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二泉广场的正中央,有这样一座雕塑:他身着破衣烂衫,戴着一顶旧帽子,手中却拉着二胡。虽然只是一座雕塑,但完全可以看出他陶醉忘我的情绪,俨然已经沉醉在自己的音乐当中,这座雕塑不是别人,正是《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评价《二泉映月》,说这首曲子值得自己跪着听。可阿炳这样一位成功的音乐人,在无锡一些老人的眼中却是不屑于谈论的,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混乱不堪的人是不值得后人追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二泉广场阿炳雕像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何说阿炳的一生混乱不堪呢?他到底经历过什么?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自幼身世曲折,受尽冷眼嘲笑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无锡当地人,1893年阿炳出生在一户富贵家庭中。虽说是有钱人家,但从他记事开始,他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原本以为自己的母亲只是在守寡,但附近的小朋友们总是会因为此事而欺负他,因此他对于父亲的存在也十分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中真实的阿炳

阿炳和母亲一直生活到3岁,这期间一直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冷眼旁观,年幼的孩子受不了被异样的对待,总是会抱着妈妈痛哭,阿炳的母亲也只能无言地流泪。他的母亲受不了这样的煎熬和唾弃,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留下年幼的阿炳在这世上孤独地忍受着人世的艰苦。

阿炳不知道向谁求助,附近的人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他只好到附近的一座道观做了小道士。他拜其中的道长为师父,也将道长视为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炳都和道长相依为命。

从小的自卑和寄人篱下的经历让阿炳极为敏感,年幼的他早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生怕自己有一点做不好就会被师父赶出家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阿炳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个道长就是阿炳的亲生父亲华清和。华清和精通各种民族乐器,十分有才华,但这么多年来,碍于伦理和世俗,华清和根本不敢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出于内心的愧疚,他只得加倍地对阿炳好,竭尽所能地将自己的本领交予阿炳。

在道长的悉心教导下,阿炳不知不觉间爱上了音乐。为了对得起师父的期望,他不分昼夜地勤学苦练,还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短短时间内就掌握了二胡、琵琶、笛子等多种乐器。师父感到十分地欣慰,带着阿炳在周围一起做法事。不出意外的话,阿炳今后也会成为像师父一样的道长,阿炳也从内心感谢师父的培养和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荒诞混乱,甚至一心求死

但这一切都因为师父去世前留下的遗言,而变得面目全非。1918年,师父将阿炳的真实身世告诉了他。当时华清和是一名道士,之后与阿炳的母亲相爱了,但是二人没有私奔的勇气,所以阿炳是一位私生子。

当阿炳发现自己敬爱的师父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时之间根本难以接受这沉痛的事实。在师父去世之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怨恨,他责怪父亲的懦弱和无能,是他让自己的母亲被大众所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他又难以接受自己真实的身世居然是这样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存在,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就会过得轻松一些呢?在这样双重的矛盾之下,阿炳变了,他再也不是那个勤奋乐观、积极向上的阿炳,他变得懒惰颓废,变得肆无忌惮,变得公然违反道规,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阿炳开始学着喝酒,学着放纵自己,甚至开始吸食鸦片和寻花问柳。他每天用酒精麻醉着自己,频繁地出入各种不良的场所,过上了荒诞混乱的生活。

没过多久,阿炳就将师父留给自己的所有遗产挥霍一空,而他的身体也变得不堪一击。因为过于放纵,阿炳染上了梅毒还有眼疾,最终双目失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炳故居

从继承衣钵的下一任道长,到如今公然花天酒地、违反道规,道观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阿炳自然就被道观赶了出来。此时的阿炳仿佛又回到了小的时候,不被人接受,被人嘲讽驱赶,他的生活又回到了落魄的原点。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阿炳只能在街边以卖艺为生。虽然双目失明,但他手中的乐器技艺还在,还勉强可以用一技之长来养活自己。可他对于生活的信心又该被什么给唤醒呢?

