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在安徽省东南部,是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皖南地区。歙县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置县始,统领徽州数千年,为徽州首县。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四百多年前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诗句曾经让徽州走进入无数人的梦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徽州早已走入了历史,但是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徽州依然气韵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徽州的气韵源自于一个县。“歙,翕也。谓山翕水聚也”。这是宋代《太平寰宇记》对歙县地名做出的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通常被念做xi的字眼在地名中读音为“射”。数条江流的汇合让人们选择将这个表示山水聚合的文字作为此处地名。《歙志》这部成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的文献,将“歙”的起源上溯到了秦“歙自秦以前无歙之特名也,亦无歙之恒地也。有之则始于秦”。

因是安徽黄山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之一,歙县被称为“千古一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于此之前他就在秦朝统一初期设置歙县,并命名了县。他对东南荒蛮地区加强统治的宏愿在“歙”字的结构里清晰呈现出来。

从唐朝大历年间起,歙州领六县,奠定了延续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的建制基础。不过一个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歙州的名称。

北宋宣和二年歙州战乱,方腊发动农民军占领中国东南大部地区。战乱平息后的宣和三年,一切恢复往常,但歙州被皇帝改名为徽州,于是徽州这个名字沿用了八百多年。

作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一直是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毛诗正义》记载“徽,美也,善也”。明丽秀美的山水成就了徽州的地名。此外徽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捆绑的绳子,然而巧合的是公元1127年徽宗皇帝被俘,北宋灭亡。这个把歙州改为徽州的皇帝由此开始了被束缚的生涯,并最终以徽宗的庙号广为后人所知。

徽束缚了徽宗的一生,却并没有束缚歙县这方水土。山环水据的徽州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聚合力,地处皖南山多地少的歙县也正是在山水之间用文化的气韵以缺而汇,汇而合,何而飞。歙作为曾经的徽州府制,预言了徽州文化的起伏跌宕,生生不息。

名胜

在歙县档案馆保存有大量清代和民国时期徽商家族的族谱,许多修身准则和职业操守被写入了家训。世代传承的谆谆教诲在徽州人眼中比金子还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斗山街绵延数百米的幽深巷道两旁的一座座徽派大宅,刻写了徽商的鼎盛,也见证了古城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部分地区重农抑商的古代中国,商字门如同一道信仰的牌坊,延续了徽州敬商的礼教传统。

歙县山多地少,一代代歙县人为了生存,男孩一成年便要送出去走南闯北做生意。徽州有谚语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个重要的商业团体徽商就这样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有大约1400年的历史。从明代开始,渔梁坝就见证了徽商扬帆远航一路东去的离愁别绪。

千百年来,一代代徽商在艰苦磨练中成长,他们恪守以义取利,创造了跨越数百年的商业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信念也被谱写在歙县的牌坊当中。这些古代遗存的地面建筑如同博物馆里的文物在歙县的村镇街巷之间诉说着徽州人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歙县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唐岳村村头的7座石牌坊连缀在一起仿佛一个巨大的弧形。这七座牌坊代表儒家倡导的“忠孝节义”,它见证了一个家族近400年的道德操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国牌坊则是歙县牌坊群中最大的一个,被誉为歙县的“凯旋门”。按照明朝制度,非皇族不得建八角牌坊,而许国牌坊八根粗达半米见方的巨石顶天立地,衬托起宏大的牌坊。许国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万历十二年九月开始修建八角牌坊。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这座中国仅存的八角牌坊已成为歙县古城的象征之一。

在歙县现存的82座牌坊每一座牌坊都是一部徽州历史,高耸的牌坊诉说着古城曾经的荣耀和辉煌,一代代徽州人鲜活的经历,犹如牌坊坚实的基座,历经数不尽的人间沧桑,徽州人永远执着于在天地间建立家乡的精神坐标。

名人

1910年,一个叫陶文俊的年轻人从家乡来到了南京求学。这一年陶文俊19岁,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陶知行,多年后他又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陶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用一生行动不断改变自己,也改变中国现代历史的人始终没有改变对故乡徽州的精神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斗山街崇一学堂宿舍的墙上,少年陶行知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的豪言壮语。

