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状态、情绪和身体状况有很大联系,如生病后不想动感觉很累,部分女性来月经前易动怒、烦躁等等,都是身体状况发生变化的外在表现。
中医认为“阳主动、阴主静”,体内阳气充足性格则活力阳光,过盛则烦躁易怒;体内阴偏多阳偏少性格就会沉着冷静,阴过盛便怕冷喜静。
导致性格懒惰有很多种因素,血虚体质便是其中一种。中医认为“血”的功能有“濡养”和“化神”。濡养是将营养运输至全身,濡养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如若血量亏少,濡养功能减弱,则可能出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等。
血的化神是指对人的精神状态调控,《灵枢·平人绝谷》有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调和的前提下,其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
所谓“气为阳、血为阴”,血和气之间相互配合,血载气运行全身,气推动血向前行走。气的功能有温煦与凉润,指的是气有恒定体温。《素问·遗篇·刺法论》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气的防御功能,气能抵御外邪入侵。气还有媒介作用,能传递各脏腑之间的信息。另外,还具有固摄作用,能使血、精、津等固定在原有的位置。
如气虚,就会出现困倦乏力、易汗、免疫力下降、气短懒言等症状。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做事拖拉,能不动就不动,能坐能躺就不站着。
《伤寒杂病论》有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阳虚表现为四肢发冷、嗜睡、疲倦乏力等等,许多症状较轻没有察觉到是病态,事实上体质的变化会改变外观、性格等等,这就是道家修炼需要内练心、外锻体的原因。
现实中自己身体具体状况需要医生仔细判断,做出对应的调理方案。除了药物调理外,自我约束也很重要。其中,导致体虚的原因大都与熬夜、纵欲、不合理饮食等不良习惯有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