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过年》,作者:那多,有删减,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往我写手记,有一个惯例,就是放一则新闻在最前面,因为接下来要叙述的故事,和这则新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这则新闻背后的秘闻,有的是这则新闻所引出的事件,总之,让大家一开始就看到这个新闻,对于了解后面的故事,很有好处,此外,也好让大家知道,我所讲述的东西,尽管看起来匪夷所思,却并非胡编乱造。

可是这一次不用,是个例外。 这次我要说的,是那多手记的源起,如果没有这件事,或许大家就不会看到这一篇篇的那多手记。这件事,并不是由什么新闻引起的,尽管要把这件事说清楚,在某些必要的时候,我不得不举出一些真实的新闻,但不是现在。

这件事情,发端于2001年的七月初,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写出这篇手记,原因很简单:我才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个人表达能力再好,总也要等到他自己搞清楚想表达的东西以后,才能告诉别人吧。

2001年上海的夏天很热,对常常在外面跑的记者来说,炎热比寒冷更难熬,常常一个夏天跑下来,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得褪层皮。当然,老兵油子不在此例。那时我自然还不是老兵油子,非但不是,在新闻岗位上,是个新到不能再新的新兵。因为,我才刚和晨星报签下“卖身契”,成为一名正式的记者,连记者证都没办出来,只好拿着工作证和名片出去采访,好在大多数时候有名片就足够了。

不过那个时候,我的身份虽然只是个刚刚签约的新人,可是自认为已经有些资历了,毕竟从大三开始,就到晨星报实习,在晨星报跑新闻的时间要比在学校里多得多,更别说大四了。

报社里的记者编辑都混了个脸熟,写起新闻来也早已不是当初什么都不懂的菜鸟。其实,抛开身份不谈,在晨星报当一个好的实习记者,和一个正式记者的收入不会相差太多,因为收入里的最大一块就是稿费,晨星报这类新兴都市报,在多劳多得这一点上做得还是不错。

对我而言,转正的最大的好处在于,我有了自己的地盘。

从前采访回来写新闻稿,得候记者们的空挡,看哪个电脑空下来了,赶紧和人家陪上笑脸打招呼,借用一下。写完稿子还要托人家传进报社内部的采访网络。为了不让别人等得不耐烦,更多时候我先写在纸上,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录入电脑。

有时候写到一半就得“挪窝”,怎一个烦字了得。

转正以后,就可以拥有正式的办公桌,一块用隔板围起来的方寸之地,一张转椅,一个活动柜子,最重要的是,写字台上的那台属于我专用的电脑。

我运气好,正碰上报社购入一批新的办公设备,所以从电脑到活动柜都是全新的,惹得同事们一阵羡慕。不过,分配大橱时运气就没这么好,我找到那个属于我的橱,打开一看,挂衣服的地方还好,旁边几个格子里乱七八糟,堆着不知道哪位的东西。分派给我这个橱的总务部门小吴说,这个橱有段时间没人用了,前主人早就跳槽,所以这里面的东西随我怎么处理。

在路边的小面店吃了碗冷面,我一路慢慢度回外滩,微腥的江风吹在脸上,稍解夏夜的闷热。

看看身边游览浦江夜景的观光客或情侣,我长长吐了口气,为什么他们生活的这么普通平凡,而我就总他妈的遇见这样奇怪的事!

我在旁边的香烟摊买了包“三五”和一个打火机。

我是不抽烟的,但到了这种千头万绪摸名困惑的时候,慢慢腾起的烟雾和两指间那星点忽明忽暗的火,能让我的思虑集中安定。

第二篇神秘的“那多手记”出现了,就象第一本“那多手记”一样,他不会凭空出现。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我直觉地感到,这是上次那位破门而入又空手而返的小偷干,不同与第一次还可以由赵跃来进行有限的追查,对于这位数月前的闯入者,恐怕我无法查到一点线索。

就内容来说,如果认真对待手记的内容,假设其可能有某种真实成分,那么第一篇手记出现的时间,恰在其记述事件发生之前,而这第二篇手记,所记述的乌蓬船事件,则大约发生在2001年6月至12月间,离今天,已经有两年之遥。

这样看来,把这两本“那多手记”送到我手上的那方,并不在乎我看到的时间,换而言之,对于乌蓬船和失落的一夜这两个事件,我并不负有类似“阻止”或“达成”之类的使命。

如果真要我做什么的话,那我应该在2001年的6月前就看到这个乌蓬船故事,以那一方至今所表现出来的计算精密和庞大势力来看,决不会出这样大的偏差,让那个小偷在几个月前才把东西送进我的老宅。

那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和我打哑谜,是为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那一方的势力不与我直接接触,而用几年的时间,送两本本子到我的手上?

或者说,这两部手记记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见了这两部手记?

看见以后呢?有没有第三部手记?如果有,我又要再等几年?

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而我所能做的,大概只有明天打电话到浦东新区城管监察大队水上分队,问一问那个如果存在的话也该在两年前就离职的“小张”的情况。

而且我有着预感,我中将一无所获。

谜底是不会就这样揭开的。

“那多!” 我转头看去,居然是叶瞳。关于他的身份我已经在《坏种子》里作过介绍,回到上海以后,这个整天胡思乱想的女孩丝毫没有任何改善,反而因为亲身经历过那样子的大事件,开始对许多其实非常正常的事情生出各种乱七八糟的猜测。

几乎每次和我打电话或碰到我,都喋喋不休的说着自己的新猜想,并且缠着要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惊爆的内幕,常常让我不胜其烦。

现在看见快步向这里走来的她,我的眉毛已经下意识的皱了起来。

跟在叶瞳后面的,是一位微露尴尬笑容的男士。

当叶瞳飞快的在我耳边说了一句后,我就很能体谅那位男士的心情了。

“真是麻烦,老妈又安排相亲了,好象我嫁不掉似的。”

叶瞳的父亲早死,母亲是汉族人,所以上次的族内聚会没有参加。

而作为一个单亲母亲,看到自己女儿年岁渐长,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男友,心情可想而知。

叶瞳的相亲宴,已经摆过不知几回。

只看叶瞳这次的表现,就可以知道叶妈妈为什么徒劳无功了。

对面那个男人一定想不到相亲还能相到这么漂亮的女孩,估计正在努力讨好中,却不料再外滩这种经典的情人约会场所,追求的对象忽然甩开自己冲到另一个男人身前去,更夸张的是,居然一边耳语一边向自己指指点点……“咦,你居然在抽烟!”叶瞳惊讶的看着我手上夹的香烟,长长的烟灰应声落地。她盯着我看了看,回头对那位男士说:“不好意思张先生,我有些事情,下次再打你电话吧。” “那,我的电话……”那位张先生显然郁闷之极。“你的电话我母亲有,回去我会问她要的,那么,再见了。”叶瞳以令我瞠目结舌的方式,把可怜的张先生打发走。 “终于走了,真是个不懂看山水的男人。” “你每次都这样?”我苦笑着问。“那到也不至于,毕竟我是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淑女。”叶瞳神情自若的说着我仔细的看则她的脸,却没有发现丝毫红起来的迹象。

烟不知不觉已经燃到了末端,我的手指被烫了一下,烟蒂落在地上,我伸脚踩熄。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但看着这里的地面,也不多我一个烟蒂,我把烟蒂踢到一边的下水口,算是为环保作出的些微贡献。

叶瞳饶有兴趣的看着我把烟处理掉,然后露出一个美丽的笑容:“说吧,碰到什么事了?” “没事。”我下意识的否认。 “蒙谁呢,没事你点烟?” 我再次苦笑,在这样熟悉的朋友面前,狡辩是徒劳的,你只能选择说或是不说。

而在麻烦的叶瞳面前,我好象只剩下一种选择。

我们已经在外滩的长堤上来回走了好几遍,我的腿越来越酸,叶瞳的眼睛越来越亮。

终于,我把乌蓬船的故事讲完,然后双手一摊,说:“到目前为止,就是这样了。” “果然是让人费解的事件……可是,我怎么觉得,这个乌蓬船和前一个失落的……失落的……”“失落的一夜。”我接上去。 “恩,失落的一夜,这两个故事,我好象在哪里听过似的。”叶瞳的嘴唇抿成薄薄的一线,努力的回想。 “听过,在哪里听过?”我精神一振。 “有些熟悉,是……是……”叶瞳咬了半天嘴唇,向我做了个无可奈何的表情:“实在是想不起来。”我失望之极斜眼看着叶瞳:“你不会是做梦梦见的吧。” “这……到是很有可能,许多人都做过预见性的梦。”叶瞳认真的说。 “是,是。”真是拿她没有办法。 我和叶瞳并肩站在一个半圆形向外凸出的观江平台上,手扶花岗岩江提矮墙眺望,两岸的辉煌灯火照不亮黄浦江上的暮色。我知道身边默默站立的叶瞳一定在努力的思索整个事件,就想我曾经做过的那样。

但我其实却在发呆。 睡了一觉以后精神确实好很多,但有些事情不是有精神就能想清楚搞明白的。

我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应该算是很强的但那只是依稀看到前面路在何方时,才会发挥出来。

而如今四周一片迷雾,往哪个方向前进都有着无力感,并且毫无意义。 江上传来汽笛声,叶瞳忽然转头问我:“乌蓬船故事里的小张,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吧,上次你不是号称也到过另一个世界去吗?”

