们真的如看客批评的那样非理性吗?换句话说,他们会不知道这是资本在“割韭菜”的行为吗?为什么明明知道,他们依然愿意沉浸在童话的幻梦里?

也许因为在迪士尼的世界中,我们不必成为一个井井有条的大人,犯错可以被包容,想象也不会被轻易浇灭。迪士尼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们编织了这样的童话,让人能够短暂地从庸碌的成年人世界中逃逸出来,所以我们愿意“相信”玲娜贝儿是我们的伙伴和亲人,希望能够从她身上获得心灵的疗愈。

有学者把迪士尼构筑的世外桃源称为体验经济中的“逃避体验”。[4]现代性的症候使许多人希望在一些时刻“离开”自己平日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人们的精力越是有限,精神越是紧张,科幻片和童话世界的存在就愈发重要。体验经济正给人们提供着精神逃逸现实的可能,是一种极大的舒压方式。

为了使体验更加真实,迪士尼员工要受到专门的训练,首要的要求就是不能让消费者“出戏”。人偶不可以做和设定时代不符的事,比如他们要假装不认识手机。当游客在加勒比海盗区开闪光灯拍照,演员要说“别把你手上那个盒子拿出来对着我闪”。只有下班以后,在游人到不了的地方演员们才会进行自由的交谈,恢复他们自己的社会身份。

所以从这一角度,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对玲娜贝儿——其实是扮演员工的行为感到不满。因为她的“不友善”背离了人们在幻想世界里对这只小狐狸人设的期待,演员更多展现了作为“演员本人”的一面性格。

因而从参与式文化和体验经济的角度而言,可以认为玲娜贝儿上热搜是“合乎人情的”。只是这样的童话世界能够无限扩张吗?这值得人们思考。毕竟,霸屏的背后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对公共资源的侵占。

与其过多争论玲娜贝儿的行为下头与否,不如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问题,或者更多关照童话世界之外的现实世界——毕竟,那里还有很多人的困难,比童话人物违背情感期待更重要。

参考文献

[1]背靠资本,无代表作,她怎么就火了,网易数读,

https://mp.weixin.qq.com/s/4rDd5QrvTjMVeLj2_nJ_QQ

[2]李斯琴.消费视角下的网红经济浅析[J].商场现代化

2021(12):1214.DOI:10.14013/j.cnki.scxdh.2021.12.005.

[3]石群峰,晏萌.从IP到DP:全产业链开发的难点与出路[J].传媒,2016(07):80-82.

[4]Jenkins, Henry. Fans, bloggers, and gamers: Exploring participatory culture. nyu Press, 2006.

[4] Pine, B. Joseph, and James H. Gilmore.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