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汉文帝霸陵所在位置被确认的消息,引爆了互联网

这位西汉王朝序列中的第三位正统皇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有血有肉,又有意思的人物。鹿鸣在这里,为大家把公众号中以往有关汉文帝的有关文章进行了一个整理,希望能够为大家全面认识这位有趣的皇帝提供帮助。

比如在历史上,曾经有位神仙,因为汉文帝刘恒,不得不改个名字。

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是个阖家团圆的吉庆日子。过去先秦的时候已经有了“中秋”的说法,那一天除了有各种祭祀活动之外,还要“迎寒”——迎接寒冷时节的到来。只不过那年月的中秋,日子放在节气当中的“秋分”时节,并不是八月十五。后来合历,把这个日子扔到了这一天。

说到中秋,少不得要提到两件事物,一个是秋日的丰收,另一个就是秋日的月亮。《晋书》载有这样一句辞赋:

“扰毚兔于月窟兮,诘姮娥于蓐收。”

在月亮的洞窟中去打扰月兔,去“秋神”蓐收的身边去诘问姮娥。

点背景换背景,点兔子换兔子

没错,大家都熟悉的月亮仙子嫦娥,本名应该叫“恒(姮)娥”。

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多少都听过一些,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她又是因为什么改的名字呢?

“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是在汉代发展成熟广为流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先秦的时候这个故事已经有了,而且传的还比较神,因此被汉初的文献收录。汉初的淮南王刘安——也就是那个一直想要炼丹当神仙的人(),召集天下名士编了一本《淮南子》,里面首次提到这个故事,书言: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总共十六个字,故事就讲完了。里面提到了三个人:“羿”、“西王母”、还有“姮娥”。

在历史上,叫“羿”的人有俩,俩人还都擅长射箭:一个是帝尧时期,“上射十日”的大英雄(),这个射日的传说能早到春秋战国,而且《淮南子》本身就有记载;另一位羿,则是夏朝时期,“有穷氏”的国君,后来乱夏篡政为人不齿,被孔子骂为“不得好死”那种。故事当中的应该就是前者。

至于“西王母”,则是先秦到汉,特别是汉以来极为推崇的神仙,其信仰也是盛极一时。在现代人的眼中,“王母娘娘”多是一个慈祥的老妇人形象,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人的眼里,西王母是“豹尾”“獠牙”,而且善于降服精怪,一看就不好惹。

大概是“羿”,射日有功,于是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了仙药。结果,被“姮娥”一下子拿去吃了。那么问题就来了——姮娥是谁啊?

现在人的理解中,“羿”还有“姮娥”这二位应该是“两口子”,但是《淮南子》里面没有给出解释,俩人什么关系都有可能。到了东汉时期,大学者高诱在给《淮南子》作注的时候,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了:

“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在高诱的注解中,我们知道了这位“姮娥”,是“羿”的妻子,不仅“窃”药,而且还“盗食”,给吃下去了。成仙之后跑到了月亮中,然后摇身一变变成了月之“精”。

那这“姮娥”又为什么变成了“嫦娥”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要避汉文帝的“讳”。

古人讲求“避讳”,尊者的名字是不能随意说的,也不能随意写,特别是皇帝的名字更是如此。真要是写,要么采用同义字代替,要么写的时候少写一笔(更多的情况是直接替换字),这种情况先秦之时已经有了,但是盛行还是在汉朝大一统之后。

“娥”字的本义,就是漂亮。古人所谓“皓齿蛾眉”,而且这个字还带点方言性质,扬雄《方言》里面就说“秦谓好曰娥”,大概关中一带都这么叫。(也许嫦娥也是关中人?)

而姮娥的“姮”,与汉朝汉文帝“刘恒”的“恒”,同音,而且在早时候,两个héng可以互通,换句话说,“姮娥”就是“恒娥”。

既然犯了皇帝的讳,就要改个字,所以选用的就是与“恒”相近的字——“常”,只不过直接写成“常娥”,总是有些别扭,所以就跟“姮”一样,给“常”字有加了一个女字旁,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嫦娥”。

姮(恒)娥=嫦(常)娥

相类似这样的“避讳”,在过去有很多例子,很多书籍都以为避讳出现过改动。比如《老子》(道德经),咱们现在通行本,开篇这样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汉文帝刘恒之前、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里面就是这样写的: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恒之变常,原因即在此。

顺带一提,北岳恒山,在汉代也叫“常山”。具体原因,大家自己品。

除此以外,还有古代《诗经》中的《国风》,最早叫《邦风》,后来就是避了刘邦的讳;再比如汉昭帝刘弗陵,他主政的时候,古书里凡是“弗”字,就一般用“不”来代替。

可以这么说,比较、研究文献中的避讳,是版本校雠学的看家功夫之一,也是对文献进行断代的一种手段。

在这里要给大家补充一点,正因为考虑到有避讳问题的存在,所以后来君主取名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就是尽量取一些生僻、或是不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字眼,比如古人讲起名的时候“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不用这些字眼起名,为的就是“易讳”——方便别人避讳。

历史上还曾经有过君主取名跟山的名字重合,因此把山的名字改掉、君主取名跟官职的名字重合,因此把官职更名这种事,因此本着方便人民群众的原则,君主取名也是要遵循一些规矩。

当然一般也不太遵循。

姮娥变成了嫦娥,按说也只是汉文帝一朝的事儿,后来的史料当中,出现姮娥的次数也比较多,但是人民群众却一直对“嫦娥”这种叫法情有独钟,不知其中的根由到底是什么。

其实不光是名字变了,嫦娥的外貌也发生了突变,比如一般人印象中的嫦娥,可能长这样:

(86版《西游记》中的嫦娥)

实际上汉代的嫦娥(姮娥)可能长这样:

(马王堆帛画)

坐姿非常有个性的“嫦娥”,很符合活泼可爱“女飞侠”的气质;

或者是长这样:

(汉代嫦娥奔月壁画)

长着兽足、兽尾的嫦娥姐姐,很符合当时人对于神仙的审美。

实际上嫦娥作为羿的妻子,“窃药”“奔月”这两档子事,办得确实不够漂亮,有点违反当时人的价值观。所以在后面的传说中,对嫦娥不是很友好。比《淮南子》晚上几百年的后《后汉书》里面,对于这个故事的记载又多了几分: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

跑就跑吧,还找了一个算命先生“有黄氏”算一算吉凶。结果有黄氏占卜,算出了“雷泽归妹”卦,言道:“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

结果,“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蟾蜍)。”大吉大利,跑到月亮上,变成了蛤蟆。

当然这个说法泣山老师是很质疑的,汉代的画像、石刻之中,嫦娥与蟾蜍同在的情况多得很。因此很难让人不怀疑这是后世文人“伺机报复”。

马王堆汉墓T字形帛画左上角局部:兔、蟾蜍、月牙、嫦娥,四者皆有。可见嫦娥似乎并没有变成蟾蜍。

不过,泣山老师倒是觉得,嫦娥奔月之后,心里应该还是多少有些后悔的,毕竟天上形单影只,终不如人间温情。天上洪福,比起人间清欢来讲,还是差得许多吧。

点“在看”给我一个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