我反映过来,她是说我和林翠的铁牛之旅,但那是不同的。这个问题我自然早已经想过,此时只好从发呆的状态脱离出来,向叶瞳解释 “乌蓬船故事里的小张,的确和我那时遇见的林翠有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从异世界来的,而且那两个异世界,似乎也都能称作‘平行世界’,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都是从我们这个世界分裂出去的。

世界之间的通道,都是类似‘虫洞’的东西,但是,两者还是有着许多不同。”

“小张世界,恩,我这样区分你该能听懂吧……” 叶瞳“切”了一声,极为不屑:“说下去说下去。”

“小张世界和我们世界的分裂,是偶然的,是从9·11这样重大事件那里开始分裂,而林翠世界和我们世界是同步进行的,通过铁牛所营造出的虫洞相互穿行,实现的是空间跨越,不会影响到时间,而由于两个世界是同步的,所以在异世界也会有另一个那多,在我们的世界也会有一个林翠,当林翠从异世界突然降临到我们世界时,这个世界的林翠就被替代了,名叫林翠的灵魂,只会存在一个。而小张从他的世界来,却同时跨越了近百年的时间,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原本并没有小张这个人,也就不存在灵魂被替代的问题。”

叶瞳以手托颔,很认真地消化我所说的,缓缓道:“真相只有一个。”

我立刻笑出声来,这分明是《名侦探柯南》里的台词。

叶瞳两眼一瞪,我笑容一敛。

“真相只有一个,所以,要么是你说谎,要么乌篷船的故事纯属虚构,以我对你的了解……”

叶瞳上下打量着我,似乎要确认什么:“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嗯,多半还是那个乌篷船的故事问题大一些。”

“不能这样说。”我微微摇头。

“不能因为两个故事里,对平行世界或者说网状世界的解释不同,就断定其中必然有一方蓄意造假。

我自己的经历,当然早已原原本本告诉你,没必要故意说谎,可是别忘记,对那些不可思议现象的解释,都是我的推测,尽管那已经是我所能做的最合理的推测,但推测终归只是推测;而乌篷船故事里的小张,尽管他说得很明白,也不是他的推测而是立足于小张世界里科学的结论,但科学的结论,你觉得,就都是正确的吗?”

我盯着叶瞳,她想了想,也摇了摇头。

“就是这样,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中,旧的结论不断被推翻,古往今来,曾经的真理铁律在后世看来往往十分可笑,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科学是有局限的。”

“更何况,”我犹豫了一下:“以我个人道现在的所见所闻,要是有一天,有人对我说真相并不只有一个,我也不会轻易否定。”

和叶瞳的讨论就这样无果而终。

任她的想象力再如何丰富,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也没办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我回到住处洗了把澡,开始在网上东游西荡。

明天打个电话验证一下小张这个人,要是不出意料的话,该不会有什么有用的信息,这样,我就只好再继续原本的鸵鸟政策,静待事情的再次发展。

看了几篇纯粹瞎掰的网络悬幻小说,时间已近12点。我上床睡觉。

虽然傍晚已经睡过,但对于拥有“猪一样的睡眠”的我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我很快进入迷糊状态,然后电话铃就尖叫起来。

我睁开眼睛,盯着床头柜上的电话机看了五秒中,伸手拎起听筒。 "我知道了知道了!”

嚣张的声音让我立刻把听筒拿离耳边。

好象是叶瞳。我还很糨糊的大脑开始缓慢转动起来。我把听筒再次放到耳边,但很小心的没有帖在耳朵上,果然叶瞳的声音还是很清楚地从那头传过来,显然他正处于兴奋状态。

“还嘲笑我是做梦梦见的,去死把你,我已经搞清楚是从什么地方听到这两个故事的。”

“什么地方?”我的大脑已经完全清醒过来。

“哼,哼。”

“哼你个头啊哼,说。” “叫声好听的。”叶瞳还真拽上了。

“阿姨。”

“啪嗒。”

他居然把电话挂了。

我郁闷了很久,终于想通自己收到的是“那多手记”不是“叶瞳手记”,再怎么说要有倒霉的事也会落在我头上,和她叶大小姐没有半分关系,实在没有硬起来的本钱,只好拨通叶瞳的电话。

“喂。”

“恩?”那边传来尾音拖的很长的质疑声。

我清了清喉咙:“前凸后翘宇宙无敌霹雳美少女上天入地最青春的叶瞳小姐,能告诉我你到底是从哪里听到这两个故事的吗?”

叶瞳差点笑岔气,乐了半天,要不是她大概用手捂住了嘴的话,一定会吓到他妈。

“是从我表妹那里听来的。”

“你表妹,她是何方神圣?”

叶瞳的回答和我的想象距离颇远。

“我表妹今年读高一,一听见什么奇怪的事就会跑来告诉我,也不知她的小脑袋瓜里想些什么。”

我心里想这不是和你一样吗,嘴里当然不敢讲出来。 “这两个故事,就是表妹告诉我的,而她是从一本名叫《萌芽》的青年文学杂志上看来的。”

“《萌芽》?”我知道这本杂志,这是目前中国最畅销的面向青少年市场的文学刊物,几年来风头最健的一些少年作家,大半出道于这本杂志。

可是,《失落的一夜》和《乌蓬船》这两片那多手记,居然已经在这本杂志上登出来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是《萌芽》,刚才我已经向她打电话确认过了,她还帮我查了一下,是登在2001年的第9期和2001年的第12期上。负责编辑叫韦林。”

“谢谢你。”我郑重地道谢。虽然现在还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这显然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明天带我一起去。”

“什么?”

“别告诉我明天你不会去萌芽杂志社查个究竟。”

“我记得你这个记者还是要坐班的吧。”

叶瞳是一本内部刊物的记者,不象我们这些正式记者一样自由,外出采访需要向领导报告后才能出行。

“我可以请假。”

“别闹了,我向你保证,一有进展立刻向你汇报。”我实在不想把叶瞳拖进来,到不是怕她坏事,而是这件事现在看起来诡异难测,很难说背后会隐藏多大的危险,而且摆明了冲着我来的,没必要把朋友拉进来一起冒险。但这话不能对她明说,否则以这倔丫头的个性,就怎么都甩不掉了。

“你保证?”看来叶瞳的领导管的真的很严。

“我保证。”

“这两个故事,就是表妹告诉我的,而她是从一本名叫《萌芽》的青年文学杂志上看来的。”

“《萌芽》?”我知道这本杂志,这是目前中国最畅销的面向青少年市场的文学刊物,几年来风头最健的一些少年作家,大半出道于这本杂志。可是,《失落的一夜》和《乌蓬船》这两片那多手记,居然已经在这本杂志上登出来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是《萌芽》,刚才我已经向她打电话确认过了,她还帮我查了一下,是登在2001年的第9期和2001年的第12期上。负责编辑叫韦林。”

“谢谢你。”我郑重地道谢。虽然现在还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这显然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明天带我一起去。”

“什么?”

“别告诉我明天你不会去萌芽杂志社查个究竟。”

“我记得你这个记者还是要坐班的吧。”

叶瞳是一本内部刊物的记者,不象我们这些正式记者一样自由,外出采访需要向领导报告后才能出行。

“我可以请假。”

“别闹了,我向你保证,一有进展立刻向你汇报。”

我实在不想把叶瞳拖进来,到不是怕她坏事,而是这件事现在看起来诡异难测,很难说背后会隐藏多大的危险,而且摆明了冲着我来的,没必要把朋友拉进来一起冒险。

但这话不能对她明说,否则以这倔丫头的个性,就怎么都甩不掉了。 “你保证?”看来叶瞳的领导管的真的很严。

“我保证。”

接下来要再次入睡就颇费周折,毕竟我和正牌猪还有一些差距。我不怀疑叶瞳的话,她不可能无聊到如此骗我。

但是,原本这么曲折才送到我手里的两本那多手记,照理,其中记述的故事该是极度的隐秘,现在却居然在一本杂志上堂而皇之的刊登出来。

更离谱的是,那一篇《那多手记之乌蓬船》,居然那么早就登到了《萌芽》上,比我看到的时间早了9个月。

那么容易就能看到的文章,为什么还要辛苦的送给我,难道说是吃定我是不看《萌芽》的? 反过来,如果说以这样的方式让我看到,是为了引起我的重视,那么堂皇的登在这本月销量高达50万的杂志里,又为的是什么?

第二天上午9点我就到了萌芽杂志社。

我很少醒的这样早,在这样的时间,报社的记者大厅里一定还空无一人,连灯都没开呢。

地址是报社里跑出版条线的记者告诉的,原来和上海市作家协会是一幢楼。巨鹿路靠近陕西路的地方,一幢富丽的洋房沧桑的立在那里,毫无疑问,在1949年以前的老上海,这毕是某位大亨的住所。

而现在,入口处几株翠竹昭示着如今住客的别样身份。 看门人告诉我,萌芽杂志社在这幢洋房的二楼。

走到洋房的内部,我的心脏就剧烈的跳了一下。 这是相当有气势的格局,大堂里水晶吊灯从极高的顶上垂下,灯光在水晶的折射下辉煌的照着蜿蜒盘旋的楼梯。楼梯两边是有着漂亮彩色玻璃的窗户,扶手上有着精美的雕刻。

形容这些毫无意义,因为我不会被这些吓倒的。

当记者几年,还不至于回被这里的装饰格局迷住,只是觉得不错而已。但是当我一跨进门,却竟然有一阵惊悸在心头浮起,一瞬间,我甚至有眼前这个偌大空间一缩一放的诡异错觉,让我不由自主的往后退了一步。但这样的感觉转瞬即逝,眼前一切正常。 开始了吗?我在心里暗暗问自己。

看来这一次我来对了。 顺着楼梯我走上二楼,深深的楼道里很安静,只有一间办公室的门开着。我敲门进去,一位女士告诉我,杂志社的编辑们还没有上班,大约要再等半小时左右。

