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孩当街暴打母亲,看到这个新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串儿姐听到这个事儿的时候,血压都飙上来了:现在的小孩真的被宠得无法无天了,连生她养她的父母都下得了手!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发生第一次,所以串儿姐先入为主地代入了“母亲太宠溺,孩子无法无天”的概念。
仔细一看,发现网友们纷纷在为女孩叫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名江苏常州的15岁女孩子,她的手机坏了,想要最新的一部iPone13。
母亲答应会资助2000元,女孩打工辛辛苦苦凑够了4000元,兴奋地拉母亲去手机店。
买手机前,妈妈给舅舅打了一个电话。
舅舅说:“没有必要买新的,旧的修修也可以继续用。”
一句话改变了母亲的主意,她反悔了,还说女孩不懂事。
女孩急得大喊大叫,两人的争执引来了大量路人的围观。
不明所以的路人加入母亲的说教阵容。这时女孩感到丢脸,催促母亲赶紧离开。
母亲可能是想让女孩受到更多“教育“,却不为所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孩越来越崩溃,情绪激动的她敲打着母亲的头盔,声嘶力竭地喊着:
“快走!”
“走!”
这时路人报警,并把哭泣的女孩从母亲电动车上拉了下来。
串儿姐其实挺能理解女孩当时的愤怒。
因为妈妈的承诺,自己辛苦打工赚了钱,高高兴兴要去买手机。
结果妈妈当场反悔,还在人多的地方数落。
这不仅是从天上掉入地下的巨大落差,更是一种赤裸裸的背叛。
不少网友也表示能够理解女孩的崩溃↓
站在了女孩这边的网友们,其实何尝不是在心疼过去的自己呢?
X瓣曾有一个热门话题#童年时,父母未兑现的承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网友@子非鱼说,初三父母答应自己,考上重点中学就去扬州玩。
最后自己考上了,却是一句轻飘飘的“下次吧”。长大后她游玩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唯独不想去扬州。
网友@空心独人说,小时候爸妈答应她考第一就给买自行车。
结果考了第一后,父母却说“你读书天经地义,需要什么奖励,我都没要你给我辛苦费。”
从此他就不怎么听父母的话了,反正也不会兑现承诺。
很多人说,父母许下的承诺,多半是没有兑现的。
那他们为什么许诺呢?大概是这种许诺对“诱哄”小孩最管用。
为什么又不爱兑现呢?
大概是觉得,我们的是小孩子,违背诺言也不用负什么责任,毕竟谁会拿和小孩子的话当真呢?
他们却没有想到,身为小孩子的我们,却能把这样的事情记一辈子。
他们觉得不用当真的行为,对我们的一生可能都会产生影响。
01
没兑现的承诺,
总会让人感到匮乏
串儿姐有一位女性朋友,从老家来到上海打拼。
工资8000多,却喜爱买各种各样的大牌产品:最新的Burberry、贵妇面霜Lamer、Armani口红……不管是否真的需要,看到就想买。
她的衣服满满好几个衣柜,有些吊牌都没拆。
口红十几支十几支地过期。
包包差不多的款式买了好多个,还都价格不菲。
宁愿拆东墙补西墙,她也要剁手。
每月月底,她看到账单上至少10000+的还款金额,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内疚感。
她说,因为小时候常常穿别人送的旧衣服,书包也是用了很多年,让她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脸。
每次她稍微有点要求,母亲就会说:“你这次考到班级前三,就给你买新的。”
当她真的考到了前三,母亲的话就变成了:
“我们家又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何必要那么好的。你就不能可怜可怜你妈妈吗?”
