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扼守中国南北海路要冲,古代称之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近代又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东方的直布罗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中原王朝一直十分重视台湾。
朝代鼎革,昔日的帝国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中央王朝不得不采取措施,填补权力真空,以持续或强化对台湾的统治。
其实,儒家大一统,孔子早就定好了调子——怀柔招抚。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上上策。
607年,隋炀帝杨广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等人到台湾“宣抚”。
然而,和平的招抚往往很难奏效。
于是,不得已,武力征讨。
真正的和平,是战场上打下来的。
从汉武帝之于匈奴,到唐太宗之于突厥,再到明成祖之于蒙元,无不如此。也只有武力讨伐,才能更好地宣扬国威,让顽逆慑服。
230年,东吴皇帝孙权,派出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带领一万多士兵,到达台湾。由于士兵训练有素,武器先进,吴军所向披靡,很快打败了当地的土著,并俘虏了几千人——他们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到达台湾的大陆人。
此后,隋炀帝杨广和元世祖忽必烈,包括后来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都是凭借着军事实力,以碾压性的优势,占领海岛,实现两岸统一。
当然,海上作战,还需要有好的天时。
1662年,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利用涨潮之际,借着夜色,趁着漫天大雾,率领战船,突破鹿耳门天险,一举攻克赤坎城,最终收复台湾。清初的水师提督施琅,连续三次攻台,都是遭遇台风,风云翻滚,恶浪滔天,以当时的船舶,即便经验再丰富,也只能望洋兴叹。最后,施琅巧借西南风,采取“五点梅花阵”的战术,即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舰,最终攻克澎湖列岛。
最后,攻心为上,得民心者得天下。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天时地利都不如人和。1681年,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氏子孙为了争夺王位,内讧严重,人心尽失。施琅抓住时机,人心惶惶的澎湖,遭遇清军,一触即溃。当施琅抵达台湾时,郑克塽被迫投降,当地百姓夹道欢迎。
历史证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台湾的发展,系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翘首以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