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过桥土豆/guoqiaopotato

被关小黑屋7天。今天终于出来了。

其实这几天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另外一个号更新。

所以,隆重向各位介绍下我的小号,欢迎关注。

这几天的文章就不搬运了,感兴趣的可以过去瞧瞧。

再过一会儿就是双12了,另外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购物节。

各位双11购买的东西,都物尽其用了么?

为什么会说到这个?情况是这样的。

最近在收拾屋子,突然发现,我东西怎么这么多。

特别是实体书,没想到我会有这么多的书。

以后要定规定,买一本新书入柜,必须要淘汰其他一本书。达到平衡。

这样,我总算是自在了。

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我感觉压力特别的大。

不只是书给我压力,还有这么多年我买到的东西,都在给我压力。

我本不是一个擅于购物的人,但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物品依然很多。

为什么这些多余的物品,会给我带来这么多生活的压力?

这就说说我信奉的生活态度了。

整个20世纪的建筑设计潮流,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的一家设计学院,叫做“包豪斯学校”。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极其现代的、高度简约的空间设计理念。

在这种理念下,他们设计希望尽量用材料本身,而不给予材料多余的装饰。他们希望空间内所有的线条,所有的构架本身,都能够展示出建筑美学。而不是通过多余的雕花,多余的颜色渲染。

这种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 1870年12月10日-1933年8月23日),他的一篇论文兼演讲《装饰与罪恶》。

他指出,所有的装饰,都是一种罪恶。

这个想法很极端。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他认为多余的装饰要消耗很多的成本,很多工人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不划算。装饰会使物体很快过时,人们还是会浪费大量精力增添装饰物,抑制装饰是规范现代社会所必需的。

更主要的,是他对美学的看法。他认为所有的建筑材料使用、所有空间设计,本身就很漂亮。比如一根柱子,不需要雕龙;一个完美的天花板,不需要任何壁画在上面。

这个思想影响了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这位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他1930年至1933年在包豪斯学校任最后一任校长。

1929年凡德罗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他达到事业高峰。

1930年凡德罗在捷克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也被视为此高峰期的经典建筑。

很难想象,上图的别墅,是1930年代的设计。这个建筑就算放在现在,也不会过时吧。

我们现在的有钱人,会增添很多让自己幸福的东西,而大部分都是物品。当那些物品包围自己的时候,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另一方面,这些物品会展示出你的富裕程度,你的品味,让别人知道你是谁。

这是一种越多越好的消费主义哲学。

而包豪斯,信奉的越少就是越多。“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大部分人熟知这句话,是在乔布斯发布会上,在全都是按键的功能机时代,拿出一部正面只有一个按键的iPhone,确实是“less is more”。

践行这种理念的乔布斯,在他27岁的家里,房间空空如也,除了一套音响和一叠唱片之外,就只有一盏灯。

但其实,“less is more”这句话是凡德罗在1928年说的。这种理念深深的影响了乔布斯。

你能够用最少的素材,限制在极度精简的材料时,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

比如,你每买一本书,花几十块钱,其实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你要仔细地计算,这本书用不用得上、对我有没有必要,值不值得我阅读付出的时间。如果要经过这样的计算,来决定买不买一本书,这时候付出的精力和挣扎就是巨大的。

所以其实,买东西很容易,不买很难。

这种极度精简的设计风格,对工艺的要求,也是格外的苛刻的。

比如你家一面墙,怎么做到一面墙全都是白色,不需要任何装饰,也很美呢?那就需要这个墙面的涂装、砖砌、腻子,做到极度标准和完美。在光线下没有任何的阴影。而这样对工艺的要求很苛刻。

而这样的一面墙,比在墙上面挂一张遮瑕的画,要昂贵太多了。

如今很多人都有一个问题,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为什么?

而拥有物品,让你觉得生活有意义。

这是整个现代市场经济所有人共有的问题。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现代社会变成了,我“买”故我在。

你买了什么东西,通过这些东西,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你购买不同等级的名牌,就说明你处于不同等级。不同的物品被广告定位打上不同的标签,而你购买这种物品,就代表你信奉这种生活。

我们通过物品对外展示我是谁,我是什么身份,我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为什么会通过买东西来展示我是谁呢?因为在消费主义洗脑下,如果我不买这些东西,我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种生活态度,有一种学术名词为此命名:占有性个人主义(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提出这个名词的,是加拿大政治学家,C. B. 麦克弗森(Crawford Brough Macpherson,1911—1987)。

整个现代人生活都没有意义,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最后怎么办。只能透过你拥有什么,占用什么,来告诉别人我是谁。

我们出门旅游,不是为了去看别人的生活方式,不是为了认识另一种与我不同的世界,而是为了“集邮”。到景点拍张照片,当然我一定要在照片里,回来证明我去过了。与其说是去旅游,不如说拥有一个去过某个地方的证明。去不同地方旅游就像在地球仪上插旗一样,证明我来过了,我拥有了。

我们买车,要不断的买一部更好的车,品牌要买到最顶端,最贵。还需要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车,直到拥有一个停车场。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更多的拥有,更多的占有。买的更多。

不买,你就不知道你是谁,人家也不知道你是谁,你不买你的生活是空白的。

其实,就目前而言,买东西是容易的。随时拿出手机,就能买买买。

生命的意义,貌似就存在于手指按下去付款的那一秒。付完款后,全身轻松。我的生命又完美了,生活又丰满了。

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通过跟别人的链接、跟家庭朋友分享,而得到乐趣。

我们现在生活是一家人坐在一起,每个人都拿一部手机。

这就是现代人。

这样的生活,带来的结果,一定是充满了物品。

那些东西,我们买的时候已经忘记扪心自问,我到底需不需要?

本来这些物品是为了服务我们的生活而存在。但是今天我们努力工作,却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来拥有这些物品。

我的生活变成对这些物品的奉献牺牲,而不是这些物品服务我。

最典型的就是在东北的电动车,完全本末倒置。车子本来是让人代步的工具,但是今天我们为了车而奔命。

我们所有的生活倒转过来,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年代的人像现在这样,被物质所奴役。被物质压得透不过气来。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以为我们过的很好,觉得我们富裕了,生活好了。

我们并不好,起码我觉得并不好。

于是,我开始扔东西。

扔到那些可能永远不穿的衣服,可能永远用不到的笔,删除那些下载到硬盘却从来没看过的电影。

佐佐木典士在书《我决定简单地生活》里,列举出来让生活保持简单的几个小习惯:

1、丢掉收纳的念头

收纳只是重新摆放物品,要丢掉多余物品。

2、加一减一的原则

就如我想买一本书,就必须淘汰掉一本书一样。物尽其用,消耗完一件物品后在购入新品。

3、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下,也不要因为免费而收下

为物品所付出的代价=花费的钱+保管、维护的时间和精力

4、在购买前,想想是“必要”还是“想要”

我真的需要么?

5、数据资料也需要断舍离

6、选择物品本色的设计

7、记下你拥有的物品

我打算用这种方式,度过我接下来的人生。

我的家,不应该是一个储藏室,不是应该因为虚荣心,填补空虚,收集回来堆积物品的仓库。

我的家,不怕空,但是要有我呼吸的空间。在外面我们已经呼吸到很多不干净的空气,至少要有个地方,能够让我躲起来,哪怕是只有一面白墙,也要让我又喘一口气的地方。

回归人与人的连接,回归自然。

这就是对我生活的期望。

今日新闻:

1、广东卫健委11日通报1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