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窗必有自己的风景,一盏灯必有辉煌的荣光,一座村庄必有曾经的过往……
一、韶华易逝 池塘成稀缺品
潮汕有村必有池塘,它不仅用来养鱼,还方便村民洗涤,是村民欢乐的游泳场所。同时,它还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每家每户的排水,通过各巷道的水沟流向池塘,再定期通过退水沟和进水沟系统进行排换水。由于它具有强大的储水功能,对提供消防用水和抗击暴雨汛情发挥了重大作用。另听老辈人讲,它还是潮汕风水学的体现,与人们结下不解的情缘。
- 北湾宫边池旧貌
现在,不少村居的池塘被填埋,不知不觉中,池塘已经成为人们怀旧的“稀缺品”。
二、今日逢春 旧貌换新颜
我的家乡是汕头市澄海区的北湾村,至今还保留有大池,宫边池(宫前池)、军池(南社池)、三角池这四个池塘,幸得留下这记忆中的乡愁。少时曾手抄过的一首潮汕物产民谣,记得其中一句“北湾出名大池乌(乌鱼)”,夸的是家乡池鱼很出名。可不是,在清宣统己酉年(1909年)出版的《北湾乡土志课本》就有这样的记载:我乡池鱼颇有名,而尤以大池为最。
- 池塘四周的仿木栏杆
今天,回趟老家,穿过良兴路,发现仿木式栏杆遍布在宫边池和军池四周,池塘之上增添了曲曲折折的桥面。原来,这是村里的美丽乡村——军池、宫边池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建设的杰作。
在军池,几位村民正忙着清除水浮莲。据介绍,旧池塘进行清淤、绿化,增设连廊,配置灯光,工程现已竣工。
又见宫边池,恰似灯下旧人。美丽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太阳能的柱灯,配以池塘边的轮廓光,勾划出军池之上变化多端的栏杆。
宽广的宫边池,一派静谧。走在池西边的桥面上,赏这美轮美奂的风景,劳累顿消。
池风轻送,想起驾驭着漂浮在水里的长椅条,在这里和小伙伴玩打水仗游戏,潜进池底抓起一把乌黑的淤泥涂抹在脸蛋上扮水鬼的往事,那真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提时代。
难忘的记忆还要数那捞死浮鱼的情景,酷热的夏季里,每当阵雨一过,孩子们就会往池塘边赶,兴奋地跳进水里,抢捞像是中了暑而死去的浮鱼。
对于现在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来说,是无法体会到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里,一条池鱼对人们的诱惑力,捞得一条刚死的浮鱼,那可意味着有一道丰盛的“咸”(菜色)可以享受。能否捞到死浮鱼,除游泳实力外,还要考眼尖,池鱼浮起的白肚子,往往在荡漾的水面上,只若隐若现地露出少许白色来,有的人虽然抢到了,但那却是一片白菜瓣或者白萝卜,由此会引来满池欢笑声。
我没有出色的游技,“捞鱼”于我而言只存在看热闹的份儿。作为观众,最欣赏的是多个竞捞者从不同地方跳向水里,划向同一目标的场面出现,其角逐上的紧张刺激,不亚于一场赛事的精彩。得胜者往往会把死鱼高高举起,让人们看得清鱼的大小,满满的仪式感,就像运动员高举奖牌一样,这不只是对战利品——鱼的展示,更是宣示他有一副好身手。
三、立意新颖 乡志里的乡愁
池塘的记忆就只停留在这些玩耍之上,长大了,老成了,自然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多了一份关注。翻看一百多年前先贤陈伯良先生撰写的《北湾乡土志课本》,里头就有先生对北湾池塘的描述:
在以三字为句式的上卷的课文是这样写的:“乡前后,有七池,是何名,即大池,与池仔,又后池,及尾池,宫前池,南社池,何厝池。”并配以生动的图画。
而在下卷的《水泽》一课中,先生讲出河流和水泽的区别:诸生既明河流之理,我再与尔等讲水泽。夫水之势流行不住者曰河流,潴蓄不泄者曰水泽。我乡水泽大小有七,即大池、池仔、宫前池、南社池、何厝池、后池、尾池是也。换成现在的话来说,流动的就是河流,能蓄水不泄出的就是水泽,如村里的池塘就是。
在列出各池的面积之后对池的叫法进行点评:大池面积十四亩,池仔一亩,宫前池六亩,南社池四亩,何厝池一亩半,后池、尾池共二十亩。大池、池仔、南社池、何厝池形圆,池也!宫前池、后池、尾池,形曲,沼也!俗皆名为池者,讹也!即是:一些不规则的,没有经过人工修筑的应该称为“沼”,把它称为池是错误的,由此浅显易懂地让学生得到教示:今益当奋志读书,不可为庸俗所囿焉!
