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有一段时间了,因为书中先生引用了很多原著中的话,这些话又都是文言文,还又是“老子”、“孔子、“孟子”等圣贤的经典语录,所以读起来晦涩不已,至今也不过读完书的一半。
虽然一些文言文有先生的注释(不是译文,话语比较直白),但大多数还是需要自己反复在脑海中吟诵,再结合上下文才能够领会。即便如此,只要领会之后,读起来还是很舒服的、很畅快的!
经过努力思考得来的思想上收获的喜悦是静溢的,恬淡的满足。
经过努力的、艰苦的体力劳动收获的喜悦是激荡的, 满满的安全感。
书中儒家几位先贤都谈到过人的本质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今天读到的新儒家代表人董仲舒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
董仲舒谈到争论已久的老问题,就是人性,即人的质,是善是恶的问题。
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他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于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实性》)
文/《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书上没有译文,我结合上下文的理解翻译给大家看看。
人性即人的本质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善就如米,人的本质如同水稻,虽然水稻可以长出米来,但是不能就说水稻就是米本身。人的本质有向善的倾向,但不能就说人的本质是善。”
“米和善,都是人从自然继承来的,但是后来水稻长出米是人的养殖,人慢慢向善是经过教化和培养成的,是外在的因素影响。不全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影响有一定的范围。范围之内是自然的影响,范围之外是人为与教化的影响。人为和教化是自然之外的影响,人的本质不得不受自然之外的影响。”
(这里的“天”我觉得指自然之天,荀子的“天”有两种意思,一种指自然的天,一种指主宰自然的上帝之天。还有人可能觉得,就算没有人管,水稻也能长出米啊。但是那产量惨不忍睹,根本养不活人。)
董仲舒因此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在这方面,他接近荀子。但是他又和荀子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认为人的质已经是恶的。善是性的继续,不是性的逆转。
文/《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一直以来我既不同意“人之初,性本善”,也不同意“人之初,性本恶”。这两个观点分别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但是我自己又说不清其中的道道。
直到今天读到了董仲舒对于善恶的观点,我才终于能够说出来我心中的想法。(当然不仅仅是他的观点,还有其他的我读的书)
我十分赞同意董仲舒的观点,他认为人本质上天生有向善的趋势,但本身谈不上善恶。
人有向善的趋势表现在人有恻隐之心,有不忍人之心。你路过井边,看到一个孩子在井边玩耍,一不小心失去平衡要掉进井中,你会不由自主的想去抓住他,事实上你与这个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当时情况紧急,你也没想那么多,只是出于本能出手。
人看到一头牛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只能等死,于是对牛产生怜悯和同情,如果没有别的事,会想着帮帮它,救出他来。
人不是生来就是善,只是生来有向善的趋势。既然是趋势,就能够打压甚至改变。
所以有些人,即使举手之劳也不愿做,见死不救,甚至还落井下石。这些人就是违背了向善的天性,走向了恶。
文明和文化的熏陶,刻意的教育这时就显现出重要性了,可以引导人走上善道。
自古恶与善相对,人有恶根吗?或者说,人有向恶的趋势吗?
我哥(有家族血缘关系,不是亲哥,也不是表哥)5岁的儿子亲手捏死了他家的狗生出来的两只小宝宝。我去他家玩,看见少了两条小狗,问他的女儿,他女儿告诉我的。
我哥的儿子的行为是恶吗?
显然不是,孩子太小,还没有养成善恶的观念,不知道这样做是残忍的(甚至也不能说他残忍),是错误的。
俗话说:不知者,无罪。
一个动物修炼成精,化成人形,杀人,吃人,这是恶吗?
也不是,它即使拥有人的外形,也不过是动物罢了。一个鬣狗咬死兔子吃了它,你总不能说鬣狗是恶的吧?
动物就没有善恶观念,何谈善恶?
所以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里的正道人士常喊着斩妖除魔,为民除害,而不是喊为民除恶。那是祸害,不是恶行。(但是一般人还是称其为恶)
明知故犯是谓恶!
明明受过教化,知道何为善,还故意反着来,就是恶。
先有善,才有恶,不知善,不足以谈恶。也就没有恶根,即恶的趋势这一说法了。
善恶难分,有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间之事,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呢?
------END------
我是一名95后青年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
请点个关注
谢谢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