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讲座过程中问家长,目前孩子有什么学习问题让你比较伤脑筋呢?

家长说得最多的是“太磨蹭了”!

孩子磨蹭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是把带有“任务”性质的事情拖到最后才做。比如有的孩子每次做作业前都会先玩会儿积木,然后才慢慢悠悠地做作业。

另一种表现是把一件事分几次来完成。比如孩子弹了一会儿琴,就对着乐谱发会儿呆,或是玩一会儿手机再去练琴……结果一小时的练琴任务,孩子拖拉到两小时才完成。

虽然磨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但如果对这种心理和习惯不加以扭转,孩子很可能会对拖拉上瘾,并在读初中后明显地表现出来,甚至发展成为“拖延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岁是磨蹭的高峰期

我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听到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故意磨磨蹭蹭浪费时间,这很可能错怪了孩子。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属于知觉的发育范畴,而孩子时间知觉的发展又比较晚

什么是“时间知觉”?

从心理学的概念来说,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包括对时间顺序、时间长短、时间点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学会估算时间等能力。

☉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时间知觉的建立进度不同

孩子在五六岁之前,时间的感觉意识还很模糊,基本不懂时间是什么,更不懂时间的长度。七八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孩子初步掌握了时间概念,但仍然无法精准估量时间

比如,当你要求孩子马上停止游戏,用10分钟做好数学预习,再用15分钟抄写完语文生字。这时,孩子虽然点头称是,但心里却是懵的,因为他还不知道“马上”、10分和15分,又有什么分别?所以,家长说再多的大道理也是白费力气。

☉ 七八岁的孩子还没有将学习和时间建立直接的关联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在七八岁前还不知道时间跟学习有什么关联,不太能理解“因为要做作业,所以要抓紧时间”的因果关系,导致孩子的行为与时间之间产生了割裂感

故意拖拉与父母对抗

还要提醒家长的是,七八岁的孩子迎来人生中第二阶段的“叛逆期”。如果父母严苛地管控孩子的玩耍时间,很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

有的父母总觉得孩子写作业不够积极,忍不住催促孩子“抓紧时间”。孩子对父母的催促感到厌烦,故意拖拉与父母对抗;他们发现写一会儿停一会儿,与妈妈进行“拉锯战”,可以争取到更多玩耍的时间。

2.时间管理要“三管齐下”

由此看来,虽然家长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别磨蹭”、“快一点”,但孩子依然会慢吞吞。因为孩子的时间知觉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练习,才能更加精确和稳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帮助孩子建立对时间的感知,增强孩子对时间的管理意识,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01

从小关注和培养孩子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位妈妈很无奈地告诉我,孩子都上初中了怎么还拖拖拉拉,不知道珍惜时间呢?早上起床太慢上学经常迟到;作业比小学时多了很多,孩子面对突然增多的作业很茫然,也很慌张。家长给孩子帮忙,可孩子还冲家长发脾气,真是越帮越忙。

科学家把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孩子80%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在这一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已形成。

如果爸爸妈妈们像这位家长一样,等到孩子12岁,这种毫无计划、散慢拖沓的习惯逐渐养成后,再想要去改变孩子,就没那么容易了。家长应当在孩子12岁以前就培养他的好习惯,并通过反复地练习稳固下来!

我在《学习的格局》书中介绍了一个教孩子管理时间的小工具——“时间饼”。“时间饼”就像孩子们爱吃的披萨,只要把每一块披萨饼里的学习任务、活动与相对应的时间一一联系起来,就可以把日常生活变成一张时间清单。

家长可以利用教具盒中的“时间饼”,训练孩子进行一日微管理,自主安排一天的时间,培养时间秩序感,做事更加有条理,以此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饼”还能帮助孩子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在等待那个喜欢的时间和活动到来之前,自己还需要完成哪些事;时间是有限的,自己在这块披萨饼里没有做完的事,就会占用到下一块披萨饼的时间,导致后面的事会做不了。这也是一种减少家庭内部矛盾的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因为我们家长就不需要为了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而喋喋不休了。

02

鼓励孩子从小学开始

自主设定学习目标

许多家长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从不主动去学习?我会问问家长,你的孩子有学习目标吗?如果家长能引导孩子制定一个自己想要达成的、符合自身能力水平目标,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能掌控自己的事;而且孩子很容易在每次的努力和提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会更有动力

目标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比如有的家长引导孩子做这样的目标规划:把考进自己喜欢的学校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把完成每一天的家庭作业作为一个短期目标;再根据不同科目或者难易程度,把短期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分步完成,然后根据完成状况进行反思并调整小目标的先后顺序

