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心理师》又双叒叕让人破防了!

从双相情感障碍、惊恐障碍、神经性贪食及产后抑郁,到这一篇关于“讨好型人格”的内容,从开播开始,《女心理师》发起了许多对当下社会心理相关热点话题的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职场老好人莫宇与童年莫宇拥抱的时候,满屏的“泪目”飞过。关于“讨好型人格,相信很多人都十分有同感。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故事中的莫宇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

在生活里不会拒绝别人,在职场中也不会拒绝同事的任何请求,哪怕是不合理的。

去理发店洗头原本预算50元的费用在托尼的步步引导下变成了5000元,本来只是洗头发、做造型,结果变成剪头发、烫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营造同事间所谓的“和谐”气氛,小莫不拒绝同事交给他名为“帮忙”的各类工作,还每天上班给同事们带免费的早餐;

同事们聚餐临时更换地点,却没有通知到他,莫宇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恐慌,甚至开始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大家是不是不喜欢我?”

第二天甚至主动买了奶茶请全公司的人喝。说到这里,谁能忍得住不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要像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一样活得理直气壮。”

在普通人眼中,这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已,但对于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这句话却触动了他们内心最脆弱的那根弦。

因为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 " 理直气壮 " 这四个字,他们真的很难做到。

面对不合理的请求永远不会say no,遇到委屈也不会主动说出来,总是在压抑自己,奉献自己,然后取悦别人。

虽然表面上可能嘻嘻哈哈,但内心却是千疮百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样的“讨好型人格”,真的就能获得别人的好吗?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过度随和、完全不懂拒绝的人,并没有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的反而是别人的轻视。

人们喜欢和老好人来往,但往往很难真心地尊重他、信任他,因为这种来者不拒、不加辨别的“好”,显得非常廉价。

那些迁就和照顾,并不能让别人记住你的好,人们只会觉得你没个性、好利用,“吃力不讨好”。

心理学家Harriet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中提到:

“很多人觉得,‘讨好’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被当作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下意识去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无法达标的认可在日月积累下就都变成了“抑郁的情绪”。

他们长时间渴望他人认可,而忽视了自身需求,他的自我都依附在他人身上,慢慢就形成了失落性的抑郁。

讨好型人格.如何形成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并不是少数,因为很多的父母都有一个共识“我更喜欢懂事的乖孩子”

他们卑微迎合、无原则无底线、不忍拒绝、不懂表达、默默忍受。

即使是别人的错,也会揽到自己身上,害怕听到他人的负面评价,总是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我。

小时候取悦父母,长大了取悦世界,唯独忘了取悦自己。

就像童年莫宇在学校人被人欺负了,回到家里以后,爸爸妈妈却说:

“别人怎么谁都不欺负,就欺负你呢?你怎么不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呢?是不是你自己做得不好惹着别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莫宇想破了头皮,也想不出来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如果实在找不到答案,那就看一看,自己现在做得对不对吧?我现在做的事情让别人开心吗?如果别人不开心,那一定是我错了。

所以,找到答案了,要让身边所有的人都开心,这样才是正确的,这样我就没有问题了,这样大家就不会讨厌我、欺负我了。

所以,我的任务是,让身边的人开心,要取悦讨好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莫宇秉持的观点。

这套逻辑确实可笑,对于讨好型人格群体而言,却是深深扎根于内心的一个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中,那个总是被忽视的松子,因为一次扮鬼脸获得了父亲的关注,便一发不可收拾。

她用尽一生来消耗自己,以为足够讨好就能被爱,却一次又一次被伤害、被侮辱,最终彻底丧失生活的希望,孤独惨死。

美国教育学家米基.法恩说:“讨好型人格来源于童年创伤,即父母从来没有或极少给过孩子‘无条件的爱’。”

讨好型人格内在都住着一个敏感脆弱的小孩,有先天的高敏感原因,也有后天成长环境的原因。

在成长环境中,孩子在向外索求认同和安全感的时候,养育者没有很好地回应。孩子为了换取父母的爱,逼迫自己委曲求全,听话懂事,妥协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宇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同样可以追溯到童年的遭遇。学生时代遇到的校园欺凌,父母长时间的情感忽视以及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所有的这些,都让他失去了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比霸凌更可怕的,是来自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家人的漠视,从童年的小莫宇到成年后的小莫,他始终像一株生活在阴暗角落里的小草,习惯了卑微,习惯了被忽略,习惯了黑暗的环境,习惯了在自我的世界里依附他人的好恶来生存。

缺爱的人,总在讨好,不过是为了填补内心的一个空洞。

如何远离.形成讨好型人格

哈佛大学在一次社会调查后总结:“如果一个人学会合理地拒绝,就能减少生活中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避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英国的心理学家雅基·马森把“讨好型人格”叫做“可爱的诅咒”。她觉得,讨好型人格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第一, 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之前。第二, 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标准。第三, 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争吵和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宇之所以“可怜”,是因为别人用得到自己,哪怕不情愿,也还是委屈自己去做。而自己本身的感受,排在了后面。

他的自我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他分不清人际交往的界限。本来应该拒绝的事情,他做不到。本来应该昂首挺胸的事情,他还是做不到。

想要帮助莫宇,不是让他单纯说一个“不”字,咬着牙硬着头皮拒绝别人的求助,而是让他从心底认识到,他想错了——

拒绝别人并不会引起别人的厌恶,一段好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因此恶化;盲目答应别人的任何要求,本质上只是在取悦别人,而不会建立一段积极的人际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中,那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在面对人际矛盾与困惑时,该怎么办呢?怎么避免他们将来的“讨好化”“老好人化”呢?