从此她学会了闭嘴,但她心里的渴望一直都在。
如今勉强够得着一些更光鲜的东西,但内心的匮乏感变成了没有尽头的欲望,再多的东西也填不满。
她大量囤积的背后,是对小时候形成的匮乏感的补偿。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重复体验着对家庭的内疚。
她有时候会觉得,父母退休后连保险都没有,自己却在大城市不停买着奢侈品,真的很不孝。
她就这样不断在恶性循环里挣扎。
01
那个承诺没兑现,
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值得
对于串儿姐这位女性朋友来说,这种匮乏感除了让她囤积物品之外,还让她有愧疚感。
这种愧疚感一直伴随着她长大,无意中释放了一个信号:你不配得到这么好的东西。
就算长大后,她拥有了那些物品,也无法真正地快乐起来。
特别是一些女孩子,内在的需求长期得不到回应,她们不得不自我怀疑和自我审视:
是否自己的要求得太高了?
这样的女孩子,很容易形成敏感、自卑的人格。
串儿姐的另一个朋友就是这样。
初中时候,她和父亲一起去书店看书,她看上了一本字典,认为对自己的语文学习会很有帮助。
她想,虽然父亲从没有给过她零花钱,但毕竟和学习有关的,应该会破例一次吧?
结果父亲立刻去翻看价格,看到价格后立刻把书扔了,差点掉地板上。她一辈子记得那本字典的价格:52块。
那是父亲不愿为她支付的价格。
从此,她也愈加唯唯诺诺,这种性格还贯穿她未来的生活上。
同学分享好吃的东西,她永远是等到所有人都吃到了,还有剩的情况下,才去拿。
年轻的男孩子向自己求爱,她也经常患得患失,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
对方的每句话都揣摩半个小时才回复,不敢生气,不敢吵闹。
03
既然不能兑现,
那就不信承诺了吧
前面提到的新闻里,这个15岁女孩被教育和围观后催母亲“快走”,而不是“快买”。
串儿姐真的能感受到她的崩溃。
十几岁的女孩,这个时期自尊心是很强的。
母亲出尔反尔,不明原委的路人和母亲一起评头论足。
女孩被围观,她还有同学,朋友,这种小地方,不好的消息很容易传遍开来。
也许,她只是想让妈妈先带她离开。
然而,母亲一边对女儿反悔,一边“联合”路人来站自己的队。这对女儿是个双重打击。
我们对亲近之人,总是会有着本能般的信任。
更何况她们还是母女,母亲抚养孩子这么大,女儿对母亲有天然的依赖与信任。
母亲的所作所为,无疑亲手摧毁了女儿的心防。
这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15岁的孩子,即将步入成年。
母亲却切身给她树立了一个“信用不值钱”的模子。
她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质疑,很难和其他人建立信任。
也许,站在母亲的角度,她看不到这一层。
反而对于她来说,教育女儿不大手大脚,不买昂贵的手机,才是真正对女儿更好的教育。
但是,如果人与人之间,底层的信任感都没有建立,灌输其他思想,真的有用吗?
串儿姐一个曾经的室友,总是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非常整洁,并且布置得很温馨可爱。
她还非常自信大胆,总是坦率地表达自己。
串儿姐一度非常羡慕她,并且暗中觉得她应该来自于非富即贵的家庭。
后来她告诉串儿姐,童年时家境也很差。
但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跟她承诺的事情都会兑现,也从不会对她灌输“我们家条件不好,你不应该拥有这个”之类的观念。
从妈妈这里,她一直感觉内心富足。
后来家里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她并没有大手大脚地追求奢侈品,而是更注重精神追求。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兑现承诺、建立信任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无非是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比如把“有空一起吃饭”,变成约定具体时间地点。
比如不承诺自己都没把握的事情。
比如达不成承诺的时候,诚恳地和对方协商,而不是压制对方。
而且,无论面对小孩还是大人,我们都应该做到。
因为,信任的建立,从来没有年龄性别之分。
今天这个新闻,不仅惊动了警局,还冲上了多个平台的热搜。
也许会造成女孩一生的阴影,是的,钱可能是省下来了,可是母女感情再也回不去了。
而这件事,原本可以不闹这么大的。
不过,串儿姐最后还是想说:不管怎样,打人都不对。
希望女孩和她的母亲,以及围观的路人,都能得到一点启示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