二楼楼梯旁有一扇通向露台的门,露台很大,摆了一副斑驳的石桌椅,楼下的大树把露台遮了一半,我用手摸了摸石凳,有灰,看来并没有天天打扫,好在我穿牛仔裤,也不管许多,就坐将上去静静等待。

太阳尚未完全发挥出热力,顶上的树冠遮住了阳光却没挡住吹来的凉风,四下里一片安静。在这里工作,还真是悠闲。

楼道里渐渐有了人声,来去的脚步也频繁起来,我看看表,已过九点半了。

问明了韦林的办公室,我走到长廊的尽头。门半掩着,我敲了敲,然后推开。

“请问韦林在么?”一个低头看稿的三十多岁男人应声仰起了脸。

“你好,我是晨星报记者那多,有些事想请你帮忙。”

我把名片递过去,我想报出职业应该会比普通读者的身份更有利些,何况我更本就不看这本杂志的,我已经过了年纪,且从不是文学青年,虽然自己偶然也写那多手记,但那只是一种记录和备忘而已。

“那多?”韦林站起来:“你终于出现了,找了你好久。” 我苦笑,我想他是认错了人。

“我是那多没错,不过,却不是给你们投稿的那个那多。”

“啊,不好意思,”韦林略略有些尴尬:“那个姓本就很少见,所以我以为是同一个人,居然会有两个叫那多的,真是巧。”

说着他替我拉了把椅子。

“是很巧,而且,我就是为了那个那多来的。”

我直接挑明了来意。 为了不被当成神经病,我当然没有说出真正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需要这样,从教训中得到的经验总是令人影响深刻。 其实我对韦林说出的理由再正常不过。

整个上海的媒体圈我还没听说过有第二个姓那的,更不用说那个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那多”的工作情况竟然和我如此相似,而登在〈萌芽〉上的小说里,虽然没有明说“那多”的工作单位就是晨星报,但字里行间却与晨星报有着诸多相似。

这么多的疑点,我完全有理由怀疑,这是一个认识我得人冒用了我的名字,着对我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困扰”。

竟然会是这样。”韦林有些惊讶:“想想也真是,如果和你这么象,名字又一样,任何认识你的朋友看到这样的小说,一定会确信是你写的好在这几篇都是科幻小说,要是纪实性的对你的影响就大了。”

“就算是科幻也很麻烦啊,象我们这样的职业,写文章追求的是事实的精确无误,要是报社领导看见这些署名‘那多’的奇奇怪怪的小说,不知会有什么想法呢,能告诉我这个‘那多’的联系方式吗,我想和他谈谈。“韦林双手一摊:“到现在我们都没和他联系上。”

这并不是个令我特别惊讶的答案,但我相信一定可以丛韦林这里获得一些关键的信息。

“大概在2001年的三月份,我收到了着三分来稿,当时看下来,觉得可读性非常强,就陆续用了,但来稿里没附地址,我以为是作者忘了,但六月份登了第一篇以后,以为作者会主动和杂志社联系,结果没有。

第二篇登了也没来联系。后来我们在自己杂志的网站上发声明寻找作者,发第三篇的时候也附了希望作者主动和杂志社联系的编辑附语,结果到现在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三篇?你是说《萌芽》上登过三篇小说,我以为只有两篇,第三篇是什么时候登的?”我想要的信息开始出现了。

“去年最后一期,叫《那多手记之乌蓬船》。”韦林回答。 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什么《萌芽》杂志登小说的顺序一定要和我收到黑本子的顺序一样?

“啊,那一篇我看到了,我还看到一篇《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还有一篇是……”

“是《那多手记之来自太古》,发在2001年七月份那一期上。” “你们这里还找得到吗,我挺想看看的。”

“你等等。”韦林站起来向门外走去,忽然又折回来,帮我倒了杯茶。 “真不好意思,说了这么久连茶都忘记到,那本杂志我要到库里找一找,你可能要稍等一会儿。”

“太麻烦你了。”我向他致谢。 大约过了一刻钟,韦林拿着一本杂志走进来,找这本两年前的旧杂志费了他点工夫,额头上已经沁出微汗。他翻到某一页,然后递给我。

“就是这篇。”他说。 《那多手记之来自太古》!这是一篇我从未见过的手记,第三篇手记! 我略略翻了翻,现在看显然不是各好时机。

“你们这里有复印机吗?”我问。

“不用,这本就送给你了。”

“对了, 既然这三篇手记都是同时寄到杂志社的,为什么第三篇隔了一年多才发?”

韦林笑了:“前两篇发表以后,领导觉得这样的小说太过……”他的声音小了许多:“……觉得我们这里又不是《科幻世界》,还是要多发一些文学性强的作品,不过到了去年,杂志的办刊方针有了调整,要向通俗化市场转化,前两篇的反响又不错,所以第三篇又发出来了。”

我理解的点点头,领导变来变去,确实让下面很难做啊,自己报社里这样的事情可太多了,今天说这个报道没有新闻点,不能大做,明天看到其他报纸做了一整版,马上要求跟着做。

在萌芽杂志社能得到的收获大概仅限于此了,对萌芽杂志来说怎么把这三笔稿费发出去都毫无头绪。

我谢过韦林,把那本杂志放进包里,起身告辞。 就在站起来的刹那,没有任何征兆的,我笼罩在突如其来的诡异感觉中。我很难把当时确切的情况形容出来,世界在瞬息变得不同起来,我陷入巨大的恐慌,我确定被一股力量牢牢抓住,而屋内其他人就连近在咫尺的韦林也一无所觉。我的心跳的极慢,“通”“通”,仿佛自己的时间流逝和外界全然不同,自己站起的动作也慢下来,就象电影中的慢动作一样,但心底里,我却感到,极度的危险已经降临到我的头上。就是在恐怖的人洞中,我都没有这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我感到自己正在从眼前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我明明还站在这间萌芽杂志的办公室里,韦林正在站起来要和我告别握手,可我却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窗口射进来的炙烈阳光正在暗下来整个世界都在褪色,我就像站在一张老照片里的人!

我失控的手碰到了桌上的笔筒,这个别致的金属笔筒在我刚进来的时候还吸引过我的目光,现在却被我的手带的掉下桌子,我眼睁睁的看着这个笔筒翻滚着摔下去,里面的笔飞散出来,慢慢地,慢慢地,一只钢笔触碰到地面,弹开,然后是一只自来水笔,紧接着是一只铅笔然后是整个笔筒,还留在笔筒里的笔一下子从筒里撞飞出去……是的,那些笔一下子撞飞出去我的知觉在这一刻恢复正常,世界的色彩回来了,我站起来的腿恰好伸直,速度的不协调感消失了,笔筒撞在地上让人吓一跳的“当”的大响,也传到我的耳朵里。我浑身虚软,刚站起的腿一阵无力,又坐回座位上。

对韦林来说,我只是站起来的时候,手不小心碰到了笔筒。而对我来说,已经在生死间走了一遭? 此前,我在面对死亡最近的时刻,都没有过这样糟糕的感觉,刚才我要面对的,是死亡,还是其他未知的境遇?

冷汗从我的脸上流下来,我想对韦林说些什么,但我发现我的嘴在发抖。我知道要是现在勉强再站起来,一定回出丑,只好坐在椅子上,弯下腰去收拾笔筒。

不过从韦林的角度看来,我现在的样子应该已经有些奇怪了。

“对不起对不起,太不小心了。”我很快把笔拣起来,好在它们都散得不太远。 “没关系,不过,你的脸色不太好,有什么问题吗?”韦林好心的问。 “没什么,我该走了。”

我恢复的很快,经历过一些事的我,很快让自己平静下来。

但刚才的感觉,仍让我心悸的盘在胸口。 我摸着扶手走下楼,走到上海夏天猛烈的阳光中,看了一眼背后矗立的大洋楼,快步走出作协大院。 叫了辆出租车直接回报社。

看着车窗外喧嚣的城市,我想自己暂时是安全了。但适才的变故让我完全摸不着头脑,我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我下手。

所以,以后会怎样,我有些无措。 不,应该还是有线索的。是不是,是不是我快要接近事情的核心了呢,这样的异相,和这三篇那多手记,是有关联的吧。

从打开晨星报的柜子,看见第一篇那多手记,到现在已经过去两年,这个让我一直摸不着头脑的悬案,就要露出它狰狞的真容了! 我全力打开,努力回想两年来的这个事情相关的点点滴滴。

“事情开始了,不努力的话,我一定会被那股力量吞噬。”我对自己说。我的直觉对坏事总是有相当准确性的。同时,我庆幸自己没把叶瞳拖进来是明智的选择。 韦林是同时收到三份手记的,而我只收到两份,并且时间有先后,方式也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如果是从同一点发现的,至少,时间应该是一致的,没道理寄给杂志社是三份一起,而寄给我却陆陆续续间隔好长的时间。 如果基于自己的推论,即所有的那多手记都是同时寄出的,那为什么最终送达我手上,却相隔这么久。

而且,那一份《那多手记之来自太古》,我为什么没有收到?还是说,更本就只寄出两本给我? 无解。不管我正推反推,最后的结果都是悖论,自相矛盾的悖论。 还有关键,还有我没掌握到的关键!坐在报社自己的位子上,我拿出那本2001年7月出版的《萌芽》,开始仔细地阅读《那多手记之来自太古》。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在精彩程度上,犹胜过了我看到的前两篇手记。 据王杰介绍,此物是几天前他的朋友在双城农村挖菜窖时发现的。

物体外面有一层有弹性的透明薄膜,物体的下方有两根像根须一样的东西。这个物体的硬度就像橡胶一样,上面的物质像动物的大脑一样排列着。

此物长约17厘米,高10余厘米,宽度约10厘米。 2001年6月15日 哈尔滨日报 那天我到报社的时候,大约是上午十一点钟。新闻部里空空荡荡,就我一个人。

我知道自己来得太早了,一般大家都会在下午到新闻部,三四点钟的时候是最热闹的。只是我待在家里也没事,又没采访安排,就晃到单位来。

我正在专心玩敲砖块的时候,电话铃响了。 我拿起听筒,总机告诉我有个人要找记者,谁都行,是哈尔滨长途。就接到我这里来了。

我说好。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很年轻的男人声音,外地口音。 “你好,请问您是记者吗?”