第一:关注孩子的感受

电视剧中,小莫宇在学校受欺负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安慰与支持,而他自己也没有办法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只好转移问题。

他反问自己:是不是你做得不对,所以别人才欺负你啊?你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我们且不说莫宇本身就是受害者,一个孩子,哪怕是他先动手,当他带着一身伤痕回到家里的时候,他最需要的,一定不是什么大道理,更不是父母所谓的人生经验。

他需要的是爱,是支持,是关注,是父母一句:“疼不疼啊?发生了什么事啊?”

作为一个孩子,他心里有委屈,有太多的情绪想要宣泄;在父母这里,他们更想获得的是帮助,而不是教育。

在孩子受到委屈或者不平等对待时,我们先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压进孩子的思想里,而是好好问问孩子,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孩子的感受,处理孩子的情绪:

  • 你是不是很生气啊?

  • 心里是不是很委屈啊?

  • 那会你一定吓坏了吧?

  • 哎呀,看到你这样,爸爸妈妈好心疼啊……

只有父母兜住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在家里得到了安全的释放。他才能够恢复理智,接下来才有可能去解决问题。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我不知道怎么关注孩子感受啊,我不会处理他的情绪啊。

其实爸爸妈妈只需要搂着孩子或者倾听就够了,不要评论、不要插话、不要阻止,先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

孩子会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我的感受是重要的,别人需要尊重我的感受。这样在将来的人生中,他才不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与感受,而去服从于取悦他人。

第二:允许孩子说“不”

讨好型人格群体往往是没有界限的,比如电视中的莫宇,明明已经下班了,却加班给同事做PPT;明明是公司聚会,却自掏腰包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一次次退让都在释放一个信号:“我没有底线的,我什么都不在意,你们随意,怎么对我都可以。”

而界限感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建立的,最简单的是,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允许孩子说“不”。

举个例子,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你是否强迫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一起玩呢?是否要求孩子一定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零食呢?如果有个弟弟妹妹要孩子的玩具是否会强迫孩子忍痛割爱呢?

如果我们会因为孩子的不愿意而觉得脸上无光,一边斥责孩子,一边“抢”走孩子玩具、零食。而这种行为,就是在破坏孩子的物品所有权,破坏孩子的界限感。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不能守护自己心爱的玩具和零食,那么,ta将来怎么可能守住自己的底线?怎么会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尊重孩子的界限很简单,就从不强迫孩子分享开始。尊重他对玩具、零食,哪怕一粒石子的珍视,那是孩子想要守护的,是他人生最初的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句话:“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拒绝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我们要保护孩子说“不”的权利!给予孩子说“不”的勇气。

第三:多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

讨好型人格群体总是会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别人,他们不做选择题,只会去执行别人的选择,习惯被要求、被命令。

让孩子做选择,就是让他学会重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孩子会在选择的体验中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想要的,而什么是不必要的,是可以拒绝的。

这种做选择的机会很多,比如家长陪孩子买衣服的时候,尊重孩子对颜色和款式的喜好;在合理的价格区间里,让孩子选择喜欢的玩具和零食。

有选择的人生,才能更让孩子掌握主动权。明白自己喜欢什么的人,首先要“讨好”的,就是他自己。

电视剧里,成年莫宇抱住了童年莫宇,他终于守住了心中的小孩,拿回自己的每一项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尊重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学会顶嘴,并非是不懂事的表现,而是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对家长的话产生了自己的思考。

家长们如果以批评和威胁的态度强迫孩子听话,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假懂事”。

  • 尊重孩子拥有独立思维的能力。

如果自家的孩子被打了,他想动手打回去,也别急着否定他,而要先温柔的安慰他,问清前因后果,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遭遇不公情况,都要第一时间和妈妈说。

当孩子犯错,如果一味指责、辱骂,会让孩子恐惧焦虑,担心自己不被爱。而包容鼓励,才能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相信,父母是无条件爱着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尊重孩子保护自己的权利。

简·尼尔森说: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引导孩子多关注自身,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自我确认感、自我满足感,自然而然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赞美。

  • 尊重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

在父母宽容的爱滋养下的孩子,才会拥有自信的底气、独立的人格、坚定爱自己并为自己而活的洒脱。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我们无法逃离社群关系。但是我们需要有边界意识,这应当成为人际交往的准则,不逾矩,不越界,学会拒绝。

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曾说:“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边界强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护城河。当然,护城河的宽度由自己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要有一座自我的城堡,有一条只为自己流淌的护城河。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多给孩子一些真诚的鼓励,告诉孩子得到别人的认可不重要,自己接纳自己才最重要!

总之,如果孩子能感受到充足的爱意,就不会害怕因为自己“没让他人满意”而失去亲情、友情,就更有勇气体察自己的内心,并将精力投入到自我建设上来。

而这样的人生,也才更容易轻装上阵、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