时间管理大师博恩·崔西提出过一个"吞青蛙"理论,博恩·崔西把一天中需要做的每件事都定义成一只青蛙,在排列任务清单时,他会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把任务分成大、中、小青蛙。比如,每天最重要、最复杂的任务,被叫作"最大、最丑的青蛙"。

当孩子在排列青蛙大小时,其实就是在练习为目标任务排列轻重缓急的顺序。孩子每做完一项作业,就可以想象自己吞掉了一只青蛙。孩子既可以从易到难,最终克服作业难关;也可以难度交叉,通过一次次的正向反馈来建立自信心。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家长还可以用比较常见物品替换青蛙,比如大苹果、小苹果或者不倒翁套娃等等,和孩子一起将任务排序,进行统筹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吞青蛙"练习也是在培养孩子做事的策略眼光,帮助他们理智而有效地分配时间,按步骤完成目标任务。通过这些平时的训练,孩子可以学会逐步驾驭难易任务以及交叉做任务的思路。当他们在做作业或者考试时,即使遇到作业太多或有解不开的难题时,也不会慌神或轻易放弃,这就是时间策略带给孩子的一份心理抗压能力。

03

通过外在的道具

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时间感

孩子列好了时间清单,做好了任务排序,接下来就要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这些任务了。这就要求孩子能够“看见”时间,建立起时间观念,理解自己做每项任务应该用的时间长度。因为只有当时间能够被孩子“看见”后,他才会变得自觉起来。因为他在与时间对话,而不是只听到妈妈在催他了。

但是时间是个抽象概念,孩子需借助一些媒介物来认识时间。我在孩子认识时间的初期,借助了经过改良的五彩沙漏,它们五颜六色,具有流动感,可以让孩子清晰地看见时间的流逝。

比如,3分钟的沙漏是黑色的,15分钟的沙漏是红色的,20分钟的是蓝色的,半个小时的是浅白色的,45分钟的是橘色的,这样用不同颜色的沙漏来提示孩子时间的长度。等沙漏完了,时间也就用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漏中沙粒的流动把时间感置入孩子的潜意识中,对时间有了直观的感受,还能缓解孩子对作业量的恐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心理的安全感;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以达到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计划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父母越掌控,孩子就越无能

有的家长说,还要陪着孩子画时间饼,玩“吞青蛙”,这可太麻烦了。我都是给孩子严格规定好什么时间必须完成作业,他也会照我说的去做的。

父母对孩子的时间掌控过多

像这位家长所说的,让孩子直接而快速地完成作业当然好,但后遗症是孩子虽然把作业完成了,但脑子里对作业并没有形成一个全盘的理解。慢慢地,他会依赖父母告诉自己要做什么作业,先做哪个作业等等,自己始终没有管理作业的能力

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时间抓得太紧,管得太多,孩子渐渐失去对周遭事物的掌控感,久而久之没有了自尊感。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越来越慢,父母管得越来越多,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我看到一篇三年级孩子的作文《时间被父母掌控》,内容表达了对自主管理时间的渴望,希望家长们都来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可我也有烦恼:我总是不能安排自己的时间,我的时间总是被爸爸妈妈掌管着。

放学了,本来我是想做完作业,好好的玩一会了,可是妈妈给我报了羽毛球训练班,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去训练两个小时,训练很紧张,有时候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我想最起码也得休息一会呀,可教练说:“不就训练两个小时嘛,休息什么!”

我精疲力尽的回到家,赶紧做完作业,迅速地吃完晚饭,刚想好好的玩一会电脑。爸爸却大声地说:“现在不能玩电脑,赶快把作业做完!”我说你不是已经全部签完字了吗,我已经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却说:“你应该把今天老师讲的内容复习一遍,把明天要讲的课预习一遍。”

哎!我原来以为做完作业就可以自由地玩了,没想到还要复习、预习课文。等这些事情全部做完了,已经快九点半了。等我再恳求爸爸让我小玩一会儿,爸爸却又说:“你瞧瞧,你瞧瞧,现在几点了?快点去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呢。”我气呼呼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唉,我已经长大了,爸爸妈妈你们让我自己来控制自己的时间吧!

还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紧盯着孩子的成绩,而像唱歌跳舞踢球这些看似浪费时间、与学科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能少则少。时间长了,孩子感觉生活更加压抑和无趣

陪伴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

什么是正确的陪伴呢?陪伴孩子做好一天的规划,为目标任务排列轻重缓急的顺序,督促孩子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计划。虽然一开始是麻烦一点、慢一点,然而孩子一旦拥有了对时间的掌控感,建立起独立做作业的各项习惯和能力,给作业加速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们也要跟孩子约定好,不同作业或者任务之间可以互相借用时间。如果提前完成所有作业或者任务,还可以把剩余的时间作为奖励,他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家长只有把“自由时间”还给孩子,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孩子才能增强自主意识和自我责任感,完成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