“是啊。” “怎么称呼?” “那多。叶赫那拉氏的那,多少的多。有事吗?” 那边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考虑该怎么说:“我叫王亮,下周我会出差来上海,我手上有个东西,我想……您是不是有办法搞清楚那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没听明白,他自己的东西,自己却搞不清楚是什么,这算什么意思? 王亮可能知道我搞不明白,说:“你把你们这儿的传真告诉我,我传份东西来,你就清楚了。”

我告诉他传真号,他挂了电话,说待会儿再打过来。 一分钟后,我在传真机旁看到了王亮的传真,那是6月15日哈尔滨日报社会新闻版的传真复印件,内容就是本文开头的那篇报导。

我立刻就明白了王亮所说的“东西”是什么了,应该就是报导里的大脑状怪物。我曾经看到过很多这类报导,但很多是虚假新闻,也有很多是当事人搞错了,还有一小部分从此没了下文,报导中的不明生物就此杳无音讯。

没想到,自己可能就有机会看到实物。 当王亮再次打来电话时,交谈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了解到王亮是哈尔滨一家名叫“荣杰”的贸易公司的营销部门经理,也是一个对飞碟等超自然现象的爱好者。

他花了500块钱从王杰那里买下了这个“怪物”,想送到有关部门好好研究。可是哈尔滨没有合适的地方,所以他想借来上海出差之机,看看上海有没有肯对这个怪物进行研究的机构。

如果王亮不是恰好打到了我们报社寻求帮助,如果那天我不是恰好在报社,如果我不是有梁应物这样一个同学,如果我不知道梁应物的另一重身份,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怪异事件就不会发生。

可是这一连串偶然凑到一起,就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项惊天动地而又诡异万分的事件的促成者及见证人,并且几乎因此危及生命。 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我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候机厅里等候王亮。与我一起等候的是一名瘦瘦高高、戴着一副眼镜的年轻人,他就是我的高中同学梁应物。

梁应物对生物科学有着极大的热情,同时天分极高,从复旦生物化学系毕业就留校当了助教。

同时令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是,由于梁应物出生巨富之家,居然在大学时代就在家里辟出一间房当实验室,其中的设备,就是比起复旦的专业实验室也不逊色,他高兴的时候,可以为一个课题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呆上三天不出来。

而我身为梁应物的好友,更得知了他不为人知的第二重身份:x机构研究员。 所谓x机构到底叫什么名字,梁应物不肯告诉我,我只知道这是一个半军事化的秘密机构,专门研究非正常生物现象,所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一律保密,直接向上汇报。梁应物由于其生物方面的天分,得以进入这个机构。

对于这个机构的研究内容,我只能自己想象,梁应物有时对我说,如果把x机构的一些成果公诸于世,必然会引发不安和恐慌,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所以是绝密的。通常他说到这里就住口,惹得我好奇心发作,心痒难熬。

当然我并不希望梁应物把这个大脑状怪物搞到x机构去研究,那样的话所有的研究结果我就无法得知,王亮就更不会知道。我只要梁应物在自己的实验室研究,同时借助他在x机构里工作的经验,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也许,这会是一个打新闻。当然,也许什么都不是。 王亮将会把那个怪物寄放在我这里,这个好奇心和我一样重的人并不要什么代价,他唯一希望的回报就是如果研究有什么结果,可以告诉他知道。我的手机响了起来,是王亮,他到了。简单地说明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后,我们很快就见到了王亮。

王亮身材很高,一副威猛的样子,双目黑而有神。他手上拖着一个大的旅行箱,看来那个“怪物”就在箱子里。 我向他介绍了梁应物,当然,我只提了他助教的身份。

王亮礼貌性地与梁应物打了招呼,我看出他眼中的疑惑,也许在他的想象中,我应该带一个著名的专家来。

我笑了笑,说:“我这位朋友,可是这方面的天才哦,而且,这种研究是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也许年轻人会比较合适。”

王亮以爽朗的大笑表示他同意我的意见,看来他是个很好打交道的人。 我们驱车直奔梁应物的家,那是曲阳小区的一处多层住宅楼,梁应物在三楼买了相邻的两套二室一厅的房子,打通合二为一,新搬没多久,我也是第一次去。

我本来想,梁应物这小子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果然奢侈。到了才知道,他居然把其中的一套二室一厅能敲掉的墙全部敲掉,成了一个面积达八十平方的实验室。而不知道梁应物有家庭实验室的王亮更是看呆了眼,摸着那一台台的仪器喃喃自语。

看来这方面他远比我识货,知道这些东西价值不菲,这下子他对梁应物充满了信任,脸上像要放出光来,“喀嚓”一声,手脚麻利地把旅行箱打开。 旅行箱内除了所有生活用品外,更醒目地放置着一个小木箱。

王亮把木箱抱到台子上,打开上面的小锁,一个用保鲜膜包着的从未见过的怪异生物出现在了眼前。

这辈子我都没见过这么恶心的生物,身体的形状和鼻涕虫有些相似,是长圆形的,乳白色。

上面充满了沟沟壑壑,就像一个脱了壳的大脑,身体下面露出两根长而细的须,估计足有一米多。简单说来,就像是一条放大了的鼻涕虫和人脑的合体,再加上乌贼的须,不过须上没有吸盘。这个东西放在那里,给人的感觉是软呼呼的,好像马上就要塌下来似的。

我用手试探性地隔着薄膜摸了一下,再仔细一看,才发现其实表面像人的皮肤一样覆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把那满是皱纹的脑状身体包着,摸上去的感觉很平滑。我又用力按了一下,手指略微下陷,一放松表面又恢复原状,看来弹性很好。

总之,这怎么也不象是人工的产物,而且居王亮说,挖出这怪物的人当时为挖菜窖用专门的挖下去足有五米多深打算罢手的时候,才发现这东西向上竖起的须,又向下挖了一米多,才把这东西完全挖出来,那样深度的土层,至少也有数百年没动过了,就算是人工产物,也绝对是个大新闻。

梁应物的脸上却看不出多少惊异之色,这家伙的涵养工夫比我深的多。我心里忽然一动,想到他在那x机构里不知看到过多少匪夷所思的生物,所以才不会随便就大惊小怪的吧。

王亮问梁应物:“你要多少时间?” 梁应物说:“很难说,我想,至少也要一个星期,才可以对这东西的构造有一个概念。如果结构很复杂奇特的话,可能就要更长的多的时间。”王亮点头,说:“反正,有结果的话,你们就通知我。”

我是和王亮一同离开的,都是往西区去,所以同路。 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记得报道里说这东西的硬度和橡胶相仿,只说薄膜比较有弹性,我刚才按了一下,比起橡胶好象还是要软一点。”

王亮赫然一笑。说:“来以前我用水洗了一下,结果就软了一点。” 我点头说:“看这东西的样子,如果活着的时候,多半是水生生物。”

谈话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继续下去,我和王亮分道扬镳。接下去的一段时间,我因为一个系列采访,忙的不可开交,其间还去了南京一次,更本没时间关心梁应物那里的进程。当然我也完全不可能料想到,正是水,使这个大脑状怪物起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

去梁应物家一个多星期以后,一个偶然的发现,使我又重新想起这件事,并立刻就赶到了梁应物家里。

那是在单位里,同事问我一个很生僻的字,我不知道,我建议他去翻翻《辞海》,办公室里就有一本。

他找到《辞海》查的时候,我也站在旁边看。他从部首查到这个字的页码,正在翻的时候,我忽然叫停。

在他刚刚飞快翻过去的一页中,我看到了一副让我心里一跳的图。 费了好大工夫我才找到那一页,我笑了。

没错,就是那副图,花的简直和那脑状怪物一样,由于印刷简单,这副图只画出了形象,没有画身体上的大脑纹路,但身体的形状及那两条长须是一模一样的。

我看了看他的名字:欧姆巴原虫。当我往下看到词条解释时,我知道错了。 这是一种远古的生物,是地球刚刚开始有生命时再海洋里出现的一种单细胞生物,和三叶虫一样,早已绝种。

毫无疑问,这种微型虫小到肉眼看不见,而他背上也决不回有脑状纹路。

然而我还是决定去找梁应物,这个世界奇怪事多的很,说不定这欧姆巴原虫和脑状怪物真有什么关联。更重要的是,我现在非常想知道梁应物的研究进行的怎么样了。

电话打过去的时候,梁应物在家。我在电话里就问现在情况怎样,他说电话里说不清楚,让我过去再说。

我这个人,把事情忘记的时候可以忘的一干二静,想起来的时候耽搁一会都感到不舒服。一出报社大门我就招了辆的士直奔曲阳而去。 梁应物给我开门的时候我吓了一跳。

他两眼通红,嘴里叼了根香烟,头发乱成一团。 我说:“你几天没睡了?” 梁应物头也不回的径自往实验室走去,说:“两天。” 我惊讶的问:“你不用上班了?”

