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摧毁一个孩子,一句话就够。

犹记得,2020年9月17日,湖北一个初三男孩,在学校走廊被母亲训斥后,转身爬上栏杆跳下;2019年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男孩打开车门,奔向桥边跳下,母亲跪在地上捶胸顿足;2017年9月18日,浙江一个15岁女孩,和父母吵架后,从19楼一跃而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家会伤人?因为很多时候,父母虽然爱孩子,说出来却变了味,变成“刀子嘴”,一刀刀划伤孩子的心灵,以致于他们总在怀疑,“爸妈爱我吗?”而父母也不明白:为孩子付出这么多,他却越来越不愿理人,说不得、骂不得,还总想逃离,真是白眼狼!

其实,孩子不是不想沟通,而是不想跟父母沟通。不会沟通的父母,孩子逃离;会沟通的父母,让孩子亲近。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好的亲子沟通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他的《P.E.T.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一书中,帮助父母找到了秘诀。有了这些沟通技巧,父母可以少发脾气,孩子也能自信负责,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秘诀就是:亲子沟通中,父母要学会找问题归属。如果问题属于孩子,就通过“积极倾听”,鼓励孩子自我解决;如果问题属于父母,就通过“我—信息”式沟通,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父母和孩子产生,就用“共赢”式沟通,让双方都成为赢家。

冲突

无论你是家有叛逆期少年,还是孩子刚学会走路,都可以尝试用这套方法,效果真的很神奇。

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他创建的“戈登方法”闻名全球,这一方法最初用于改善亲子关系,后一种通用模式,适用于改善所有人际关系。

作为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分别是: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要学会“积极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当父母遇到问题,学会用“我—信息”式沟通,才会让孩子自主改变;当发生,父母不要管教和纵容,“共赢”式沟通才能亲子和谐。

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要学会“积极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那些不愿理睬父母、逃避父母的孩子,多半没有被认真倾听过。他们总是在被说教、被指导、被质问,就是没有被理解、被接纳、被倾听。

在本书中,戈登博士总结了沟通中的12种“绊脚石”,指的就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通常的反应方式。其中,90%的反应方式,都在这12类里,比如命令、警告、说教、谩骂……

我们来举个例子。

当一个14岁男孩告诉母亲,他不想写作业了,他讨厌写作业,讨厌学校,他觉得学校只会教一些没用的东西,等长大了,他就退学。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出人头地,根本不用上学。

12种“绊脚石”式回应,通常是这样的:

“如果你退学,就休想在我这拿到一分钱!”——警告、威胁

“学习才是最有用的,万般皆,唯有读书高……”——说教、要求

“不上学你打算干什么?靠什么生活?”——质问

“你这话说的,跟个小混混似的,跟谁学的?”——谩骂、羞辱

“你这么想太幼稚了,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就晚了……”——评判、指责

这里就不把12种都一一列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把它们叫“绊脚石”呢?因为,一旦父母这么回应了,孩子就会不想继续沟通,内心开始积怨、沮丧,或者争论、反击,产生负罪感,总之,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感兴趣,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想跟父母说话。

相比之下,我们来看“积极倾听”是怎样回应的。

孩子说“不想写作业、不想上学”,母亲不表态,而是又把孩子的意思复述了一遍:

“你不喜欢写作业,你觉得上学对你没有什么帮助。”

“你对学校提不起兴趣,你有很多更精彩的事情要做。”

“愿意聊聊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吗?”

“真是个不错的梦想,要想实现它,你有哪些准备?”

