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借不能读”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出自清代散文家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一文,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去读。

在古代,因为印刷技术不发达,书少,要得到一本书往往比较难,向别人借书是常有的事。到了今天,买书比以前容易得多,但借书现象依然存在,这句话也并不过时。

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到现在为止,家里买的书当中,至少还有十几本没读,有的已经在书柜里静静躺了两三年了。

因为现在更习惯读电子书,那些提不起阅读兴趣的纸质书就只能暂时冷落一下了。书是自己的,感觉啥时读都可以。

借的书就不一样了。因为要还,有压力,自然也有动力,所以总是会尽快读完。

所以我感觉,有还是没有压力,这种差别才是造成“书非借不能读”这种现象的原因。

前段时间,因为连续使用得到APP超过了二百天,我获赠了一个月的电子书会员资格。

我挺开心,因为这相当于给了我一个月期限的借书证。于是就把之前想读的几本电子书找来,一本一本地阅读。

结果,一个月下来,或粗读或细读,居然读完了八九本。后来一想,这也要归功于一个月的期限带来的那点压力啊。

因为时间压力而带来效率的提升,这种情形在工作中也遇到过。

对于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来说,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各种技术研发项目上,其中既有跨年的中长期项目,也有持续几周的短期项目。

短期项目一般不是提前规划好的,而是临时插入的项目,比如某个用户忽然要求对正在使用的软件进行改进。这种项目往往时间要求紧迫,有时需要加班加点地干。

说来也奇怪,时间紧迫的短期项目大都能如期完成,倒是期限宽松的中长期项目有时反而会出现拖延。

我们做事情往往会遇到时间或其它条件的限制,并因此而生压力。我感觉这不全是坏事,适当的压力有时反而会有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

除了被动接受,有时也可以主动制造一点压力,比如为正在做的事情设定一个截止日期,到期必须完成。

我们有时会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但从做事的角度考虑,完全的无拘束既不可能,也不见得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