梁应物说:“我请假了,你怎么废话这么多。”手一指,又说,“你不是来看这东西的吗?”

我顺着梁应物的手看去,就见那怪物躺在实验台上,旁边又是试剂又是显微镜,还有一大堆看不懂的仪器,乱七八糟。

我说:“咦,还完整无缺啊,我以为已经被你大卸八块研究了呢。”

梁应物哼了一声,不屑与我这等什么都不懂的人还嘴。

我问:“研究怎么样了,我今天翻《辞海》看到一种和这玩意很象的虫,叫做欧……欧……”

“欧什么欧,是欧姆巴原虫。”

我大吃一惊:“你已经知道了。”

梁应物找了张椅子坐下来,说:“废话,你以为这么多天我在干什么。” 我说:“这么说来,这东西真的和那欧姆巴原虫有关?”

梁应物的表情严肃起来,缓缓说:“不是有关,这就是欧姆巴原虫。” 我笑了,说:“别唬我了,欧姆巴原虫才多大啊。”

梁应物望向那怪物,说:“这不是一只欧姆巴原虫,而是不知多少亿万只欧姆巴原虫的合体。”

“珊瑚。”我脱口而出:“你是说,和珊瑚虫一样。”

梁应物点头说:“是和珊瑚有些象,我切了一小块他的触须下来分析,才发现的。

那绿豆大小一块东西,里面就聚集了无以记数的欧姆巴原虫,虽然大多已经变形,可我仍然认得出来。”

“变形?”我不解。 梁应物说:“就好比一个人少了条腿,或脑袋只剩了一半,但你还是知道这是个人。”

我脑中忽然灵光一闪,身体不由打了个冷战,说:“可是,珊瑚虫死了变成珊瑚,那珊瑚的形状是千奇白怪,没有定型的,可着欧姆巴原虫为什么死了聚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巨型欧姆巴原虫,难道说,他们是故意的?”

梁应物站了起来,在这个巨型欧姆巴原虫前来回度着步,似乎在思考着难以索解的问题。我并没有开口问他,因为现在我自己的思维也一片混乱。

梁应物忽然停下来,开口说:“第一,欧姆巴原虫早已经消失上亿年,从切片分析,这东西形成时间却不长,不会超过百年,甚至可能就是近几年的事,为什么消失的水生物钟会再次出现,而且出现地点在双城郊区的底下。

第二,欧姆巴原虫的构造和珊瑚虫不同,不可能自然聚在一起形成合体,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彼此吸引。

第三,如果是突变所制,那突变源是什么。

第四,为什么合体是一只巨型欧姆巴原虫,为什么会出现脑状纹。

第五,这些欧姆巴原虫已经死了,应该会逐渐分解,可为什么放到现在一点都没起变化,是什么能量使他们维持现状。” 梁应物说完顿了一顿,又用低沉的声音说:“这所有的一切,我都不知道。”

虽然我不懂生物,但也越听越是心惊,忍不住说:“你研究了这么久,研究出了这么些没办法回答的问题吗?”

梁应物苦笑说:“这个东西非比寻常,超出我预估太多,我就算见多识广,但这样子的情况,也从未见过。我想,应该把他送上去。”

我楞了一下,这才想到梁应物是指要把他移交x机构,说:“这样子一来,就算有结果也要保密吗,王亮不会愿意的。”梁应物说:“我可以把大致的结果透露给王亮,不过东西肯定是拿不回来了。” 我说:“那我要和王亮说一声。”

梁应物说:“这个东西有太多不解之谜,科研价值极高,而且,我对它不太了解,连它是否真的死了,都把握不定,所以交给x机构是最好的方案。”我吃了一惊,说:“你的意思是说,它可能还活着。”

说到这里我心里忽然一动,想起王亮上次和我说的话,一把抓起这只巨型欧姆巴原虫,说:“我有个办法,说不定有些效果。” 我跑到水槽边,打开自来水龙头,来回冲洗着手里这充满了未知的物体。

梁应物说:“你在搞什么?” 我说:“王亮说,用水冲它会变软的。” 说话的时候,我已经感到手里的物体变软了,不仅软,还有些滑。

我的心怦怦至跳,心里考虑着是不是要把它放下,却忽然觉得手里的物体微微一动,滑出了我的手掌,跌落在水槽里。 我一吓,大叫:“动了,它动了。”

梁应物连忙凑近来,却看见正躺在水槽里被水猛冲的巨型欧姆巴原虫起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变化。 只见在水流的冲刷下,他的身体迅速变小,就象一块肥皂在水里融化,速度却更要快上百倍,等我想起来吧水龙头关掉的时候,水槽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我和梁应物面面相觑,遍体生寒。 梁应物猛然转身,拿来一块玻璃片,取了一点水槽里的残水滴在玻璃片上,放到高倍显微镜下。

许久,他抬起头,眼中泛起血丝,哑声对我说:“水里没有欧姆巴原虫,一条也没有了。”

我喃喃道:“是啊,全都被水冲到下水道里去了。”

梁应物摇头说:“你不明白这种生物是没有智力的,运动能力也很弱,如此巨量的欧姆巴原虫理应不可能完全被刚才的水带走。”

我脑子里一团糟,不明白梁应物的意思,问:“那是为什么?” 梁应物一字一句说:“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都是有意识的朝下水道处运动,而且运动能力比以前大大增强。”我脑子里“翁”的一声,说:“你是说,他是有智慧的。” 梁应物沉默不语,脸色难看之极,半晌才迸出一句:“下水道的废水是通海的,他们原本就该生活在海洋里。”

我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家的,坐在沙发上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抓起电话打给王亮。王亮听了事情的的经过,一时也说不出话来。

的确,这件事实在是超乎人类的想象,听到这种事情还能谈笑自如的,怕只有倪匡小说里的卫斯里了。

怪物没了,我想要的大新闻自然也写不出来,现在经历的事虽然离奇,却丝毫没有任何可资证实的新闻事实,当小说写出来还可以,新闻的话,编辑那一关就先通不过。

所以这件事,我对报社绝口不提,倒是梁应物就此事写了份报告给x机构。

我以为这件事到此结束,谁知世事难料。 大约一个月过后,我接到一项出海采访任务。

今年四月,在上海的近海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媒体曾对此做过报导,然而上海人却大多没有从这些报导中看出一丝潜在的威胁。

这件事,就是韩国大勇伦事件。

关于这个事件的详细经过,我想还是引用一段中国新闻网的报导比较清楚。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消息:四月十七日上午,韩国散货船“大勇轮”从日本开往中国宁波途中,在长江口外鸡骨礁附近中国领海海内与从上海开往印度的香港万吨级散货船“大望轮”在浓雾中发生碰撞,“大勇轮”装载的两千吨化学品苯乙烯中有七百零一吨泄漏入海,造成了附近海域和大气的污染。

此事经过调查,被确认为世界上发生的最大一宗苯乙烯泄漏事故。

中国有关部门已向肇事人员要求“国家赔偿”,金额高达八百万美元。

由于苯是一种相当难分解的化学成分,而且很易沉淀。

“大勇轮”事件发生后,中国方面解决的办法是用围油栏把出事海域漂浮在海面上的苯乙烯聚拢在一起,然后定期喷洒分解剂,目前围起来的范围,有十几平方公里。

由于苯那难缠的特性,要完全分解,具最乐观的估计,也要数十年之久。 当时这一事件,我也去采访过,一位参与其事的环保专家对我说,苯乙烯有极强的渗透性,对长江口海域的生态,将造成相当大的危害,而那一带,正好是许多鱼类的产卵区,一年四季都有包括鳗鱼,带鱼在内的大量鱼群,每天海面上都有无数的渔船。

所以,很可能会有鱼因此而变异,就是出现二头怪鱼也不足为奇。

而人如果吃多了有苯乙烯沉淀的鱼,将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然而见报的文章,这部分内容被删去了,原因是怕市民恐慌。

由于我与海事局的关系不错,所以这次他们透露给我一个独家的新闻线索。

那就是原先范围达十几平方公里的苯乙烯,正在急速消失中。

一个星期前,已经只剩下三平方公里多一点,而两天前海事局的船再去看的时候,竟已不足两个足球场大。

这简直已经到了科学无法解释的地步了,世界上苯乙烯泄漏事故并不止这一宗,尽管其它的规模都比这次小,但毫无例外地到目前为止当地都在尽力而缓慢地进行分解工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短时间内苯乙烯迅速消失的事件。

之所以用“消失”这个词,是因为单靠分解是绝不可能有此效果的。

今天,海事局将再次派船去看情况,除了海事局的人外,还有一位环保专家随行取样检测。

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环保专家却不是海事局或者环保局的,身份十分神秘。

海事局负责与我联系的小张悄悄对我说,本来今天不能出海,因为今年第七号台风“菲特”正在急速靠近中,出海会有危险,但这个不知什么来头的环保专家坚持越早去越好,不能等,上面居然也同意了。

小张好心地问我:“这次出海有危险的,你是不是不要去了,等他们回来再采访好了。”

我当然拒绝了,这种采访,不到现场怎么行,我笑着对他说:“没关系,我游泳不错,掉到海里也能撑到救援来。”

我深吸了口气,问:“你是说,苯乙烯造成了欧姆巴原虫的突变,而欧姆巴原虫以苯乙烯为食物,这就是这次苯乙烯消失的原因?”

