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老安。

我从一个年薪96000元的小会计到现在年薪120万,历经了10年的时间。

要问我如何做到的,需要先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历程。

2000年我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会计学院,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广州一家国企财务部工作。

财务部工作岗位划分很细,十几个人的办公室里,大多年龄都在四十多岁。

不知是因为我研究生的学历,还是财务岗位再没有可分割出来的业务原因,财务部领导给我安排了一个“税务官”的头衔,除了负责与税有关的日常业务之外,重点是做税收筹划。

虽然我在学校学过“避税”课程,但是如果用到一个坚持“足额纳税”的国企,似乎有点纸上谈兵,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没办法,每天也只能装模做样的查看一些资料,好在也没人关注我是否做出可以落地的税收筹划,国企不差钱没必要做什么“避税”,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所以,我也就每天看着资料喝着茶,拿着1万元的工资,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这种平静的工作状态。

这样的工作坚持了4年,一种“苦行僧”的感觉油然在脑海中升起。

最后决定“还俗”,

到民间去畅想我的未来。

投出求职信没几天,就被录入到了一家民营企业,正式开始我在这个公司第四任财务主管的工作。

工资薪酬老总开价8000元,没有上涨的余地。

因为他认为财务就是做账,谁都可以干。他每年被税务局查补许多的税,“税”的不安稳的损失,就是应该由财务人员来承担。

看着这个刚50岁出头的人,满脸的沧桑,皱纹就如同地图上交通枢纽,错综交叉在脸部和颈部。我决定用我这辈子学的知识+爹妈+爹妈的爹妈三代人做财务的经验来开化这个无视财务存在价值的老板。

经过商议,

我们签订了一个“对赌”协议:“3年内扭亏增盈、降税控风险”。完成不了则降职、降薪、赔偿,完成目标则每月工资6万元,年终享受5%红利分配”。

合同签完,

才知道用个性“吹牛”是要“舍命”的。

接下来我的生活基本就泡在:无边无际的财务数字、凭证、账册、合同、业财问题的分析的之中,日复一日的加班、繁琐非人性化的流程、不良的人际关系、职场潜规则……

没有一顿像样的早饭和午餐,忘记上次与老婆约会是什么时候,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疯狂的工作成了我“对赌”之后,糟践健康而又燃烧青春的“火葬场”。

但是,我坚信一定会让老板自愿给我加薪,用薪酬证明财务人员存在企业的商业价值。

你要问我为什么自信?

很简单,就如同医院的大夫,你说他愿意治疗重病患者,还是愿意治疗伤风感冒患者? 不用质疑,一定是愿意治疗重病患者。

试想:一个濒临死亡,到处无医可治的重病患者,经过这个医生不懈努力的治疗,嘿,居然治好了,那就是一个“华佗”在世。不但有了成就感,而且一夜成名,络绎不绝的患者上门求医,财富登峰造极也只是瞬间的事情。一旦治不好,也从中获得了具有研发价值病例。

用财务手段治理公司也是如此。

首先,我对公司经营以来财务数据进行调查和分析,公司的问题,与诸多民企一样,都患上了同一种常见“病”。

运营没模式;

营销没方法;

控税没策略;

业财没融合;

增利没途径。

这种问题做“手术”比较简单,只要抓住三个重点:

1、转变对税收的思维;

2、按照业务模块重新盖“房子”;

3、抓住财务核算税务两个基本点。

1.转变税收思维

财务工作转型,进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层,通过业财业务融会贯通,达到最高的税收战略效果和控制风险,这是每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赚的钱回到股东“钱袋子”里,必须经过税务机关“过滤”,而税务机关“过滤器”的密度,一是国家政策不断地的调配;二是税务稽查的“判决”。企业要想调整国家税收“过滤器”的密度,必须用财务思维搭建运营模式。

所以,我学税收关注重点并不会放在“税收法规政策”。因为,解释权是税务机关无法撼动的权力,其他人解释没有用!