1910年,他转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1914年,陶行知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赴美留学。歙县文风鼎盛,仅明清两代就有六百多人考中进士,而毕业归国的陶行知并没有走上徽州人读书入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中国正值危难之际,教育救国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开始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作为一个留学美国的博士,他一改西装革履的形象,穿上布衣草鞋,放弃校长、厅长待遇优厚的职务,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中国当代职业教育。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城北的劳山之麓创建了今天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他将农村的日常生活融入教学,淡化学校与农村的界限,传播学以致用的理念。

他曾在《生活教育》上发表文章,认为“形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创办试验乡村师范的探索之路。

1946年7月25日,55岁的陶行知在上海去世。这位为中国教育事业奔走一生的学者最终葬于他一手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之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斗山街崇一学院朗朗的读书声,让歙县古城鲜活生动起来。这座古老的学堂早已经变成陶行知纪念馆,学堂里孩子们的诵读穿越了这座古老的徽派建筑。建筑是穿越时光的艺术,在这座建筑的背后是精神的延续。

徽剧

在故宫博物院保存着一批珍贵的徽剧剧本及文字材料。2010年,故宫博物院将一万余件徽班进京演出资料进行了整理,数百件相对完好的资料得到影印留存。这其中就包含着一段有关歙县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剧种薪火相传三百多年,穿越时代变迁却依然在舞台上历久弥新。其中的沉浮盛衰源自二百多年前歙县曹家戏班一次特殊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90年农历六月的一天,歙县曹家的庭院中热闹非凡。主人曹文埴准备动身前往京师庆贺乾隆皇帝80岁寿辰。而他精心准备的一份礼物便是家乡的剧种徽剧。对于跟随曹文埴去往京城的演员们来说能登上皇家舞台是千载难缝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徽剧是盛行于徽州、安庆等地的地方剧种,以多样的程式化手段塑造形象,又以各种声腔表现人物情感而与众不同。爽朗明快的节奏、多彩多姿的表演让京城的王公贵族赞不绝口。

那一年,随着来自歙县的庆升班走进紫禁城,徽班进京揭开了历史序幕。从那年冬天一直到嘉庆末道光初的几十年间,由徽商组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纷纷进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

立足于京城的徽剧继续吸取秦腔汉调的各种流派唱腔特点,扬长避短,融合锤炼。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孕育出了国粹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世界艺术殿堂里,京剧早已超越了语言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然而京剧的源流始终蕴含在徽剧中。

1958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合肥观看徽剧后感慨“我终于在京剧的娘家安徽观看到京剧的根源徽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徽剧这种古老的剧种不仅随着京剧的普及走向了世界舞台,也在它的家乡遍及田间地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歙县璜田村田村这座木质的古戏台始建于康熙年间。精巧的结构,细腻的雕件让人联想起当年的华丽。陈列在展柜中的徽剧行头都是清代以来前辈徽剧艺人使用过的,歙县人小心翼翼的保存着。

存世三百多年的徽剧至今还是徽州人的挚爱,如今歙县的徽剧已经走进了课堂,歙县的孩子们在小学就开始接受徽剧的熏陶。

在这里,徽剧是乡音,也是气韵。在一辈辈人的创造与坚守中,文化的源流在歙县就这样生生不息。

徽墨歙砚

歙县徽墨从唐代奚超、奚廷圭父子创制以来,以“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成为中国徽墨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歙县被完整的保护下来得以进入当代人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徽墨的形式和图案来自木质的模具,刻刀下的这些线条像发丝一般细腻,每一次下刀都不可挽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徽墨艺人从十八九岁就守着这一桌、一凳,一坐一辈子。作为中国文人的信物,徽墨就这样延续着中国的文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歙砚经历盛唐气象、两宋风流,与徽墨一道共同受到了中国文人的极力推崇。经过歙县人的不断努力,徽墨和歙砚同时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歙县政府对古徽州遗留下来的史料和印记进行系统的归档整理,恢复历史悠久的歙县古城,和平遥古城、阆中古城一起被国务院评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随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成立,古徽州一府六县所孕育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保护,这是中国第一个跨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13881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徽州文化的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盛世徽州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地理版图上消失的徽州在中国文化保护的版图上豁然无声无声承接于前人、展示于当代、流传于后世,古老的文物和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书写着一方水土的当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