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大学课程《变态心理学》的一小段章节,几页教材就能讲明白的一个概念,作者用一本书来向我们介绍“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作为一本心理疾病的科普书,全书结构套路化,写作手法平白,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过于的拖沓冗长。前几章在介绍边缘型人格障碍部分,甚至会有一种内容重复的感觉,书中出现的心理学名词和概念对一般读者也存在着阅读障碍,比如“物质滥用”这个名词,如果用烟瘾,酒瘾,毒瘾等名词代替或许更容易让人理解。本书部分内容存在地域限制可操作性不大,在中国心理咨询依然是大部分人所不能接受的概念,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更应该去了解此书。

作为一本心理学科普书,此书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介绍逻辑清晰,结构缜密。烟瘾,酒瘾,毒瘾等名词虽更容易让人更加了解,但并不能准确地表达“物质滥用”的意思。如果想更好的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多花点时间理解专业名词是有必要的。

人格障碍一共分六类,强迫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态)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前面几种人格障碍就算看名字也能猜出大概是什么意思,说不定你还会自嘲有类似的性格(但并不能称为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光从名字就很难理解,事实也正是如此。“因其复杂、多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所列疾病中,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许是受误解最多、也最让人脸上无光的心理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说是边缘,不如说是混合,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表现特征复杂多面,“导致无数的误诊及不当治疗”。书中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有详细的描述,但作者也非常小心地提醒大家,其他的心理疾病也有类似的特征,大家在判断时要多加思考辨别。最好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如果按书中特征为参考,我们常说的“控制欲极强”,“没有安全感”,“玻璃心”,“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等偏激想法,也因这些偏激想法从而产生“极度暴躁”,“频繁说谎”,“物质滥用”,“自残”等手段来“转移注意力,避免精神的痛苦”,以致最后“抑郁”“绝望”而选择了“自杀”。以上口语化描述的病态表现可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所导致的。

书中还介绍了另一部分人,他们通过强势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上取得高成就表现来掩盖自己内心,避免精神的痛苦。此类人往往不会承认自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但对周围人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功是最大的麻醉剂,控制欲和暴力是这些人获得成功的助推器。“直白地说,第一种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会寻求心理治疗,第二种会导致他人寻求心理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们寻找造成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原因时,很容易就想到了童年伤害,青春期伤害。原生家庭,校园霸凌,失恋,性侵等,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太多事情会伤害到我们,给我们造成一辈子的伤害。特别是原生家庭的伤害,在近几年原生家庭概念的普及情况下,对原生家庭的攻击冲击了我们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但这些容易被发现的原因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躲在背后的可能才是真正的主谋。“研究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大脑和常人大脑相比,在运转方式上有天壤之别。”经过我们对大脑以及遗传基因的研究,大脑的先天发育可能才是主犯。我们对伤害的判断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除了那些严重的伤害外,轻微的不顺心可能就给一些造成心灵安全感的缺失。小时候我们也许会因为一块未得到的糖而怨恨父母一辈子。

伤害总是在所难免,先天遗传条件我们也无法改变。原因不重要,寻找方法好好地生活下去才最重要。当我们意识到已经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或其他心理疾病时,积极地寻求治疗更值得我们去关注。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我们知道有些情绪化的表现并不受我们控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血清素等化学元素已不是什么秘密,外力对大脑区域的破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控制情绪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心理治疗师的心理辅导也是众多心理疾病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还是要迈出寻找心理治疗师的第一步。

虽然有很多方式可以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但书里“为边缘型人格者找合适的治疗师”一章节让人感到失望,虽然作者根据多年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群体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经验,但作者身为一名美国人所提的建议可操作性受到了影响,特别作者还介绍了医疗保险相关的知识。在中国心理疾病都不被广泛承认的环境下,鲜有人会去咨询心理治疗师,更不要提心理疾病方面的保险问题。只能期盼这部分的内容,能为未来心理治疗发展方向做一份正确的指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对于科普知识,这本书所体现出的善意让人动容。作者用半本书的内容详细介绍边缘型人格障碍者身边的陪伴者该如何自保。我们知道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具有一定的身体和语言上的攻击,长久以往“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家庭成员会频繁感到愧疚、羞愧、压抑、精疲力竭、孤立、无助”。“想要帮助家人,必须先帮自己”。作者也毫不忌讳地说“即使你的家人没有改变,你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并不是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准备的,而是为正常人准备的——为那些因为爱,选择留下帮助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准备的。此书更像是一本非边缘型人格障碍者自我的修养手册。

社会环境越来越快速,更庞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更纷繁的信息元素刺激神经,身体上的伤害可见,心灵上的伤害不易察觉。心脏易查,大脑难查。作为钢铁森林里的原始人,我们看上去却那么脆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彬孺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