梁应物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回来以后我和机构里的一些研究员讨论,结论是变异后的欧姆巴原虫可能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对这个新物种的一切特性,我们一无所知,这太危险了。

而我认为这次的苯乙烯消失与此有关,还有一个原因。” 此时目的地已经不远,其他海事局的人都倚着甲板上的护栏眺望前方,他们大概以为我正在采访环保专家,却不知道我们正在谈着多么耸人听闻的事。 “我查了近一段时间全国卫星气象图。

‘大勇轮’出事几天后,一个暖湿气流在这里形成,无疑这个气流会含有大量从海面上挥发的苯乙烯。

这个暖湿气流一路往北,并在东北大量降雨,其中就包括那场毒雨。”

梁应物看了看天,说:“这次苯乙烯消失的速度非常惊人,所以我们没法等,如果等台风过去,那苯乙烯就会消失殆尽,很可能我就无法找到欧姆巴原虫的踪迹,机构很重视这件事,所以就出面和海事局照会了一下。”“可是这次去,你又怎能确定一定可以查到那怪物的下落。”

“我有一种预感,我一定会再次碰到它。”

“到了。”我听到有人在喊。

我和梁应物走到船头,放眼望去,前面事一大堆黄黑相间的厚重漂浮物,散发着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 我想那就是苯乙烯了,粗略估计一下面积,大约有一个半足球场大小,果然比两天前又缩小了。“糟糕!”梁应物脱口而出。 “怎么了?”我问。

“按照前一段时间的吞噬速度,现在的面积绝不会大于一百平方米,怎么会还有那么多,难道说……” 我注意到梁应物用了“吞噬”这个词,不由一愣,转头一看,梁应物的额上竟渗出汗珠,心里也不由惶急起来,忙追问:“吞噬速度减慢怎么了?”

“那说明,那个生物并不是以苯乙烯为食物,很可能,苯乙烯只是在它完全变异完成前需要的物质。”

“你的意思是,它已经完全成长。”

梁应物望着那一滩静静浮在海面上的苯乙烯,说:“恐怕是的。” 这时候,我感到船猛然一倾,忙四下大量,发现巡逻艇正在急速调头,耳边传来惊叫:“台风来了。”

虽然是中午,可是天竟迅速黑下来,只一会儿的工夫,已经黑得如同入夜一般。越来越大的风中隐约传来轰轰的巨响,原先波浪不大的海面动荡起来。我的心脏急速跳动,再看梁应物,一样的面色惨白。

忽然一个绝望的声音大叫:“看……看后面。” 我回头看,心里顿时如同挨了一记重锤,眼前一黑。

一道足有十几层楼高的巨浪正在向我们的小艇急速逼近。 我知道这浪要是打上来船非翻不可,可能当场就给船撞死,一拉梁应物,大声说:“跳。” 两个人拉着手跳下船,落进海里,等到抬起头吸气的时候,滔天巨浪已在眼前。

我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被巨浪打进水里,这一次挣扎着上来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 我和梁应物的手仍然紧紧抓在仪器,彼此就像抓了一根救命木头一样不肯放开,然而我不确定我还有力气抓多久。

我能听到梁应物重重的喘气声,他的情况绝不会比我好多少。我这才知道我回答小张说我会游泳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游泳又有什么分别,而且也绝不会有什么不要命的救援船来救我们。又一个巨浪卷来,我不知道这一次我还能不能再次浮上来。

然而,当巨浪劈头盖脸地罩在我头上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我居然没有被这股力卷下水底。 因为我的脚下居然踩到了实物。 巨浪把我们卷出好远,但脚下始终踩到很坚实的东西。那不是土的感觉。 我和梁应物不约而同地低头看。 什么都看不见,一片海水的蓝色。

但我双脚确实踩着地,而且,我感觉到我正在上升。 等到巨浪过去,我发现我们竟然已经高出海面。我不知道我现在究竟有多高,因为放眼望去,尽是那蓝色的物体,天色依然昏暗,穷极目力,竟然望不到透。梁应物喃喃道:“地球上竟然有……竟然有这么庞大的生物。” 我蹲下去用手摸,感觉滑润,的确非常像生物的表皮。

可是,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生物?和它比起来,传说中的大海蟒,章鱼王都成了不值一哂的玩物。 我忽然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此时狂风依然,我和梁应物站不稳,不禁坐了下来。就在这个时候,那仿佛无边无际的还蓝色生物竟然像变色龙一样开始改变颜色。 蓝色渐渐淡去,终于变成晶莹的白色,而在那宛如透明的白色下面,我看到了一种如同大脑般的褶皱纹。 “是它!”我和梁应物同时惊呼。

难道这就是完全成长后的欧姆巴?如果能继续称它为欧姆巴的话……原虫这两个字是一定得去掉了。 我注意到脚下那脑状纹并没有因为它体形得巨大而显得粗大,依然如人脑般细、密且深。如果这真是大脑的话,那欧姆巴的智慧岂非难以想象!

我和梁应物坐在这个庞然巨物上,无疑,这个生物正在飞速移动着,因为没多久,我们就脱出了风暴的范围,阳光又开始照射在我得头上,照射在欧姆巴晶莹的背上。 我忽然觉得身体有些下陷,手一用力,竟然陷进欧姆巴的背里,放眼望去,原先欧姆巴平滑的白色背部,已经开始下陷扭曲。

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形,我脱口而出:“它又融化了。” 话音刚落,身体下面一空,我和梁应物从几十米高的地方摔下海里,溅起一大片水花。

我注意到这一带的海水有些浑浊,但很快就恢复清澄的蓝色。 “看。”梁应物手一指。 远远的前方,正驶来一艘油轮。

这件事结束以后,梁应物给x机构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

我看了几眼,里面说到欧姆巴是一种能够通过未知方式随时组合的生物群。分散的时候,可能只是单细胞生物,而组合起来的时候,可以比航空母舰更大上千倍,并且可能又惊人的智慧。而现在这种生物已完全成长,不再需要苯乙烯,至于其以什么为食,则是未知。

梁应物私下告诉我,生物界有很多昆虫,其个体无智慧可言,但群体生活时,却会形成一种群体智慧,使个体分工合作,让种族生存下去,这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欧姆巴的智慧和群体智慧很像,只不过要更高级得多。

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王亮,他竟然叹息当时自己不在那巡逻艇上,真是个不知死活的家伙。他对我说,欧姆巴把我们救起来是报恩,毕竟当初让它回到大海的是我们。我想这很有可能,而同船的其他人,目前还是失踪人口。

一次化工品泄漏竟然在千里之外造就了这样一种生物,最后又回到发源地完全成长,任何有想象力的人都始料未及。

两个星期后别人请我去三甲港海滨浴场游泳,我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想到每一滴海水里都可能存在这欧姆巴,不由得不寒而栗。

还有一件事,当时把我们救上来的油轮,其声纳系统没有探测到前方有任何东西。而梁应物后来又告诉我,当时大气层外的军事监测卫星并没有在这一带发现异常,虽然照理说这么庞大的生物,事不可能逃过这些鹰眼的。这使得机构对他的报告表示怀疑。

这一篇手记,最让我惊讶的不是所谓的海中霸王欧姆巴,而是梁应物。

三篇神秘手记中,目前为止可以肯定确有其人的,一个是第一篇手记中的“冯立德”,也就是现实中的徐先,尽管名字不同,但此二人应为一人无疑,可能是为了避讳所以改了名字;第二个就是梁应物。奇怪的是,这位高中好友却未被改名,难道徐先要避讳,梁应物却不用?

更奇怪的是,梁应物明明是复旦生物工程系毕业,毕业后又留洋镀了层金,拿到了哈佛生命科学博士和斯坦福核子物理硕士,其间只花了不到四年的时间。而这篇手记里却说他是复旦生物化学系毕业,且毕业就留校。

如果说这算是一种对当事人的掩饰,那么这篇手记居然大胆到把梁的x机构研究员的身份曝光,还写清楚梁的名字,对其履历的故意写错又有什么意义?

另外,梁应物的家里很有钱是没错,但他在曲阳附近有房子吗?我怎么不知道? 不对头的地方实在太多。

到目前为止,我相信这三本手记的出现必然有其背后的用意,那么对其中记载的特异之处,也就不能等闲视之,猜不透用意,不等于没有用意。难道说,这件事,还会牵扯到梁应物?

念及此,我毫不犹豫就拨通了梁应物的电话,从收到第一本手记起,我就和梁应物不断聊起这件事,只是后来长时间没有进展,这家伙自己的事又极多,他也逐渐不再关注。

而现在有了新进展,又与他有关,当然要把他叫来一起分析,在这方面,他的眼界比我广,思路比我清楚,知道的内幕比我多,我唯一能胜过的,大概只有想象力了。

更何况,这篇手记居然把x机构的存在公诸于世,登这篇手记的时候,《萌芽》的销量远不如现在大,x机构多半不知道,现在我倒很好奇x机构对此会有何反应,如果能让x机构介入调查此事,凭这个神秘地下机构的庞大势力,怎么都不可能劳而无功。 手机关机,家里是留言电话,学校里说他请了一个星期的假。看来梁应物又“出任务”了。

这世界看似每天正常运转,背后的暗流涌动,不是梁应物这类直面真相的人,是决计感受不到的。

我给梁应物留了言,要他一收到就联系我。 我用食指轻轻敲击着电脑台,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现在,我能做什么?事件进展到目前的程度,我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坐着等待,我一定得做些什么。

“那多,今天有什么稿子?”编辑陆川走到我旁边问。

“啊,没,现在还没有。”对于写稿我现在一点心情也没有。 “靠,看你的样子还以为你再写稿呢,唉,那待会儿的小编前会我就惨了,一个选题都报不出,一起吃饭吗?”

