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对我来说,都是一面镜子。

通过这面镜子,照见我自己的内心。

比如说,我看见我妈妈一刻都停不下来,拼命地付出,我感受到了她的辛苦和疲惫。当她抱怨时,我感受到了她需要家人认可她的付出。

“谢谢你付出了那么多,妈妈,你真的很好~”

在约会的时候,对方迟到了,我会很生气。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被重视,这一点让我感觉很受伤。然后,我明白,原来我很渴望被重视,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很特别。

我听见我闺蜜说的某句话,感觉不舒服。我感受到了我的自卑,内心里渴望优越感,或者渴望自己被理解。

当我看见精神贫瘠的人,他们用索取的方式来感受爱,我会问自己,“你真的爱自己吗?如果用爱自己的方式,你会怎么做?”

当在关系里感受到情绪的流动,秘密的交换,以及暴露脆弱和恐惧的被接纳,我感受到爱和温暖,而这会让我更愿意敞开自我。

以前听过一句话,人类的生命诞生于黑暗的子宫,植物的生命扎根于黑暗的土地,动物的精力恢复在于黑暗的睡眠。这让我对黑暗的东西有所改观。你如何看待“黑暗”,就会如何看待“光明”?

如果放在以前,朱正萍老师剖析我对闺蜜的心理,可能我会很不自在。现在我会允许这部分存在,确实在跟闺蜜的相处过程中,会存在嫉妒和比较的心理。

当我看见自卑,自负以及羞耻的东西,我会轻轻地走过去拥抱她,“没关系,我看见你了,我愿意陪伴你。”然后,她就真的像一朵花慢慢地绽放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篇采访内容: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以前我特别容易卷入父母的情绪。

郑立寒:

这一点我的感触也特别大。过去我妈妈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我。比如,她跟我说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我也会感觉不开心。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前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份信赖,一份需要,然后不自觉地被吸引。但实际上,这也是对一个生命的摧残。

这就有点像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来访者吐槽了那么多的负能量,为什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家付钱了呀。

如果一个母亲不断地把自己的负向情绪向女儿倾诉,尤其说的还是和自己的丈夫之间的关系,那无异于在女儿的心口上插了无数把刀,这个女儿是很难好好活下来的。除非这个女儿有很强很清晰的自我。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郑立寒:

嗯嗯,确实是这样的。我妈有点喜欢“情感绑架”,比如会说,“你年龄这么大了,怎么还不结婚?”好像不结婚就是不孝顺的行为,然后会让我觉得不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没有接触心理学之前,我一直都觉得原生家庭有问题。我们家缺少交流和沟通。我爸不善于表达,然后又有点专制,什么都要听他的。在我们家,我妈就相当于是传话筒。以前在家会感觉很压抑,特别想要逃离。我爸还问过我,“为什么老喜欢往外跑?”

虽然我爸妈也没说对我有什么期待,但他们会有很多行为方式的表达,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好像你必须满足父母的期待,完成父母的梦想,你才是个好孩子。

中间发生了几件事,然后才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

高三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桑骂槐”,说怀疑班里的某个同学考试成绩是抄袭来的,我感觉他在暗戳戳地嘲讽我,当时还盯了我一眼,虽然他没有指名道姓,但让我觉得特别羞愧、委屈。因为这件事,我哭了整整一个星期。那一整年,我感觉自己都特别压抑,想要转班,但是又害怕给父母添麻烦,所以,强烈地压抑着自己的痛苦,高考成绩也一般。

之后在职场上,这样的事情也发生过,好像总是会碰到情绪的卡点,缓不过去。

有一次我在转正述职的时候,总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我就情绪崩溃了,感觉全身冒冷汗,脸色苍白,头被木棒击中一样。他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就特别想要找个地洞遁入进去。

可能对于别人来说,这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会把它无限放大,甚至会觉得是自己的屈辱,或者人生的污点。(现在我知道这个源自羞耻感。)

后来学习心理学,参加很多工作坊,比如说,家排,戏剧工作坊(叙事疗法),还有心理沙龙(精神分析),带领心态疗愈倾听小组(人本主义),对我的影响都很大。

那个时候想着怎么改变原生家庭。比如说,给父母写信,然后吐露自己的心声。这些事也有点效果,我爸妈可能对我稍微关注多了一点,但,我后来发现,我爸妈可能无法理解我的想法,可能以前内心里还是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希望能融合。

后来在改变的过程中感觉很无力,很挫败,经常争吵,我想要改变他们的认知,后来,我发现,我们都无法说服对方,而且也无法认同对方。他们的认知就那样,在他们的世界里,那就是对的。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想明白了,那就允许这种状态存在吧,也不一定非得强求他们理解我。

您说的喝农药那个事,在我们老家也发生过,我邻居姐姐有一次也喝农药,具体原因不太清楚,好像是因为家庭矛盾。我之前看过一些数据报告,好像是说农村妇女死亡,部分原因就是喝农药自杀。

如果从旁人来看,可能也会觉得我爸妈关系还不错。但从女儿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他们夫妻关系一般。我妈偶尔抱怨,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隐忍、委屈和压抑。可能她不一定用语言表述,但她的身体完全表现出来了。大概就是心理学说的躯体化反应。

她生过很多病,咽喉常年疼痛,然后胃病,胃结石,肾结石……(情绪与身体有很大的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她很少发脾气,现在偶尔发脾气,我就当作她释放攻击性和压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前几天我跟闺蜜聊天,她也是多子女家庭。她提到一个话题,她姐夫都出轨了,这个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说,可能你身边也有很多人出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我之前呆的公司主要业务是婚外情方面的,但我一直觉得,这个离我的生活有点遥远,所以,我就在想,出轨真的这么普遍吗?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其实,我特别好奇,你是怎么从原生家庭的话题一下子转到闺蜜这个话题上?而且当你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忍俊不禁地笑了?

