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的美国身上,诸多学者都看到了那些衰落于无序扩张的帝国强权的身影。
曾经的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这些庞大帝国在其执政后期,无一例外都形成了巨大的“战争利益集团”,这和美国现在的形势如出一辙。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就警惕到了这种内部趋势的延伸苗头,他在离开白宫的那次告别演说里用沉痛的口气说道:
“那些我们计划修建学校和医院的钱,正被军事—工业复合体巧妙的拿走,用于制造不必要的战争与死亡”。
可惜,艾森豪威尔的这番话并没有为美国带来多少改变,甚至直到他死的那一天都没有被再次提及。
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诞生与壮大
准确来说,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成立并壮大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是人类首次动用工业化机械的战争,其背后所产生的庞大损耗循环,让资本嗅到了比投资普通行业和种地更容易赚钱的东西。很多有钱人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组团转向金融领域,开始以放贷为生。
当时的美国正受限于一战后的《中立法案》,总统罗斯福并不能让美国直接加入世界战争序列。
但美国那些军工巨头和政客们并不满足于低利润的援助性军售,他们成功得利用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事件煽动民粹情绪,导致怀有反战立场的美国国会仅用了一个小时就通过了战争法案。
等到美国被彻底架到了二战火堆上,军工巨头们就开始大量收买议员并购买国债,用政治献金和贷款的方式驱使国家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
随后,他们再依靠战争过程中出现的国际体系漏洞,找到更为便利的生财阀门。
一旦手里有了更多的钱,尝到甜头的美国军工巨头便开始涉足政坛,致力于扶植自己的军工系政治势力。
这种扶植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美国国防部有大量重要位置的领导人可以直接参与军工企业的内部分红。
甚至他们退休后可以直接到军工企业就任高管,以便继续发挥自己在政坛的人脉。直到走完政治布局这一步,完整的现代美国军工复合体才宣告正式诞生。
至于军工复合体的后续壮大,通过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军工股票的收益统计,就能清晰且直观的看到整个过程。
仅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五大军工巨头之一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获得了1236%的回报率,排名第二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则获得了1196%的回报率。
剩下还有波音公司的975%,通用动力的625%,雷神公司的331%。
对于全球军工领域而言,明面上的美国军工复合体投资回报率已经如此惊人,要是再算上被刻意隐藏或者稀释的部分,可能其它国家根本无法想象。
比如,为什么美国一艘最新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造价就去到了30-40亿美元,然而中国更为先进的同级别055型驱逐舰,整体造价推算下来也不过才10亿美元左右。
再结合之前空运几只山羊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新闻,就大概能猜到其中有多少猫腻了。
军工复合体如何一步步架空美国政府?
按理说,既然艾森豪威尔为首的决策者早就发现了军工复合体觊觎美国政治权力的苗头,就应该及时制止,为何却并没有做到呢?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和60年代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分不开。苏联后期的霸权主义路线转变,一系列全球政策给“苏攻美守”下的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为了打赢同苏联的军备竞赛,美国政府必须对逐渐垄断了技术市场的军工复合体做出更多妥协。同时,国会需要拨给存在大量军工系政治势力的国防研究院以更多的经费,借此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
其实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毕竟苏联在1991年的解体缓解了美国政府的外部压力,这是一次剔除军工复合体势力对美国政坛影响的绝佳机会。
但是,军工复合体仿佛提前嗅到了什么,总之政府没有能够及时抓住这次机会。
199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J·佩里(国防部是军工系势力的大本营之一)在一次国防工业主管参加的晚宴上发表演说,公开鼓励军工企业合并。
这次著名的晚宴被西方军工业称为“最后的晚餐”,引发了美国军工历史上的最大洗牌。
美国军工企业的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家变成了如今的5家,造成了空前的行业垄断,也让美国政府变得没有第二种选择。
而这次军工复合体的并购重组还引入了顶级资本,促使美国的华尔街金融势力和军工复合体开始站在同一阵线。
以洛克希德公司举例,其最大的持股者变成了21.68%美洲基金和15.81%美国道富集团,甚至排名再往后数三位也都与华尔街势力密不可分。华尔街金融是美国收割全球市场的利器,而军工复合体则是美国霸权的维护者。
如果这二者因为资本利益的驱使形成盘根错节的庞大利益网,那么既没有铸币权也没有持股研究机构的美国政府就成了最名副其实的“局外人”。