“不用了,我叫饭上来。” 把陆川打发走,我重新扫视眼前的《那多手记之来自太古》。

哈尔滨荣杰贸易公司? 营销部经理王亮…… 第一篇《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中的徐先已经移居国外,第二篇《那多手记之乌篷船》中的小张虽然没有联系过,但如按手记中所述,他在某个人的帮助下踏上了鬼船,那自然已经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个人当然不是我,因为我没被小张“盯上”,也没有参与那次新闻采访。

那么这篇手记中的王亮呢? 我拿起电话,先拨哈尔滨的区号0451,再拨114电话号码问讯台。 “请问查什么电话号码?” “哈尔滨荣杰贸易公司。” “请稍等。” 究竟是“对不起该单位没有登记”还是……几秒钟后,听筒里传来与刚才不同的标准语音,我听到“请记录”的“请”字时嘴角就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请记录,6******3。” 我记下号码,抬腕看看时间,已过十二点,现在打过去可能没人。 “那位叫的饭?”等了许久的外卖终于来了。

“这里这里。”我把外卖招呼过来,付了钱。这家做的回锅肉盖浇饭还是很不错的。 今天起得太早,吃完饭血液又往胃里去,很自然就困了起来。我往台子上一趴,调整好舒服的姿势,呼呼睡去。断断续续醒了几次,像这样的睡法只能是浅睡,最后一次醒的感觉差不多了,一看表下午一点四十。我狠狠伸了个懒腰,拨通了哈尔滨荣杰贸易公司的电话。 拨零转到了总机小姐处:“请转王亮。”“王亮?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人。” 这我已经想到了,有把徐先写成冯立德的例子,这次的王亮可能也是用了化名。

“哦,可能我记错了,请问你们营销部经理是……” “是王响,我给您转过去。” “你好,我是王响。”是个大嗓门的东北汉子。

“你好,我是上海晨星报的记者那多。有件事想向您了解一下。”

我停顿了一下,这样子直接问很冒昧,如果他根本就不是那个王亮,从来没买过那个像大脑的怪物,就一定会觉得我这个记者脑子有问题。

好在记者做到现在,冒昧的事情做得多了,脸皮操练得颇厚,微微停顿,就继续开口问: “请问您两年前是否买过一件奇怪的东西。” “你是指……”王响没有一口否认,他的口气,倒像是收藏有许多奇怪物品,不知道我指的是哪一件似的。

我心里已经有数,看来那篇手记中的相关记载八九不离十:“是一件像大脑的不明物,原本在一个叫王杰的人手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那件东西还在你手上吗?我可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我没有回答王响的问题,因为我还没有想还该扯一个怎样的谎。

“怎么可能,我已经找过许多机构鉴定都没结果。”

王响的语气十分惊讶,但声音却压低了,在公司里谈这样的事不太合时宜。

“如果方便的话,过两天我来一次哈尔滨。”这样说,心里实在有些肉痛,尽管当记者的收入不能算是菲薄,可是我总是会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走东跑西,还没法报销,到现在还没存多少钱。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以后如果什么事情有x机构来参一脚,得想办法向他们敲一笔当工作经费。

到现在我已经帮他们干了好几回白工了。 “……”电话那头一时没了声音,如果王响真如那篇手记所说,是一个好奇心很强又爽气的人,那么我这个忽然冒出来的神秘那多对他来说该是一个不小的诱惑。“我后天要到江浙一带出差,这样,我可以抽空来一次上海。”好奇心重的人总是容易相信别人。

这是我最想要的结果,不仅是省下了差旅费不用和报社请假,更重要的是,那块至今为止仍远未清理干净的东海苯乙烯泄漏区。

这是验证欧姆巴的重要一环,要是跑到哈尔滨去试验,欧姆巴是没法回到东海苯乙烯泄漏区的,甚至,这对固化欧姆巴要是真有智慧,碰到水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反应。

至于欧姆巴最后会变成怎样的怪物,我倒是一点都不担心,这点和那位写《那多手记之来自太古》的“那多”不同,我觉得这世上怪物本来就很多,在大海中又多了一种强大的智慧生物后,原本的海洋霸主海底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和王响互留了联系方式,接下来的几天,我在等待中度过。 梁应物还是没联系上,叶瞳找了我几次,我也不瞒她,于是等待的人又多了一个。

家里新装了卫星,是私装的,一下子多了一大堆台湾节目,让我这个原本不太看电视节目的人一下子热爱起方匣子,台湾的综艺节目千奇百怪,就是新闻也比我们这里好看得多。

台湾灵异学研究比内地开放得多,什么奇奇怪怪的事都能请到一些不知是真是假的专家,放在台面上大肆讨论。

每个星期六晚上十一点,我有个几乎必看的节目,就是东森综合台的《鬼话连篇》,制作方精心挑选一些据说有灵异现象的场所,比如说凶宅等,安排一些大胆的观众在晚上去亲历,然后用摄像机拍下各种异像。

此外还有撞鬼人上台讲述自己亲身经历,配上音乐,让我这个经历过更凶险诡异境地的人,都泛起凉意。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这个星期六我照样一个人在家看《鬼话连篇》,节目结束已经是深夜十二点。今天冒险队员们去的是一所多年前失火烧死多人的舞厅,和以往一样,冒险队员纷纷在一人独处数分钟后尖声惊叫,安置无人红外线摄像机拍到的影像也出现一闪而过的模糊影像。

看这样的节目对接下来的睡眠绝对不利,一个人躺在床上关了灯会有无数的念头冒出来。好在明天王响就会到上海,思考着接下来事情会如何发展,刚才看的节目很快就被抛到脑后。

这些天我总是不断地将整个事件在脑中重演,从看见第一本那多手记开始到现在,这样的重演能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到事件的中心。

整件事拖得时间太长,我把它在脑中浓缩快进,原本各条似乎毫不相干的线索,在这么多次反复地“重放”后,好似隐约开始相互伸出枝蔓,搭到一起。

这样说并不十分准确,因为我至今还无法清晰地把脉络理出来,但我已经可以感觉到各条线索之间的确缠绕着透明的蛛丝。

真是见鬼,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梁应物居然玩失踪。真是很想借助他的分析能力。 再次回想的时候,我又想到了一点。

在三篇手记中,王响和徐先都用了化名,可是梁应物却用了本名,还抖出x机构,这是什么道理?这样明白无误不避讳,是想特别指出什么吗?因为如果说避讳的话,最该隐藏的是x机构,而不是王响和徐先!

明天王响把欧姆巴带来,如果说,那玩意真的会化为清水消息在下水道中,进而开始吞噬东海的苯乙烯污染区,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只是证实了三篇手记的真实性,这样不可思议的预见说明了什么?似乎,我还缺少一项推动整个时间前进的动力。

那动力是什么,是真的缺少,还是……不愿去面对? 那天在作协大院里遇见的,险些将我吞噬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那是一种警告吗?是我发现了什么,而对我的警告吗?

这样无声无息,无迹可查,让我陷入深渊而近在咫尺的旁人一无所觉的黑巫术般的力量,我从未遇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 那天的经历给我的印象太深刻,几乎灭顶的感觉糟透了,以至于这些天来我下意识地避免去面对它。

现在我躺在床上闭起眼睛,开始重温当时的情形。 那是一种整个世界的不真实感,所有鲜艳的颜色在瞬间凋谢,自己的一切感官逐渐失效…… 记忆太过深刻,我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有着再次身临其境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压得我无法呼吸。

喘不过气来。 喘不过气来。

整个世界抖寂静下来,连空调的低鸣声都要听不见了。

我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着,我的第六感强烈地向我传递危险的讯息。

可是我却动不了,任凭我再如何挣扎,也指挥不了自己的四肢。 这不是梦魇,而是……那力量再次突袭了我。 不是在作协大院,而是在我自己家里,再次要把我拖向无底深渊。逐渐远离这个世界的感觉,再次笼罩我。

可是,我却没有任何办法。

我一切的抵抗和挣扎都是徒劳的,我完全不知道那天在作协大院里,我是如何逃脱的,我的神智开始一点点淡下去。

“叮铃铃铃铃……” 电话铃忽然响起来。那铃声像利刃,穿过重重阻碍传进我的耳朵。我明显感到,那莫名的力量一下子虚弱下去。我的挣扎开始在四肢上反应出来,我的手和脚能动了,尽管还有着阻力,但我拼命地划动着,试图抓住些什么,又试图驱赶些什么。

铃声不断地响着,那力量开始退潮,我的双手越来越有力,忽然碰到了床头柜,那柜子被我推得整个倒了下去,柜子上的电话、玻璃杯、闹钟和其它一大堆东西都摔在地上,在夜里发出巨大的声响。

那力量仿佛受了惊吓,一下子缩了回去,所有的束缚消失了,我立刻睁开眼睛,眼前一片黑暗。 摔在地上的电话听筒里有声音传出来,可是我却一点力气都没有。

所有的力气都在刚才的挣扎中消耗掉。

可是心中的危机感仍未过去,难道那力量仍在这屋子里盘旋未去。 我正在惊疑不定,猛然听见一声嘶吼。我无法形容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这声音在房间中一下子响了起来,整个空气都在振动,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声音,但却有一种感觉,好像是一头凶兽,发出不甘心的吼叫。声音渐渐消去,心中的危机感也褪去。眼前空间的抖动停歇下来。