我关注和学习最多的就是,税收在企业的作用和运作的路径与方法

选择老师也很苛刻,

我不会把时间耽误在去听一个网络抄来,没有从事过税务机关执法工作阅历的人,讲什么“天方夜谭”碎片化的知识。

我坚信只有“拿过手术刀”的人,才会穿透式看清事物的本质。

那我怎么按照这种思维,解决公司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我的做法是:

结合公司兼营的家具销售、商贸、汽车销售、建筑、石料厂、餐厅等11个业务板块兼营的企业,每个板块中的业务都存在人员、资金、费用、成本混合财务核算随意调配的问题,进行了运营模式的整合和修复。

调整的思维:

按照企业业务进行“合并同类项”,把业务分为销售、服务、建筑、生产四大类。成立集团公司,把四大类业务组建成运营公司,然后再将业务细化分类为不同的独立公司。

这种运营模式的优势:

一是业务实行了层级管理的同时,风险也进行了分散;

二是业务“肥水不留他人田”之间的关联性,使企业的资金通过内部所有业务产业的循环,在内部业务循环的过程中,加大内部成本、费用,最终产业链出去的仅是产品和服务。

而利润则通过成本和费用沉淀在了企业内部,税收也在业务循环中被相互递减,最终形成低税负的运转。

为了解决老总要监控资金的问题,我在集团设置了一个资金内部管理中心,将四个管理公司的资金全部纳入集团统筹管理和调配。

例如:

运营中缺少资金,需要向银行贷款,就由集团统一向银行进行申请,然后按照运营分解到各公司。

这种贷款从税收角度理解,其行为称之为“统贷统还”,集团按照银行利率从各成员公司收取的利息,是不用缴税的。

为了解决财务业务统一核算的模式和控制风险,我把下属机构财务经理人员设置为全部由集团委派,劳动关系和薪酬待遇依然保留在集团公司,每月召开财务工作汇报会。

整个模式调整后,老板不但控制了经营权,而且控制了资金和财务监管调配的权力,风险全部下沉到各机构,各机构的经理要想“高枕无忧”就会高度重视所承担的“权责”风险。

2.重新“盖房子”

运营模式的搭建,关键在于前期设置中,既要考虑运营畅通无阻,还要考虑运营循环中所产生的税负率。

再好的运营模式,如果不考虑“节税”和控制税收被查补罚的风险,最终就会出现税收大于股东红利的问题。

例如:公司的石料厂和餐厅注册多年,由于老总精力和资金有限,基本处于半停业和没有利润,赔钱状态。

怎么办?

对此,我提出了一个方案,在征得老板的认同之后,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并且扭亏为盈。

其做法:

把石料厂作为融资主体,转让股权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如果转让股权,资产原始成本仅240万,现在已经增值到1800万。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企业转让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股权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合理费用:是指股权转让时按照规定支付的有关税费。”

显然这种转让股权方法,企业缴纳25%企业所得税是很高的。

怎么办?

对此,我采用了增资扩股稀释股权的方法,以此解决降低税负的问题。

该方法按照《公司法》第178条:

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股东认缴新增资本的出资,依照本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缴纳出资的有关规定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注册资本发行新股时,股东认购新股,依照本法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缴纳股款的有关规定执行。

按照税收法则:

企业所得税收入的不同类型,企业增资扩股(稀释股权),是企业股东投资行为,可直接增加企业的实收资本(股本),没有取得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作为企业应税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也不存在征税问题。

可以理解:

企业通过增值扩股形式稀释股权的方式,不属于股权转让,所以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是需要注意:

被稀释的股权价格

必须是按照公允价格计算。

这种融资方式解决了石料厂的资金不足和引进管理人员的问题。

对于一直在亏损的五家餐厅,寻找具有餐饮管理经验的人,推行外包制。

其优势:

一是、快速使公司扭亏为盈;二是、借别人的钱给自己赚利润,其含义是:当承包人把你的项目做出品牌,做出效益的时候,再收回,这样不但减少公司开发市场的成本,还借别人的努力做出了处于自己的一个品牌。

其结果:

