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脱了!郑大一附院、医生摊上事儿了!

12月30日,新京报发布了一则标题为“郑大一附院9患者付高价器材费却未被使用,医生:术中不适用裁除”的文章。

据报道了解,一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治疗,住院及手术费共计6.2万元,其中2个“微血管吻合装置”(医疗器械)的费用,占总医疗费的一半以上。

但是术后竟发现原本应该被植入体内、不可被吸收的进口医疗器械竟然不见了。值得关注的是,遭遇同样“事故”的患者有9人之多,手术主治医生也同为一人。

12月28日,新京报记者就此事向郑大一附院宣传处反映。29日,工作人员表示,将在核实后给予回复,截至发稿前,记者未得到回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8位,全院有在职职工12459人,共有4个院区,床位1万余张,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医院”。

虚构医疗费用、收取回扣?

医生表示:不存在此事

据报道:3年前,63岁的王海森,不慎被电锯割伤左手拇指,送入郑大一附院治疗,住院及手术费共计6.2万元,其中2个“微血管吻合装置”(医疗器械)的费用,占总医疗费的一半以上。

2021年12月9日,王海森到医院拍摄X光片时发现,这个植入体内、不可被吸收的进口医疗器械不见了。询问主治医师被告知,“手术时发现不适合,便没有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者关涛的收费清单中显示有吻合器一项、拍摄的X光片中却未见,此外还有其使用的吻合器合格证。新京报记者 程亚龙 摄

并且,据调查发现,王海森的遭遇并非个例,另有8名患者遇到了同样的情况。9人入院时间在2016年至2018年间,时间跨度长达3年,主治医师均为郑大一附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福建。

12月28日,9位投诉患者的主治医师王福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血管吻合装置”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血管通畅率。但在为患者手术中他发现,有大概70%-80%的患者使用后,效果都不错。另有20%左右的患者在手术中使用后,血管未通畅,便裁剪掉该器材重新进行了血管缝合手术。

王福建解释称,吻合器为一次性使用器材,吻合环闭合之后,无法再次使用,也无法退回医院。此前有患者反映了该问题,曾为部分患者退还了费用。至于患者质疑,其为收取回扣,虚构医疗费用一事,他表示,不存在此事。

“消失”的高价进口医疗器材

患者报警被拒

而郑州某医院显微外科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使用微血管吻合器的情况较少,未遇到过使用后血管不通的情况,“对于这类价格高昂的医疗耗材,未能妥善使用,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另有2名曾使用该吻合装置的显微外科专家称,根据“河南省医疗服务收费统一标准”,吻合一条血管的价格在1200元至1800元不等。使用该器材,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且因为是进口产品,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无形中会为患者增加负担。两人所在的医院,使用一段时间后便不再使用。

上述2名专家还表示,微血管吻合装置的功能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血管通畅率,但因为这个器材太小,对需吻合的血管有一定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感觉并未达到缩短手术时间的效果,“没有手工缝合得快。”

其中一位显微外科专家还认为,使用该产品,有血管未通畅的情况,如果是术中裁除,应该明确告知患者、向患者展示使用后的产品,否则很难说是在术中使用了。

然而,事件中的9名患者均表示,术前无人告知自己或家属使用该器材有失败风险。使用该器材失败后,变更为人工缝合血管,在术后也无人告知。

12月22日,该9名患者中的4人,先后到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刑事侦查大队责任区一中队报案,但警方却未受理该案件,原因是报案人提交的X光片,不能证实医生未使用该器械......

但是,据驿麟科创医疗科技公司一销售经理表示,血管吻合装置为植入型医疗器材,内有不锈钢针,属不可降解物质,患者拍摄X光片会有显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者所使用微血管吻合装置。图源代理商官网

据了解,案件中使用的高价医疗器材系美国一家公司生产,国内总代理商为驿麟科创医疗科技公司,产品注册证号:国械注进20163461834。

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可见:该产品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不锈钢针组成,装配防护盖和钳夹保护套环,一次性使用。产品用于显微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动静脉吻合。适用于外径不小于0.8毫米不大于4.3毫米且壁厚小于或者等于0.5毫米的静脉和动脉。

该产品依据所需吻合血管的外径分为7个型号,不同型号对应使用在直径为1.0mm—4.0mm的血管上。

国家猛挤高值耗材“价格水分”

一个“微血管吻合装置”的价格就达到了16800元,如此昂贵却不是绝对必要使用的医疗器材,为什么这位医师却频频使用?是真的合理?

对于案件的内里隐情,我们姑且不论,但是通过这则事件再次曝光了高值医用耗材昂贵的价格,以及给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医疗压力。

过去,因多级经销商赚取差价,导致高值耗材价格层层叠加,居高不下。而进口品牌更是因产品上市更早,口碑稳固,价格也比国内产品更贵,但医保基金却是有限的,大多数进口产品,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无形中会为患者增加负担。

去年10月,国家高值医用耗材全国集采“第一枪”击中了冠脉支架,价格从1.3万元骤降至700元,超90%的降价幅度引发了社会热议。在第二轮人工关节平均降幅也达到了82%,进入联盟采购的药物球囊、吻合器等耗材也都开始纷纷大降价,并且这种现象正在蔓延至医疗设备、IVD领域

可以看出来,高值医用耗材里的价格水分在集采之下被进一步挤了出来,尽管一些过程还需磨合,但改革成效显著。

一直以来,集采的目的就是要挤出流通环节灰色费用后,使得生产厂家、配送企业和医院回归正常、平等的购销关系。

未来,随着集采不断扩围,相信会有更多的患者能用上质优价廉的高值医用耗材,同时,也将减少一些上述案件中不合理收费等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