郑立寒:

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大概以前会觉得很多事离我很遥远,然后发现原来它离我的生活这么近。另一方面,觉得蛮搞笑的。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对啊,你觉得很搞笑,可是,事实上呢?我能够感受到,这件事给你带来很大的震惊,不然,你也不会很自然地切入这个话题。

郑立寒:

事实是,出轨确实是一件普遍的事情,她说的事情确实让我感觉很震惊。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因为是你闺蜜,可能这个事给你们俩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说这个事之前,你们俩的关系可能一直停留在某一个状态。自从她告诉了你这个事之后,你跟她的状态变得有点不一样。

郑立寒:

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这个不一样,从你刚才无法控制的喜悦来看,是不是存在一种可能性,在你闺蜜告诉你这件事之前,你一直觉得你闺蜜生活各方面都很nice,然后,你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她的感觉。在她告诉你这件事之后,瞬间你就发现,那种感觉不见了。所以,这个可能是你的喜悦的来源之一,你会发现,“原来我没有那么差,其实我也还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一点,确实存在。朱正萍老师说出了我的某些心声,当时心里有些恐惧。这儿讲一个故事,之前我跟闺蜜都报考了教师资格证。她因为公司给办了一个居住证,可以在北京考。我在北京没有居住证,需要回户口所在地考试。

当时我以为,这个居住证是居委会办理的,她跟我说,公司办理的跟自己办理的不一样。然后我心里有点不太舒服,感觉她在秀优越感。

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可能她只是表述了一个事实,但为什么我会感觉她在秀优越感?因为我的自卑在作祟,觉得我的公司不如她。当我看见了自己的自卑,我不够好的地方,就已经释然了。

别人是否真的在秀优越感,别人是否真的瞧不起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根源在于,你是否瞧不起自己,你是否觉得自己不够好。

当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别人随意说一句话,我就会怀疑别人是不是在秀优越感。当我觉得工作不够体面是一种羞耻的时候,哪怕别人关心我的工作,我都觉得说工作的事情让我很难堪,想要逃避。)

郑立寒:

你说的这个可能是一个方面,我想到的是另一个方面。因为,她很少会讲一些负面的事情,在这之前,可能我会感觉我跟她的联结没那么深。

我之前吐槽过很多原生家庭的事情,然后她就特别理智,经常跟我说,其实我爸妈对我很好。她很少去吐槽这些事情,所以,我会觉得,可能她没有经历吧,或者我们关系并没有那么深入,她也不愿意把一些“隐私”告诉我。

当她说了自己家庭的一些问题后,我就发现,原来我们经历很相似,而且还有融合的部分。确实在她讲述了那些事后,我个人感觉,我们的关系更紧密了。

她以前不喜欢讨论婚姻,包括我们同学结婚后的事情,她也不愿意多说。比如说,我提到一个话题,谁谁谁结婚了,谁谁谁生娃了,她就会岔开话题,那个时候,我感觉她明显情绪不好,我也不会多说。

中间有一次,我问过她原因,为什么每次提到同学结婚生子,她都不太开心。她说,她不喜欢讨论婚姻的话题。

因为我的工作性质,公司的客户都是因为感情出了问题才过来咨询,所以,我会更关注于婚姻话题。那个时候,可能感觉她没有打开自己的心吧。当她告诉我,她的几个姐夫都出轨了,在我看来,这相当于告诉了我一个秘密,会让我感觉两个人有了更深的联结。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哦,你刚才说,跟你的经历很相似,我不知道,这句话里包含了哪些信息?

郑立寒:

我之前遇到过出轨的婚姻。我姑父曾出轨过一个女大学生;(我高中男同学已经结婚生子了,却在出差的过程中各种撩我;我碰到的四十多岁精英男,诱惑我北京户口给我买房买车“包养”我……)这些事当时都让我很震惊,可能之前会觉得这些事离我很遥远,结果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朱正萍老师介绍:朱正萍,心理咨询师,热爱阅读,喜欢与人内在联结的感觉,有女性读书会(工作日早上和周四晚上),半吊子运动爱好者,热爱大自然,心理咨询师(擅长婚恋,亲子等人际关系困扰),两宝妈妈(大宝女孩,小宝男孩,相差14岁)。

如果想要咨询,请扫下方二维码: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s:如果你需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念之转》电子书,关注公号“了不起的郑立寒”,回复“01”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