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名词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时间颗粒度”,它指的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在职场上用的比较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据说,王健林是15 分钟。这方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央视某位主持人有一次要采访他,却迟到了3分钟,结果王健林当着她的面,坐着车绝尘而去。

更有甚者,据说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

不难理解,对这些大佬来说,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时间自然格外珍贵。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时间安排方面不必那么严苛,但也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是多大。

如果你的同事时间颗粒度是一天,当你问他当天有什么具体安排时,他可能会说“我准备写完那个设计文档”。在他的心里,他想做的事情下班之前完成就可以,至于什么时间开始就不一定了。

如果他的颗粒度是半天,面对同样的问题,他可能会说“我准备上午写完那个设计文档,下午调试一下治疗界面的代码”。

不难想象,如果时间颗粒度太大(比如一天),时间一不小心就浪费掉了,也容易养成拖延和不守时等毛病。

对大多数人来说,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颗粒度比较合适,可以保证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典型的“番茄工作法”就是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相当于把半小时的时间颗粒度具体落实了。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其中的工作时间适当延长。

现在有不少手机APP支持番茄工作法,工作时间到会有闹铃响起。

不少人都感慨,现在手机对我们的影响太大,过几分钟就想看一下,时间都被碎片化了。如果采用番茄工作法,工作时间专心工作,休息时间再看手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

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可能会各不相同,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可以说是基本的职场要求。明白这一点,就会尽可能做到守时,也不会无谓地浪费别人的时间。

时间颗粒度也可以应用到工作之余的生活当中,只不过可以宽松一点。

我有一种感觉,周末时间过得特别快,可能只是去洗了洗车,去公园走了走,然后就是待在家里,一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现在回想一下,这一点都不奇怪。即便周末想做点什么事情,也是采用一天的时间颗粒度,天黑之前能完成就行。退一步说,没完成又能怎样呢?有了这种想法,还着什么急呢?

看来,要改变这种状况,还得从细化时间颗粒度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