军工复合体绑架了美国的外交
既然美国政府的权力已经在内部被巧妙架空,那么美国的外交方向自然也由不得他们自己制定。
事实上,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使美国政府尽可能选择发动对外战争这一点上。除了特朗普,几乎所有的美国总统都会发动对外战争,原因不言而喻。
老布什在1991年发动的海湾战争,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先进军工企业的次世代理念,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广告,让美国军工复合体收获了国内外众多订单,赚得盆满钵满。
时间来到2001年,小布什任期内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可能是最有争议的一场战争,现在对911事件诸多疑点的解析,让这场所谓的恐怖袭击变得越来越像是自导自演。
这里先不其它方面的诱因,只从军工企业的利益角度出发,这一时期的美国外交已经被完成了自我改革的军工复合体给彻底绑死了。
据统计,阿富汗战争平均每天烧掉4亿美元,所以长期的战争就意味着无止境的利益。
因此,在军工复合体的唆使和美国国防部的威胁下,阿富汗战争变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美军甚至修起了餐厅和酒吧,索性就在阿富汗住了下来。
事实上,驻阿美军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于美国军方的财政体系。大量的美国军工集团及其代言人掺杂其中。
暗中倒卖装备,以次充好的事情时有发生。据美国审计署曾经公布过报告显示,驻阿美军的装备库存,存在30%的数量无法统计核实。
事实上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就不存在事实上的对手,那么一场针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能够打20年之久本身就非常奇怪。
更奇怪的是,美国政府似乎在外交上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从奥巴马执政后期,到特朗普上台,再到拜登上场,已经有三位总统在尝试将美军撤离阿富汗,但几乎每一次都遭到以军工复合体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重重阻挠。
最终,还是因为美国政府的财政窘境实在无力承担这样的战争消耗,后续引发了几次民怨沸腾才得以撤军。
而在对华外交上,军工复合体的本意也是想朝着激烈摩擦的方向发展的,但美国政府忌惮中国的反制手段,同时也需要中国,所以并没有选择战争。
后来为了照顾军工复合体的利益,拜登提出了“中美要进行有护栏的竞争”,言下之意就是要搞“军备竞赛”。
虽然中美不能打仗,也得要让军工复合体有钱赚,这就是拜登政府在外交工作上的难处。
所以,拜登主持的对华外交工作呈现着一种“人格分裂”的不稳定状态。
虽然好不容易才求得总书记进行了一次两国线上对话,意在讨论中美如何避免走向对抗。
但很快拜登又在民主峰会上翻脸,呼吁各国和中国划清界限,展开封闭式对抗。接着,空军智库就要求拜登采购更多由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空射导弹,以应对“中国威胁”。
军工复合体让美国杀死恶龙,又变身恶龙
总得而言,所有涉及战争利益集团的成势,都会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扩张帝国最后都逐渐空心化。
国家会变得不再重视内部生产,大量依靠外部攫取的资源来延续自身,从此变成一个高利贷帝国,这也是如今靠着印钱强行度日的美国政府的现状。
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面对经济危机的出现,他们就只能选择推高资产或者制造更大的争端来转嫁危机。
基于这一点出发,那些军工复合体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寡头们,未来的行为是可以被直接预测到的。
先说华尔街金融的银行寡头们,他们的选择无非是以巨量资本去倒买倒卖或者做空资产。
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首的军工企业,则会反复对政府(对象不限于美国政府)游说施压,挑动地区局势实现强买强卖,甚至不惜煽动民粹情绪来威胁政府。
最后的结果就是,即使军工复合体和华尔街金融能在危机中保证自身利益,但这些利益并不会分给美国的底层群众,美国的资本家们连投资国家基础建设都不愿进行.
更别提去实现拜登先前所期待的美国版“一带一路”了,那个自诩为世界领袖的美国,俨然已经无力对世界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了。
每一次金融地震后,在美国转嫁自身危机种种行为里,国际上遭到洗劫的是那些使用美元交易的国家,而在国内承受通胀恶果的则是美国的普通阶层。
这些人越过越穷,使得美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变相上掌控着美国那些引以为傲的军事力量的军工复合体来说,他们其实不在意总统的意见,更不在意美国民众的意见。
美国的金融集团会反复剥削压榨全世界,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会不断怂恿政府挑起新得战争,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现在的美国政府是什么呢?如果硬要比喻的话,在美国执政的这两个党就像两个不透明的杯子,里面都是同一个利益集团倒出来的可乐,很大程度上他们早已沆瀣一气。
可能唯一的作用,就是维持着美国“民主与票选”的亮丽幌子。
历史在反复证明一件事,任何无法控制且不愿放弃的力量最终都会反噬自己。美利坚合众国也已经从当初那个主动肢解英法全球殖民地,凭借美国梦去宣扬解放自由思想的屠龙者,变成了张牙舞爪的恶龙,它再也回不来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