减少了市场开发和聘用管理人员和厨师的高额成本;调高了效益,并减少了全额缴纳税收高税负的问题。

所以,世界上依靠运营成为市场的“优胜者”,都是从税收负担率开始进行设计的。

就如美国地产大鳄说的一句话:“只有小人物,才会缴税”,其含义就是没有税收战略思维的企业,运营结果就必然会承担高税负。

思维决定“竞争”胜败。

讲个故事:有户城里人,想过安静的乡村生活,他们就在市镇与市镇之间租了一块农田,决定种植原生态蔬菜和水果,销售给各大超市。但是实施这一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肥料的来源,如果购买肥料成本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会造成蔬菜和水果价格的增高,以此失去竞争力。

有一天,曾经做过会计的女主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在这条路上,来往做贸易的人很多,如果能在路边盖一个厕所,一方面给过路的人方便,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肥料的问题。当他们在路边盖了一间厕所之后,果然来往的人无不称方便,解决了种菜的肥料来源。”

这个案例从财务思维角度分析:

投入的成本仅是一间简易的厕所,而肥料却是一分钱都不用花,买菜获取的利润自然也就高。自产自销的农产品还属于免税。

3.业财融合

既然税收来自于企业运营活动中,税负的高低来自于企业的运营模式,那么财务核算作为反映运营活动的成果环节和计算国家与股东分利的阶段,如何做出一个既让税务机关认可又让股东满意的财务结果?

基于以上两点,虽然为达到这个结果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对专业度具有极高的要求。

对此,我就按照税东家课程中徐老师讲到的一种方法,按照经营活动“铺轨道”,然后再植入税收概念,从中总结规律找出方法。

企业运营整个活动分为三个基本点,

一是、投入资本环节;

二是、生产加工环节;

三是、投入产出效果。

每个环节各自都会产生什么样的税收?这些税收属于收入范畴还是支付范畴?

这样的财务梳理,我做出了一个完整的“业财融合”的税收战略规划,并按照这个规划,在搭建好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最终使整个集团所有机构和业务都形成了一个“有序”运行的“轨道”。

完成这些工作后,我的目标进入了让公司在“轨道”上加速行驶,就是股权机制的设置,激发公司有用的“人才”与公司“同甘共苦”的忠诚度。

在国际化激烈竞争的时代,任何“能人”仅靠自己的力量成为市场的“赢家”是不可能的,携手共进已经成为企业不被淘汰的重要基础。

多年的工作总结,只要你努力让自己的专业的知识不断地更新,思维不断地创新、工作不断地革新,能够为投资人带来实实在在“赚取金钱”的方法,就会成为老板生意上不可缺少的“王牌”,薪酬与付出自然就会对等。

老板是生意人,对金钱与价值感觉是非常敏锐的,他们绝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对于用工的思维,基本都是用产品定价思维,即:一分钱一分货。

所以,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来改变老板对财务的认知度,其实是很难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企业创造出高额利润,以此作为能力的“证据链”,才能改变老总意识观。

用“老实”人干活的思维时代,已经被高价雇佣,具有创新思维和“智慧”的人才所替代。

未来“小会计”思维和能力,

只能如同流星,在尘土辗转中灭亡。

关于财务技能提升的方法和知识点还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实际操作的思维和方法,推荐你可以从税东家《15分钟搞懂税收潜规则》开始。这套课程是徐老师花了一年时间精心打磨的税收系统方法论,我也很开心能在课程未发布前,看到了上百节全套内测版课程内容,开始了我新的学习历程。

如果你希望在财务的职业发展上弯道超车,除了扎实的财务基础技能和知识,关键要掌握用财务手段为业务提供最大的价值的方法。

《15分钟搞懂税收潜规则》则是按企业运营流程,通过从股东投资开始到财务终止,将期间业务循环按照税务检查拆分为十个模块,穿透式的讲授了从避税到税收问题归纳的核心技巧、沉底风险和问题处理的方法。其内容对夯实财务人员“业财融合”“业税融合”思维转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提升操作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财务战线的伙伴们,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财务专业技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让老板感觉到他找对人了,也向社会证明“财务职业”不再是一个打工仔,而是企业老板行驶前进不可缺少的“作战图”。

加油!数据时代,

我们将会成为老板战略运营中,必不可少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