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乐爸!

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说起了这样一件事:他家的儿子最近几天很反常,一直吵着想做女孩!穿衣服要穿小女生的,颜色要鲜艳的!袜子呢想要穿粉的,还只跟家里的姐姐妹妹玩,不跟哥哥弟弟玩!不要爸爸,只要妈妈和奶奶,还想穿裙子!

朋友问他儿子为什么?儿子回答:我不想当男生,我是女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位家长朋友,在孩子对“我是谁”开始有了初步的概念以后,性别意识开始成为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对生理上的性别认识一般容易掌握,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还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别差异的概念,理解自己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相应的性别角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生理上的性别与心理上的性别认同有时并不是一致的,有些人会发生性别认同混乱的现象,这使他们非常痛苦,常常觉得自己在一个错误的身体里。因此,教孩子正确地认识性别和理解性别角色是我们作为家长不可忽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性别认同发展的3个阶段  

从宝贝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宝贝就有了性别的烙印,从姓名、服饰、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宝贝正是从爸爸妈妈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逐渐地理解性别。

第一阶段 3岁前的孩子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局限于外部特征

3岁前的宝贝能够正确地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宝贝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局限于外部特征。刚开始的时候,宝贝会好奇地问妈妈,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逐渐地,宝贝学会从发型、衣着上来辨别男性或女性,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同时他们也不能理解性别是恒定不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阶段 4岁的孩子对性别的意识逐渐开始丰富

到了4岁,宝贝的性别意识开始丰富许多。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比如,当宝贝发现男女上厕所的方式不同时,通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而女生要坐着尿尿?”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

有时,听到有人提起“小鸡鸡”等字眼时,孩子会觉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甚至有的宝贝会因为实在太好奇,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这时,宝贝对性别的印象也在加强。他们会坚定地认为,男孩子穿裙子、玩洋娃娃是不正确的,女孩子也不能玩打仗等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阶段 5岁以后的孩子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

宝贝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他们知道除了外表的不同外,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如果家长问他们,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最常听到的答案可能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长发”等。但如果你一直追问,他们会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你:“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由于对性别的理解,这时的宝贝对性别也开始敏感起来,开始懂得不好意思和回避。他们也真正理解性别不会随着时间、外部特征、愿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性别角色理解方面,学龄前的宝贝会将许多玩具、衣着用品、工具、游戏、职业甚至是颜色与一种性别联系起来,而与另一种性别严格隔离,形成非常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这种现象直到儿童中期才会得以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对性别意识的5个建议

爸爸妈妈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爸爸妈妈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宝贝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应该让宝贝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不论性别是男生还是女生,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要注意养育方式对宝贝性别意识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从宝贝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着他们。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却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孩子刻意打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孩子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宝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父母要为宝贝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父母就是宝贝很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宝贝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这对宝贝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宝贝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要尊重宝贝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宝贝套上性别的枷锁。

虽然,在现实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经呈现了一定的中性化。严格地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本身就具有双性化。因此在性别认同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不宜过多地限制宝贝的爱好,以免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重视爸爸在宝贝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心理学家们发现,爸爸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妈妈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爸爸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中,爸爸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而妈妈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不加区别地去对待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爸爸是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来影响宝贝的活动和对活动的选择的,他们总是比妈妈更多地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帮助宝贝掌握技巧、获得经验,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品质。

各位家长朋友,您家的孩子有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2年账号更名为乐爸聊育儿,一起交流,陪孩子一起成长,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