“现在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这样一步步聊下去,母亲会发现,原来,孩子不想写作业,不是真的“觉得学习没用”,而是不喜欢那一科的老师,因为老师刚批评过他。

因为母亲采用了“积极倾听”沟通,她了解到孩子的梦想、知道孩子不写作业的原因、哪个环节遇到了难题,也知道了该从哪里下手,来帮助孩子。通过积极倾听,她透过表面,挖掘到深层次问题,找到切入口,再引导和帮助孩子走向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绊脚石”式沟通,只能暂时解决表面问题,压抑和掩盖真正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就越来越不想跟父母说话,而父母,也越来越不懂孩子。

“积极倾听”不同于消极倾听,它不是被动回应,而是需要父母用自己的语言,不掺杂个人信息,如实复述孩子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奇迹会慢慢出现。

简单

“积极倾听”的前提,是父母要相信孩子、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的世界。过程中,不要急于改变孩子。当父母给予孩子信任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有了强烈被爱的感觉,才会反过来倾听父母、成为独立个体,变得更具责任心。

2、当父母遇到问题,学会用“我—信息”式沟通,才会让孩子自主改变

当孩子行为不端,给父母带来麻烦时,父母应对的方式,对孩子影响也很大。很多父母习惯指责、谩骂、警告甚至惩罚,企图让孩子吸取教训。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逆反、拒绝改变、回避父母、强烈叛逆,或者贬低自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登博士把父母的这种做法,称为“你—信息”式沟通,特点就是:父母的每一句话,基本都从“你”出发。

例如:

“你总是这么粗心。”

“如果你不站起来,妈妈就生气了。”

“不要这么吵,回你的房间去!”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跟“你—信息”相对应的,就是“我—信息”。为什么说“我—信息”式更好一些?因为,当孩子的行为让父母不可接纳,此时,处在问题区的就不是孩子了,而是父母自己,它影响的是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父母要识别自己的真实感受,用“我—信息”式沟通回应。

沟通

比如,商场里,妈妈想让4岁的儿子试试衣服,儿子不想试。

通常,妈妈会命令、哄骗、祈求,但孩子就是不试,妈妈会越来越生气。如果换成“我—信息”式沟通,妈妈可以说,“宝宝不愿意试这件衣服,我就不敢买它,因为,如果它不合适,我就要大老远开车到城里来换。”此时,孩子至少会考虑一下妈妈的不容易,然后再做决定。

其实,作为孩子,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清楚状况,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被告知:必须做这个、必须做那个。而我们知道,没有人喜欢总是被告知该怎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很多父母可能会质疑:这有用吗?或者干脆说,“试过了,没用”。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当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个好的“我—信息”时的反应,那种惊喜是不可言说的。此时,孩子才真正关心父母的需求和感受,而父母,也会惊讶和感叹孩子的成长。

“我—信息”式沟通,格式很简单:描述对方不可接纳的行为+说出自己的感受+对自己造成的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具体影响,三者缺一不可。

这种沟通最大的价值,就是父母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效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又没有把矛头指向孩子,可以让孩子不带自责或怨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同理心,学会合作。

“我—信息”式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搞清自己的真实感受,到底是害怕、伤心、尴尬还是失望?总之,不要笼统地说成“生气”。因为,一个愤怒的“我—信息”,对孩子来说,跟责骂“你—信息”效果无异,都会让孩子感到内疚和被贬低,孩子就会本能地拒绝、排斥。

性的

实际生活中,“我—信息”式沟通和“积极倾听”可以交叉使用。当第一条“我—信息”沟通失败,不要气馁,试试再来一条。或者,如果孩子就是不合作,可以换挡为积极倾听,看看是不是孩子遇到了问题,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然后,再继续尝试用“我—信息”式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当发生冲突,父母不要管教和纵容,“共赢”式沟通才能亲子和谐

亲子冲突,主要是因为双方都有利益诉求。当双方都遇到问题,如果单纯使用“我—信息”式沟通,尽管孩子知道自己干扰了父母,但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还是不愿改变行为。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活中,大多数父母会采用两种方式:要么管教,孩子听话;要么纵容,孩子。结果就是,一方总赢,一方总输。总有一方会感到失败,产生怨恨和生气。戈登博士提出,其实,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通过“共赢”,共同找出解决办法,满足双方的需求。

满足

举个例子,当4岁半的孩子说,“不想吃蔬菜、讨厌吃蔬菜”:

管教式妈妈会说,“我不在乎你怎么想。吃蔬菜对身体好,你必须吃掉,如果不吃,那也别想吃其他的。”

纵容式妈妈会说,“你知道吃蔬菜对你有好处。算了,你爱吃不吃吧,我不管了,你以后会后悔的。”

这两种妈妈,都存在困境。

管教式妈妈,可以强迫孩子一时,不能强迫孩子一世。当父母权力耗尽,孩子到青春期,管教就失去威力,父母也失去了影响力;而此时,孩子一路被管大,已经对父母爱不起来,亲子关系疏远,甚至更差。而纵容式妈妈,会把孩子变得不体谅他人、不负责任,而又不服管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寻求“共赢”的妈妈会怎么做呢?