此时的阿炳依旧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在街头流浪,什么也看不见的他,心里对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留恋的了。有一段时间,阿炳生病之后卧床不起,无人照料和无人关怀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郁郁寡欢的情绪让阿炳的身体越来越弱,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照料,在一位好心人的介绍下,阿炳意外结识了一位寡妇董催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寡妇丝毫不介意阿炳的过去,细心照料着阿炳的生活。从来没有一个人对阿炳这样地尽职尽责,不计较得失与回报,在这样的关怀之下,阿炳试着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眼睛看不到,他就用心去触摸这个世界。在被一次次抛弃和嘲笑之后,他依然愿意再次相信这世间万物,他试着接受命运给予的所有,与自己释怀、和解。

终于阿炳改变了心态,用热爱再次和音乐重合。他相信如果自己用爱来触碰音乐,那音乐也一定会用爱反馈自己。依旧是在街头卖艺,可此时的阿炳不再是颓废无望的,他变得陶醉忘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享受着音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头小巷的人们,都能听到悦耳欢快的二胡声,而坐在那里的阿炳变得积极自信,成为了一道不同的风景线。其实阿炳看不到,从那里路过的人会向他投去和以往不一样的目光。

创作传世名曲,表达内心情绪

就这样,阿炳有了继续向前的勇气,更加坚定地选择直面生活的痛击。每天清晨,阿炳都会让爱人搀扶着自己来到街边,开始这一天的新生活。虽然他依旧没有改变生活的困境,但每一位来到这里听曲的客人们,都会满意而归。

因为阿炳对客人从来都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将自己的技艺和情绪完全融入到音乐演奏当中,他的投入和忘我自然感动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客人,其中当然有各种社会地位不尽相同的人,但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卑微百姓,阿炳都会将表演做到最好,不卑不亢、尽善尽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炳的名气迅速在当地传开了,虽然有很多地方邀请阿炳前去演奏,但他依旧选择在这街边卖艺。在闲暇时候,他也会写一些曲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创作出了许多传世名曲,《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音乐作品,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那时的阿炳,在深夜里还是会偶尔想起自己所历经的苦难,想起曾经与父亲相依为命的那段时光,想起在母亲怀里痛哭的年幼时期,此时的他似乎可以理解父亲当时的选择了。生活也许不只有痛苦和挣扎,更有前行的光芒和向往。

阿炳拿起二胡选择即兴演奏,想用手中的乐器表达出自己此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所有对命运的不公和感叹,曾经为痛苦流过的眼泪与辛酸,在这一刻全都与手中的二胡意念合一,这悠悠的曲子当中,藏着阿炳对世界的呐喊,更藏着一种不可言说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音乐教授杨荫浏偶然听到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他感受到了多种别样的情绪,于是他找到阿炳本人,记录下了这首曲子,阿炳和他的音乐才让更多的人熟知。

从那之后,阿炳似乎就成了卑微草根的代言人,他选择拿起手中的乐器成为他的武器,用曲子抨击人世的不正之风,关于他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1950年,阿炳创作出《金圆劵害煞老百姓》这首曲子,当地的政府官员勃然大怒,认为阿炳扰乱了公众秩序和政策执行,于是勒令阿炳不准再公开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此举却让百姓们大为称赞,阿炳的行为表现出了,他对于底层老百姓水深火热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内心极具公平正义的性格特点。他虽然经受了人间的所有痛苦与辛酸,但仍旧选择热爱生活,并为所有经受不公平待遇的人发声。

1950年9月25日,是阿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话筒演出的日子,这次正式的演出自然获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但其实那时的阿炳,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了,但他还是尽力满足全场观众的要求,强撑着自己的身体,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可没有想到,这次演出竟然成为了绝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12月,阿炳吐血身亡。这一年,他年仅57岁。他不知道的是,他创作的《二泉映月》获得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甚至还被美国灌成了唱片,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如果阿炳能看到这样的一天,他也许是欣慰的吧!从不被任何人所接受,到如今获得这样的厚爱,从颓废放纵到重拾希望,他的才华终于被全世界所认可。可此刻的阿炳却早已带着他创作的百首绝曲随风而去,也许只有这时才是他一直渴求的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阿炳的一生是不幸的,他迷茫过,他哀怨过,可失去双眼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光明和希望。如果说阿炳是有才华的,那他的才华是从苦难中而来,是从绝望中而来,因此他的音乐当中透露着挣扎与悲凉,但更多的是对命运的倾诉和对生活的不甘。这位天才音乐人值得被后人铭记,他的作品更值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