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高中的时候,班级的一个男生说另外一个男生看他了,还非说是嫌弃他的鞋子难看,于是两人打起来了。后来了解到,说对方嫌弃他鞋子的男生,已经不只一次因为衣服裤子发型等和别人吵架了。用同学的话说,他是那种在大街上走路,别人回头看了一眼,哪怕不是看他,他也会想我今天的鞋子或者是衣服太难看了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自卑,凡事需要靠别人的评判,心里对自己没点数吗?如何做到接纳真实的自己,不把整个人的关注点都放在别人身上。
也许你会说我能接纳自己,我会给自己鼓劲,那么这算是接纳真实的自己吗?每天对着镜子说:魔镜魔镜,快告诉我,我是不是最漂亮的?我是不是最特别的那个?然后自己握拳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不错,你就是最棒的那个,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接纳。
真正的自我接纳不是认为“我很特殊”或者“我很优秀”,真正的自我接纳意味着不再追问:我看起来是否是足够好。
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自我接纳方面有什么特点呢?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快看我”阶段(2~4岁):学龄期的儿童多少有点爱炫耀,这也就有较高的自我关注。我儿子现在两岁半,他在搭好积木之后,会转头对我说:“妈妈,看!真高!”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他们做成某事时,我们也要做到感同身受,和他们一起开心,这样有助于鼓励孩子继续探索新事物。表扬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可以搭了这么多层积木啊。”“这颜色你涂搭了不错。”
当然孩子也会有淘气捣蛋犯错的时候,这时务必要态度温和,要做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惩罚。
起步阶段(5~7岁):更重视公平,会和别人作比较,更希望自己被公平对待,而不是要评价自己做得怎么样,这时他们已经知道别人在评判他们了。
这时,作为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掌握新技能,对于他们的进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小痛爱》里面的在上幼儿园的牛牛,一次音乐课,在大家都唱完歌后,老师点名了几个小孩的名字,说他们有“音乐的耳朵”,听了两遍就会唱了。这时牛牛突然尖叫了起来,他认定了老师批评自己了,因为老师没有点他的名字。而他老师感觉这孩子莫名其妙,认知有问题。如果老师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要公平。
自我评价阶段(8~10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过度自责的倾向。他们虽然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目标间有差距,但是还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如果某件事情不能轻易做好,他们就会直接下结论说自己不擅长这些事情。
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正在努力尝试呢,要告诉他们只要坚持,就一定有办法做得更好。
《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举例了兰迪的故事,他很聪明、好奇、有创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体育不算理想。明明其他同学都能轻而易举地躲过投球,而他无论怎么躲避,总是被打中屁股或是头,然后重心失衡,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自此他认为自己就是不擅长体育。
一次抢旗足球赛上,乔伊先是把球传给了兰迪,可不知怎么地他挫伤了手指,随后情况急转几下,乔伊什么指示也听不进去,整场比赛,兰迪所扔的球没有一个扔到接球者附近,这让他无比难过。
兰迪被换下场后,爸爸一直说你表现很好,和其他人表现得一样好,手臂力量强劲,我为你感到自豪等等。当然作为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难过,但这样的虚假的表扬并没有换来孩子的开心,兰迪依旧很沮丧,他心里还是笃定自己体育就是不行。
“显得很好”(11~13岁):此时他们非常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们,自我接纳水平比前一个阶段还要低。研究表明,他们的自我接纳要建立在对自己外表的满意程度上。
此时家长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真心喜爱的活动项目,并提醒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他人公开的外在相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孩子会反驳,但是父母持续的关爱和陪伴能给孩子不少安慰。
“努力做自己”阶段(14~16岁):这时的孩子很难准确评价自己,他们会花大量时间来弄清楚真正的自己。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否经常悲伤或者是愤怒亦或是自责,同时也要观察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否失眠、体重和胃口上是否有变化。
这时的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当然也要尽可能地限制,从而保证孩子的安全,记住管教的时候要态度和蔼,并给孩子提供一些做出改变的方法,更不能翻旧账。
《小欢喜》里面的英子,妈妈宋倩把她控制得牢牢的,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凡是为女儿好的,她都要做,而且不尊重女儿的意愿。最后的一集中英子表现出彻夜的失眠、开始自残、幻听、幻觉,最终选择跳河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如果妈妈宋倩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尊重下孩子的愿望,或者是更多关心一下孩子精神和身体的变化,也不会出现最后那惊险的一幕。
做父母难,现今社会做父母更难。昨天我和一位家长感慨,想当初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可现在从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铺路,而这不光需要家长努力赚钱,还要耗尽心思地去学习育儿,以免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走错一步。不过说再多,不还得做吗?加油吧,家长们。
苏小子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