桅杆是军舰上自龙骨或中板竖起的柱杆,用于悬挂船帆或支撑观测台。在风帆战列舰时代,桅杆的作用主要还是用来悬挂船帆,而在铁甲舰时代,军舰的桅杆开始变得千奇百怪。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具有极其高耸入云的舰桥,这是为什么呢?扶桑级战列舰的上层建筑如此畸形,但却是符合舰桥乃至桅杆在内舰艇上装的发展潮流的。
在早年,以蒸汽机为动力战列舰的桅杆仅仅以一根柱子加上观测台,外加挂旗子用的绳子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桅杆一看就给人简陋的感觉。在一战的日德兰海战之中,有不少的英国战舰桅杆由于其单柱设计而很容易被一发炮弹报销倒塌,失去侦察能力——此刻的战列舰侦察依旧奉“站得高望的远”为圭臬。
在一战之后的战列舰开始采用三柱设计,这么一来大大减少了战列舰桅杆倒塌的可能性,多柱式设计开始大行其道。
在传统的柱型桅杆以外,还有一种非典型的桅杆设计,那便是鸟笼桅杆。鸟笼式桅杆被沙俄与无畏舰时代的美国所采用,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桅杆非柱式,而是以许多铁条缠绕焊接在一起呈透风的鸟笼状的方式成“柱”,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减轻舰艇上层的重量与提高隐身能力——自风帆战列舰时代以来,发现地方战舰最好的方式是看到其高高的桅杆。若是这种透光的鸟笼型桅杆,可能要凑到很近才能被察觉是一根战列舰的桅杆!
但这种设计太过非主流了,同时有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一旦暴风雨来袭,鸟笼就会承载不住自行倒塌,变成一团渔网似的乱麻。但其最终被淘汰还是拖到了舰桥大型化的时刻。
在那之后,随着战舰性能的提升,战舰航行所需要的各部门需要更加集中的安置在舰桥上。俗话说站得高,望的远,无论是战列舰的索敌,观瞄,都需要把这些部门放到高高的舰桥上,而往日的桅杆需要进行加固才能让人在上面作训,因此一体化的“宝塔”式舰桥逐渐成为主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