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可能经常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你跟他说东,他理解成西;你说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着逗猫棒逗个不停……共情能力不够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领会爸爸妈妈话语里的劝阻/善意等含义,他们的理解系统和父母的理解系统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不容易捕捉他人情感,难以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更不利于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和朋友同学的往来,该怎么办?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共情能力差,小编在这里列出了几点建议。
原因一:回避冲突型。
冲突的起因和孩子的不当之处要有所区分,不要让孩子产生“是我一个人造成了冲突”的想法,这会增加孩子的负疚心理,使得他们没办法直面正面情绪和情感的产生。这样的行为本质上让孩子失去相信和理解爱的能力。所以,让孩子明白冲突和爱不是一体产生的,安慰和接纳他们的不足。
原因二:害怕失望反馈。
当孩子意识到直面现实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动时,可能会有冲突的地方,而家长没能恰当地引导孩子处理这样的问题,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与他人的共情是一件麻烦的事”。在家长看来共情能力不高可能会导致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变差、太轴等。但在孩子的视角,可能他所看到的仅仅是——共情=“难处理”。
应对方法:别让冲突扩大化。
可能曾经对家长的承诺有过回应与期许,而家长忘了或者没放心上,导致孩子内心失落甚至失望,这样的事情长期累积,可能会让孩子内心难以信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从而选择对他人释放出来的善意视而不见甚至冷处理。
应对方式:重建孩子对于情感的信任。
孩子的信任一旦没有得到保护,很容易让他们陷入一种怀疑的状态。孩子的情感恢复需要爸爸妈妈身体力行,让孩子意识到情感需求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在很小的活动中比如和小伙伴交换玩具、分享故事书,这些都能增进大家之间的情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