是的,是空间的抖动,不是最初以为的空气,而是空间,哪怕在黑暗中,我也几乎敢肯定。

我不知在床上躺了多久,地上的电话里的“喂喂”声也已经停止。我汗出如浆,浑身虚脱。

稍稍恢复过来的时候,我勉力爬起来,开了灯,扶起床头柜,地上一片狼藉。

茶杯已经碎了,幸好里面的水已经被我喝去了大半,从床头柜里掉出的一条开了封的饼干掉了出来,三四片苏打饼泡在水里。

电话机座也被敲了各裂口,反正不值几个钱。还好,闹钟还在走。 等到把地拖干净,东西都收拾好,我才想起来翻看来电显示,居然是梁应物的手机。

按回去,铃只响了半下,梁应物就接了。

“你怎么样,出什么事了?”梁应物显然猜到刚才我有些变故。 “我现在还好,事……倒是有一些。”我老实回答。

我这个人不喜欢逞能,何况就算不发生刚才的事我也的确需要梁应物的帮助。 “我正在赶过来的途中,等我到了再说吧。”

我不由有些感动,梁应物这人有时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冷冷淡淡铁板一块,但要是真把你当了朋友,绝对是心里两肋插刀的那种。

给梁应物开门的时候,梁应物的视线在我脸上逗留了三秒钟,大概是有些惊讶于我的脸色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过来。

我给自己喝梁应物泡了热茶,坐在客厅的布沙发上,从拿到第二本手记开始到在作协大院里的异像,再到刚才的惊魂,完完整整地讲述给梁应物听。

梁应物点起一支烟,在听的过程中一言不发,盯着变化的烟雾,若有所思。 特别是最后我在讲述那股神秘力量再次袭来时,听得尤为认真。

我也知道这是关键所在,是以尽可能详细的把我的感觉讲出来,并且不带任何个人的判断,以免影响到他。

说实在话,就算是真让我自己判断,也讲不出什么道理来。 梁应物听完,狠狠把烟头按灭在烟灰缸里,站起身向我卧室走去。

“不介意我参观你的卧室吧。”梁应物说着打开卧室的灯。 我闷哼一声,这小子明知故问。

梁应物打开灯,却没有走进卧室。

这当然不是什么考虑到我的隐私,以我和他现在的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真打算瞒着他的东西。他是在观察卧室内的情况。

他正在做一项我自己居然到现在为止都没做过的事:勘查现场,试图找寻那神秘力量的蛛丝马迹。

我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重要,之所以在梁应物来之前没有做,是因为我有一种直觉,那力量是真正来无影去无踪,这样层次的事后观案,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发现的。

“还在看什么,第一现场早被我破坏了。”我苦笑着说。

我的卧室陈设一目了然,大概十平米的屋子里,一张六尺大床占了一半空间,之外还放了一个五斗橱,一个衣橱和一个床头柜,留给人走动空间是个l字型的狭长区域,现在地上还湿漉漉的,床单则凌乱不堪,是我刚才在床上挣扎留下的痕迹。

卧室两边的窗都关着,因为开着空调,刚才我连卧室和客厅之间的门都关了。

梁应物走到窗前,细细地查看,然后把头转向我,我做了一个“我没动过一直如此”的表情。 “你恢复过来的时候,门也是关着的?没有听到关门的声音?”梁应物问。

我双手一摊,以示作答。

“看起来没有人在刚才来过。”梁应物说。 “确切说,没有任何已知的大型生物在刚才进到我的卧室。” “如果这力量和我在作协大院遇见的是同一种,那么当时办公室里那几个人都没事,只有我感觉到了,今天在这里会给你发现什么才是怪事。

不过,我本以为离开作协大院就没事,没想到它竟然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我补充道。

梁应物坐回客厅沙发,再次点燃一支烟。 我倚着卧室门框站着,看着梁应物,稍一犹豫,又说:“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不能排除,那就是我精神出了问题,这一切都是我的幻觉。”梁应物抬眼看我,对视良久,他终于摇了摇头。

“不会的,你经历过这么多事,精神坚毅过常人良多,怎么可能会莫名其妙出问题,更何况……”梁应物掏出他的手机,按了几个按键:“你知道,我的手机是x机构特制的,看似普通的市场流通产品,其实有些其它的便利功能。”

一阵怪异的声响突然从梁应物的手机中传出,我猛然震了一下,那分明就是刚才房间中最后突然响起的声音,尽管音量小了很多,也没有那种充斥室内空间的压迫力,但这嘶吼声,是一点点也没有错的。

“我,也听见了。”梁应物一字一句地说。

一时间,我们两个人都再无话语,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我隐隐觉得,梁应物似乎有什么话想说,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现在虽然毫无外貌上的反应,似乎正在思索,但其实,他正在犹豫着什么。

“你觉得,这声音像什么?”梁应物打破了沉默。 那种有些扁平的振颤声,我从来没有听过,照理梁应物也不可能听过,任何平平凡凡生活的人都不会听过这样怪异的声音,但梁应物不是平凡人,他是x机构的研究员,他这样问,是否代表了…… “你……听过?”我试探着问。 “我还不太确定。”梁应物站了起来,看样子竟然已经准备告辞。

“这个声音,我需要回去核对一下,如果真的和我所想一样,我立刻就告诉你。” 这时候,我自然知道,他所谓的“回去”,是回到哪里去。

而且,这个猜测,必定涉及到x机构中的机密,使梁应物不能就这样轻易地告诉我。梁应物对于自己的职业有着超乎寻常的责任感,哪怕是对好朋友,也不会随意乱说话。

在快要走出门的时候,梁应物忽然转身对我说:“你说第一次你在《萌芽》杂志社办公室碰到这股力量,最后挣脱出来是契机,是金属笔筒突然掉到了地上;而这一次,电话铃声一响,这股力量就明显地减弱了。

两次的共通点,都是忽然有巨大的响声出现。所以,你如果随身带着能轻易发出巨大响声的东西,在下一次再次遭遇时,会有用也说不定。”

这究竟是梁应物根据我前两次的情况作出来的猜测,还是他心里已经大约有数,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而透露给我的有效解决方法?他没有给我追问的机会,就匆匆离去了。

躺回床上,要再次睡着却变得不那么容易。或许有些害怕那恐怖的力量在睡梦中将我无声扼杀,闭着眼睛躺一会儿,又半强迫地睁开眼睛,扫视四周,黑暗的室内空间沉默着,沉默着。

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脑中来回交错,我从来不在睡觉时想事情,可现在那些念头不受控制地从脑子里冒出来。

将现有的线索,进行大胆的推测,似乎已经有一些端倪。

那些古怪的“手记”署上我的名字,并且以这样奇怪的方式送到我手里,很显然,是要引起我对这些“手记”的关注。

而有王亮这个人,也有脑状怪物在他手中,那么可以设定《那多手记之来自太古》并非空穴来风,若此推测成立,则可同推到《那多手记之乌篷船》及《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上。而明天我和王响会面,对那脑状怪物欧姆巴进行测试,很可能如手记中记载,这些欧姆巴会在水中复活并消失在下水道中,回归大海。

恐怕东海上那些苯乙烯也有迅速消失的可能。

这样,我就将手记中的记载,变成了现实。

假设让我看到三本“那多手记”的用意,是借我之手,将其中的记载变成现实,那么我遭遇的神秘力量,则可视为阻力,这股力量如此可怕,或许就是那有着庞大势力的神秘组织这样小心从事的原因。

同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看到第一、第二本手记时没事,到就要发现第三本手记时才突然对我展开阻击。

因为只有这第三本手记中记载的,我还有可能将其变为现实。

这是否又可视为那股力量的能力? 其实,后来,和叶瞳、梁应物一起反思整个事件,对年的特性进行更深入思考的时候,还是会有各种疑虑和想法冒出来。在我们的理解中,年是怎样完美地把时间流从整个世界的时间中分隔出去,又替回一块新时间流而不被人发现,实在是非常困难。

因为在现金这个人与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牵一发动全身,一个人的变化,会如水波般荡漾到所有人,根本不可能有完美切割的办法。

除非每一个切面,都只有微小的变化,微小到两边都无法察觉的地步,这样一来,边缘微小的变化,演变到中央,就可能会产生相当的不同,而这样的不同,要发觉就相当困难了。

但即便这样,年需要有多大的智能,多缜密的思考,才能让每一丝时间切面都近似完美?这样的能力,当今世界运算能力再高的超级电脑都远远不及。

又或者,年所采用的方法,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毕竟这生活在时间中的生物,对时间的本质的把握,超越现金人类的认识太多太多。

而被年替换出来的那块时间,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也让我们反复讨论许多次。如果说年有这样开天辟地一般的造物能力,实在是让我们无法想象。

联想到铁牛重临中的异世界经历,我提出了一个让梁应物和叶瞳都相当认同的设想,那就是年并没有所谓创造时间的能力,它只不过从无数个平行世界中,挑选出一段尽可能相近的时间流,拼接到我们的世界。

也就是说,被年吞食进去的人和物,并不会死亡或消失,而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生活。

那三篇不是我写的那多手记,现在已经被我熟读无数遍,牢牢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就好似我真的经历过这些似的。有时候我会对比写那三篇手记的那多,和我这个那多,有什么区别。

总结下来,除了前一个那多比我早生一两年,字写得比我差外,性格几乎完全一致,一样的充满好奇,一样的具有冒险精神。

如果不是这样,恐怕我也不会有兴趣追查这些那多手记的奥秘,那神秘的年兽也不会曝光并终受反噬而死。

这世界上还有没有年兽?虽然我们消灭了一头,会不会有其它的年再次注意到我和x机构,从而又一次把我们吞食,让我们跌入未知的深渊?

谁都无法预料,但肯定的是,我不会为了这样潜在的可能,而放弃让我越来越有兴趣,已经欲罢不能的,对这个世界真相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