先生教育和鼓励学生们不要受世俗所蒙蔽,要敢于追求真理。池塘经先生的编写,被赋予教育新功能。
我们再来读里头的一段话:“不独鱼然人亦如是也,凡占天时、地利、人功优势之地,其人性质必高尚。我乡居温热带交界之地,气候和平,而尤滨海交通便利,若有教育以助之,为圣贤、为豪杰无难矣,诸生其勉旃。”这段话由鱼及人,道出了先生对学生和家乡教育事业的殷殷期盼。
- 榕奇古庙前的参天古榕树
在宫边池,榕奇古庙前,儿时在古榕树下乘凉、拾树露、看把戏的往事无不历历在目。偶尔有邻居跟我打招呼,我惊觉邻居们变老,而池塘却变新。
- 陈伯良在此设过讲坛,倡导乡人革除陋习
时空交错,亦幻亦真,我仿佛看到一百多年前,撰写《北湾乡土志课本》一书的陈伯良先生,正英姿飒爽地站在我的对面,站在这榕树下,振臂疾呼,向乡人陈国情的场景……
陈伯良学识渊博,思想先进。据一本名叫《澄江一人》的古书籍(1910年12月鮀江图画出版社出版发行,孤本现存省立孙中山文献馆)的记载。他在光绪己亥年(1899)获县试第一;1902年进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求学;1903年与邑中志士倡立天足会,开展废除缠足陋习运动。星期天他经常在本乡榕奇古庙设讲台,“陈国情,辟神权,戒缠足,究体育”,向乡人演讲,传播文明进步思想;1905年留学日本,后入读上海中国公学。他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势,遂投身于教育救国实践;1907年在本乡倡办开智学堂;1908年任澄海县凤山学堂校长,在《惑说》中表达了“人心长此不改,国事尚可问乎”的担忧和愤慨。1909年撰写的《北湾乡土志课本》出版,成为潮汕地区乡土志课本的典范。1910年,在日记中写下:“人既处此世界,断不可因其不干净而遂存厌恶之心。凡义之所当为者,干净我心为之而已。我若干净我心,则世界虽不干净,亦干净也。”因为当时社会的混浊颓废,陈伯良心灵上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积忧成疾,是年正月病发,四月初五,不堪社会积习难返,愤然以身殉志,终年36岁。
- 村民陈益和手捧家传乡土志课本和陈伯良裔孙陈贻本合影
先生虽然英年早逝,但先生的传播文明,破除迷信和陋习,追求真理,坚持教育救国的实践和崇高品德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北湾乡土志课本》是北湾村的文化瑰宝。
- 宫边池俯瞰
华灯璀璨,灯光如银倾泻在平静的池里,池边古老的建筑与新修缮的宫边池和谐地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谧祥和的画面,似乎在述说昔日的故事和美丽乡村的变化……
池边柔和的灯光下,使人也变得温柔可爱,小姑娘略微闲妆打扮一下,在灯光下肌肤晶莹如雪,站在池边,就有一种“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感觉。
我一直在寻找美丽的乡愁,今天宫边池的美丽景色,深深地打动了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就是我美丽的故乡——北湾!
图文:李剑彬 张丽冰 周英炜 陈宋潮
倾听你的故事,联系电话:13417049915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潮汕平原》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