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一首陕北民歌《东方红》,唱出了毛泽东一生的不易与伟大。在动荡的年代,是他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
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多年里,毛泽东始终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最高领袖,是中国军事斗争的最高决策者,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紧紧地把握住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命运”,为新中国度过了多次难关。
当时,新中国曾面临三次难关,它们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打响。
朝鲜战争,本来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战。但是,美国却不顾世界人民反对,从其反共反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迫不及待地采取了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反动策略。另外,美国还操纵了联合国通过了要组成“联合国军”支援南朝鲜李承晚政府的无礼决议,从而使朝鲜战争的局势日益严重和复杂。
彼时,新中国刚刚熄灭战火,却又面临了美国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恶意挑衅,他们将侵略朝鲜的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的鸭绿江边,并且公然出动飞机、军舰侵犯中国领空、领海,炮击中国商船。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为了应付朝鲜战争可能发生的变化,于7月23日命令驻华南地区的十三兵团所属的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和驻黑龙江地区的四十二军组成东北边防军开赴到鸭绿江以北布防待命。
此举,毛泽东主席的用意是:让军队在保卫中国东北边防安全的同时,也能随时准备渡江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时间来到8月中旬。此时,朝鲜人民军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已经成功解放了南部朝鲜约百分之八十的地区。然而,当人民军前进到洛东江边时,由于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李承晚军队破坏了洛东江上的所有桥梁,人民军的进攻受阻,处境越来越不利。
这,令毛泽东感到十分不安,他预感到:朝鲜战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也是为了争取主动,捍卫中国边境的安全,毛泽东于9月9日除了将驻扎在上海的第九兵团调到了津浦铁路沿线外,还将杨得志指挥的第十九兵团调到了陇海铁路沿线,以做到随时机动。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担心没有错。就在9月15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亲自指挥陆、海、空军共约7万多人,在朝鲜的西海岸仁川登陆,使得人民军腹背受敌,形势也日趋恶化。甚至,战线还一度压到了“三八线”附近。
9月30日,周恩来召见印度驻中国大使,请印度政府转达中国对美国的警告:“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美国当局无视中国政府义正言辞的警告,从10月1日起,南朝鲜军和美军先后越过三八线,疯狂地向中朝边境进犯。而面对当下的战局,金日成发出了希望中国出兵援助的请求。
当时中国刚结束内战,战争创伤还未来得及医治,财政经济状况相当困难,陆军装备也很差,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而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还拥有原子弹和各种世界先进的武器装备。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有一些人认为出兵援助朝鲜无异于引火烧身。因此,对毛泽东来说,出兵入朝是他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
10月13日,毛泽东在经过了十多天的思考之后,终于作出了决定,他对远在苏联的周恩来说道:“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做出这一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我国的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而东北工业又集中在南满。南满的用电主要由靠近鸭绿江的小丰满电站供应,如果敌人控制了南满电力,东北多数工厂就要停产。
再加上如果让美军和极端反华的李承晚政权压到鸭绿江边,东北长达300公里的边防线也必将需要大量的军队设防。
所以,无论是从国际主义义务和中国的切身利益考虑,出兵都是必须的。而且,美国如在朝鲜得逞,还将迫使我们在另一个战场较量,他将出兵越南对我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毛泽东估计,美国企图从朝鲜、越南、台湾三个战场与中国作战,同美国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什么地方。
毛泽东高瞻远瞩,选择了一个最有利的地形、最便利的交通、最便利的后勤保障、最便利的政治动员和最便利取得苏联间接帮助的战场,从而使我国处在政治上有理、军事上有利的主导地位。
我国决心抗美援朝,是在美国侵略面前迫不得已作出的选择,只想制止战争,毫无扩大战争规模的用意。因此,用什么名义出兵,也是值得思量的问题。最后,毛泽东采纳了黄炎培的意见,用人民志愿军的名义支援朝鲜战争,即以民间自愿组织的武装入朝,由朝鲜政府指挥作战,中美不处于战争状态。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分三路,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朝鲜作战。自志愿军加入战争之后,侵略朝鲜的美国军队和联合国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朝鲜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这,是自美国开国近200年以来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投入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的二分之一参战,但他们最后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正如彭德怀元帅所总结的:
战争的结果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国内经济建设中。1959年以后,一个影响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又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对来自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犯,从来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印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到我国边防部队安全和国家主权的时候,毛泽东指示:对印军的入侵,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到11月21日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全线共清除印军据点90个,全歼印度各部队若干旅团。据印度国防部1965年公布的数字,印军共阵亡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军人1383人,失踪1696人;被俘约翰·达尔维准将以下军人3968人。
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三项建议的实现,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了重要决策:从11月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主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并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且释放了全部战俘。
这一举动,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与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痛快,停得主动,撤得干净,向世界人民显示了威武仁义之师的风范,一战赢得了中印边界 40余年的和平安宁,造福于中印两国人民。
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前后,中苏边境又起争端。毛泽东对战争危险作了严峻的估计,准备从最坏的可能出发,立足于早打、大打,立足于从几个方面都来打。当苏联侵略者对我国进行武装挑衅,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多人时,毛泽东再次命令部队进行自卫反击,以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1968年1月5日,苏军侵入中国的七里沁岛,用装甲车轧死了中国渔民4人,撞伤和打伤9人,制造了一起严重的流血事件。
此事件发生之后,尽管当时国内出现混乱,但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严格规定了边防部队的每一行动都要向中央请示报告的制度。
1月24日,中央军委电报指示沈阳军区和北京军区等单位,要求加强中苏边界东段的边防警戒,做好军事上配合外交斗争的必要准备。并规定了边防斗争的具体措施:
遭敌殴打、装甲车冲撞,可以还手、提出抗议,但不能开枪;如苏方向我开枪,应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并鸣枪警告,当两次警告无效且敌方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我边防部队可以开枪进行自卫还击。
1969年3月,中苏大规模的边境武装冲突在珍宝岛爆发。
珍宝岛历来时中国的领土,但自1967年以来,苏联一再出动直升机、装甲车等入侵珍宝岛,开枪开炮打死中国边防战士多人。中国边防战士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被迫对苏联进行自卫还击。
在这次的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共击毁苏军坦克、装甲车17辆,毙伤苏军人员约250人,打退了入侵者的进攻,保卫了中国的国土。此后,苏军不再进入珍宝岛。
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其中的一些做法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行径的正义行动。
毛泽东主席更是在这场正义行动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魄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