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乐夜未央。
当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时,当时秦国虽强,但是远没到六国联手都不可抗拒的地步,事实上,秦始皇灭赵灭楚都是苦战连场,灭齐容易是因为以天下攻一国大势已去。以历史战绩和当时国力,别说六国合纵,就是五国合纵甚至三国合纵(齐赵燕或者魏赵楚),就足以让秦国头大无比了。
关东六国在这之前,多次成功组建合纵军遏制甚至痛打秦国进攻,日后六国复国东山再起的时候,也成功组建合纵军,认定六国统治者都是脑残,大家各怀鬼胎,组建不起合纵军,这和历史事实是不符的。
对六国统治集团权力者来说,维持六国独立当权贵,还是投降秦国当带路党,利弊太明显了。
事实上之前的秦国,未必比秦始皇时的秦国弱,甚至也许可能更强,但是每次都是秦国胜利,各国震惊恐惧,合纵军组建,秦国被打败回家养伤。为什么秦始皇就一定能保证打破这个怪圈呢?
秦国守函谷关背靠关中平原,有什么后勤支持不了的?齐韩魏背靠河南大平原和洛阳盆地都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什么后勤支撑不了的?函谷关地形险要,如果不是如此怎么会成为秦国设防要点?地形险要和战略价值重大有什么矛盾吗?崤函谷道是关东关西斗争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双方在这里投入主力争夺才是正常的。
从秦灭六国过程看,可以说是苦战连着苦战,起码楚国赵国都是苦战,魏国抵抗也很坚决。赵国灭亡不是迅速发生,而是反复苦战后的结果,赵国撑不下去是当时各国都清楚的。《战国策》上有人给赵王建议,明白说,以当时形势赵国用李牧可以挡3年,换人1年就完蛋,大势如此,不如放弃邯郸退守中山依托代地等机会,被赵王拒绝了,但是随便一个士人都看得出,可见这是很清楚的。
从始皇帝十一年,秦两路攻赵开启统一进程,到始皇帝十八年,秦灭赵最后一战之间,看到韩国灭亡,赵国抵挡秦国几次进攻元气大伤又爆发地震,各国怎么也该出兵了。李牧和赵王不可能傻傻的硬拼等死。而各国也不会真看不出形势来,为什么没出兵呢?
尤其是韩国灭亡其实是一个绝大的刺激。秦国灭韩又全力进攻疲惫的赵国,这会燕国齐国魏国楚国一个个按兵不动,要换过去早三国联军五国合纵了。
对秦国统一天下来说,关键是灭赵打开河北局面。因为当时大河以北和秦国作战的主力军是赵国,大河以南和秦国作战的主力军是楚国。只要赵国楚国还在,哪怕是韩魏已经不复为强国,齐国孤立,燕国太弱,秦国依然要面对两线作战的局面。
只要赵楚同盟实现,再加一国补充,秦国就会头大无比。要削弱赵痛打赵国都没问题,但是要灭赵,正常来说燕国齐国都不会容忍。赵国军力强盛,如果能再得到燕国军队支援和齐国粮食财力支援,秦国只怕吃不掉赵国。
如果不灭赵国,不占河北,光是占领河南,东西通道打通,对统一天下没大用,齐国被五国合纵打残后秦屡争河南,虽然节节胜利就是打不开局面。
因为河北不打通,秦国在戒备河北之余进攻楚魏,是没有胜利前途的。因为楚国纵深太大了。要灭六国,首先必须灭赵,秦能灭韩,也是痛打赵国真把赵国逼到绝境的结果,不然赵国挑头,楚魏跟进早合纵了。
而从地缘角度,当时天下秦据关中,又控制江汉和河东,天下最强。河北精华在赵齐手里,齐国元气大伤军力弱又孤立,不合纵不可怕。南方精华的淮泗在楚国手里,等于实际是不完整的三足鼎立(关中VS河北VS淮泗),因此只要灭掉一个国家后,无论地缘上还是国力上都会形成席卷之势。
所以秦要灭六国,关键是要灭赵,不灭赵则破竹之势形成不了,河北局面一打开,立刻就是席卷天下的局面。邯郸之战后二十年,秦国实际是和六国反复拉锯,始终未能打开局面,关键就是赵国在则六国不可灭,赵国灭则势如破竹。
东方的齐国一直以来扩张无力,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齐国实力不行,而是地缘不行,晋国楚国卫国鲁国郑国宋国之前和齐国都是一个级别的,晋国向北、楚国向北向东、秦国向西都有广大的扩张空间,齐国只能向东灭了莱国到海边就到头了,往西是晋国支持卫国,往南是晋国楚国都支持鲁国宋国。齐国地缘和晋国秦国楚国比,无险可守,又缺乏扩张空间,附近都是中等强国,而且随时可以呼叫大国支持。
因此,齐国会奉行孤立主义,经济富裕而军队战斗力弱,可不是秦国死党。秦国领土逼近齐国其实更利于合纵。
田单这个复国英雄兼权臣最后跑路了,说明齐国王室还是有力量的,齐王建当了40年国王,难道还控制不了齐国?而且,唇亡齿寒,齐国亡了,齐国地方势力能捞到什么好吗?从利益大小来说,出卖王国获得的利益有多大?风险有多大?
不止是齐国,难道各国的大王和公卿大臣都在这一刻变成了睁眼瞎,都变成了愚蠢短视之徒,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都要争先恐后地去做亡国奴?
偏偏就是这些人,在被秦国灭国之后,居然一个个幡然大悟,投身到九死一生的复国战争,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反过来平推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令传承了五百年的秦王室死无遗类,更足以证明关东六国此前在秦始皇统一战争中没有发挥出来的真实国力,究竟有多强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