首先,她会先用“我—信息”式沟通,向孩子表达“你不吃蔬菜让我很担心,因为我害怕你缺维生素,身体长不好。”孩子如果还是不想吃,妈妈就“积极倾听”,把话题延伸开去,看看能否挖掘出更多。

如果挖掘不出,也没关系,妈妈可以主动寻求帮忙“现在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愿意想想我们该怎么办吗?”尝试让孩子想出几个解决方案,妈妈可以列个单子,把所有想到的解决方案写下来,跟孩子一个一个的排除、更新方案,直到孩子和妈妈都满意为止。

以上可见,所谓“共赢”式沟通,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主要分为6步:

1) 界定问题
2) 想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3) 评估方案
4) 决定最佳方案
5) 实施决定
6)追踪评估

“共赢”式沟通,价值在于,父母没有强制,而是通过跟孩子共同解决问题,来影响孩子。要知道,学会解决问题的孩子,才更富有责任心、更自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让“共赢”式沟通有效,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既然追求双赢,就不要紧盯问题。父母要把眼界放开,探寻问题背后的真正需求,通过解决需求,来实现共赢;第二,如果要设定限制,让孩子也参与进来,最好让孩子自己设定,这样,他才会接受并且遵守。

总结一下:

《P.E.T.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这本书,主要写了亲子沟通之道。教会父母跟孩子沟通的三个技巧:积极倾听、“我—信息”句式和“共赢”式沟通。

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要避免12种“绊脚石”式回应,尝试“积极倾听”孩子。要知道,一个完美的沟通效果,不是孩子全盘接受了父母的建议,而是他们在被倾听中产生了新能量,能自己找到最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当父母遇到问题,不要指责孩子,而是学会用“我—信息”句式,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让其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带自责感、挫败感和怨恨心理。要知道,这对培养一个自信、自律和有责任心的孩子,非常重要。孩子只有被给过机会,才能施展自己、发展自己。

当父母和孩子同时遇到问题,这三个技巧可以交叉使用。并且,一次不成,就多试几次。要知道,养育孩子,没有一种方案可以一劳永逸。同一个方案,孩子6岁时适用,7岁可能就没用了。再完美的计划,都不会永久。

比如,当父母和孩子通过“共赢”式沟通,解决了“定期清扫浴室”的问题,结果,仅仅过了两周,孩子就没遵守承诺了。

这时,父母不要回到管教老路上,那样会让孩子产生怨恨和敌对,前功尽弃,而是继续使用本文说的三种沟通技巧,单个技巧可以多次使用。

比如,父母先发送“我—信息”,表达对浴室卫生问题的烦躁;然后,换挡到“积极倾听”,听听孩子有什么难处;再然后,继续发送更为强烈的“我—信息”,表达在所有家务中,浴室问题给父母带来的困扰;最后,尝试用“共赢”式沟通,双方列出新的解决方案,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以此类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人父母,虽然面对的是我们亲生的孩子,但如果沟通不当,也会造成终生遗憾。毕竟,一言天堂,一语地狱。

好在,为人父母,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学习沟通技巧,走进孩子内心;学会表达自我,给予孩子尊重;学习解决问题,跟孩子合作。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提升自己,赋能孩子。

生命是个调整、再调整的过程。为人父母,我们必须不断应付各种新问题,但好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拿到的是“渔”,也在教孩子如何用“渔”。相信未来,他们会自信地使用它,来应对更艰难、更复杂的世界。

行动起来吧!父母会沟通,孩子才好教育。

【何心亲子日记】

家庭教育指导师,家有萌娃。

原报社记者,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