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开始,大量的互联网公司以技术和可广泛覆盖的规模优势,在经营效率上碾压的传统企业。也几乎吸引了全社会的技术精英加入,它的优势从何而来呢,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来分析。

1. 互联网公司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做业务,以电商为例,只需要同样一套电商系统,就可以覆盖成百上千个商户和数以百万的消费者。而如果要继续扩张,无非就是再增加几个服务器。反观传统企业,如果要扩张,就离不开人力资源、办公场地的投入。

2. 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流程极其统一与自动化,你看滴滴或者携程,不管你是谁,反正操作流程是写在计算机程序里的,大家都一样,执行效率就很高。而在传统企业里,运作流程从一开始定义就肯定是统一的,但是由人来执行的,谁能保证它是一致的呢?

3. 互联网公司几乎所有的知识、经验,都可以以计算机代码的方式存储,人员可以来来往往,但只要代码在,就不用从零开始,从而又提高了效率。同时代码传递的知识和经验是相对具象和显性的,当然你会说前人代码写的很烂无法理解,也有这种可能性。对比传统企业,知识、经验,非常难显性化,更别说存储了。所以你看企业里培养一个人的周期都很长,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而随着互联网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效率也出现了瓶颈,因为要拓展新领域,技术、流程、知识都需要从零开始构建。而互联网竞争又很激烈,因此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进入新领域、发展新业务,这就使得快速构建技术、流程、知识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因此也就有人在想,有什么办法能打破不同领域的壁垒,能够抽象出一套恒古不变、跨领域的方式,使得进入一个新领域时,不用从零开始盖大楼,而是从2楼、3楼开始。2015年底A大厂的马爸爸在考察完国外某游戏公司(Supercell)后,发现他们有一套"中台系统",这里面有开发一套游戏软件所需要的所有底层"组建",比如用户登陆、游戏里的元素、游戏角色管理、游戏里的道具管理等等。要开发新游戏时,不用从零开始搞,很快就能创造出一个新游戏。于是乎这一套理念,被带回到该大厂,开始构建各种各样的中台,比如用户中台(用户注册、用户登陆、用户验证、更改密码)、订单中台(订单创建、订单查询、订单归档)、库存中心(库存创建、库存查询、库存更新、库存盘点)等等,这些中台为后续任何应用的开发提供了积木的零配件。

从16年开始,有不少互联网大厂出来的核心技术人员,陆续开始建立大大小小的中台公司,也开发出了不错的中台软件产品。希望能把这一套思想和软件系统,提供给传统企业。毕竟这么好的东西,有什么道理不要呢? 于是乎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的概念开始在企业管理界广泛传播和讨论,我们进入了中台的元年。到今天,中台也经历了5个年头了,我们来看看它的热度,从百度指数来看中台的搜索热度和资讯指数其实从19年开始,有显著增加。

高峰可能是一篇"没有中台的命却得了中台的病"的文章引发。 我认为中台本身没什么毛病,也是不错的理念与思想,只不过在实际落地的效果受到传统企业的实际条件的约束。 近几年,数字化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企业也陆陆续续开始做数字化规划,是不是看着眼熟,10多年前我们在谈的是信息化规划,现在俨然"升级换代了"。笔者近两年也参与过不少企业的数字化规划的咨询与评审工作,如果说要从这些规划中提炼出一个共性的话,那就是大家都规划了"数据中台"!无一例外!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就等于上数据中台吗?中台是解决IT的问题还是业务的问题?对数字化的理解,其实有很多角度,我比较认可的角度是: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以数据驱动业务,为了实现用数据驱动业务,发展过程是业务数据化、可视化、在线化、实时化。

市面上的中台分为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数据中台聚焦于把产生的数据做集中化、统一化、标准化管理,成为数据资产,为后续的分析、挖掘做准备。通过数据科技,产生可以赋能业务的洞察乃至行动决策。打个比方来说,这就相当于把业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静态数据(或者主数据,比如SKU数据、人员、仓库、车辆、工厂等的,不随着时间变化的数据)、动态数据(与业务有关的数据,比如销售订单数据、发货数据、库存结余数据等),全部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管理。你可能会说,这和数据仓库有啥区别,其实我觉得这两个区别并不大。玩笑的说法,2005年前后做ToB的人都知道数仓,突然到了19年原来做ToC的一帮人发明了数据中台,数仓有了新的生命。严格来讲,这两者技术上是有差别的,毕竟数仓时代主要是用关系型数据库来构建的,而数据中台是基于高大上的大数据技术构建的,能存储结构化(直观的理解,就像excel表格这样的)数据,也能存储非结构化数据(语音、文本、图片、视频等)。

而业务中台聚焦于把业务中的动作抽象化,提炼成一个标准的模块,用行业内的说法,把业务动作"原子化",这样新的业务都可以由这些"原子"组合起来。比如创建一个订单,可以分为商品选择、数量修改、订单保存、订单提交。如果把每一个步骤都做成一个标准的"服务",那后续如果有其他业务条线,需要订单创建这个功能,可以直接调用前面做好的原子化的"服务",组合起来即可,不用从零开始构建。

数字化是不是等于上个中台?我觉得不一定,或者说上个中台确实是数字化,但只是一部分。数据中台只是解决了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应用的问题,但它没有解决业务和管理的全部问题。业务和管理的问题,还得依仗业务系统,比如CRM、OMS、SCM、HR、财务、偏后台大ERP等等,而这些系统也是数据中台的数据来源。在数据中台的帮助下,各个业务部门能过快速的获得自己想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与应用,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数仓当年这么火也是这个原因。

这么好的数字化工具,为什么市场上又有这么多失败的案例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缺少连接技术与业务的人才。 数据中台大多是技术人员建立的,其产品也更多是从技术角度构建的。 几乎市面上的数据中台都说自己能覆盖企业业务的方方面面,从人事、财务、供应链、销售、市场、产品研发等等。 而实际上,数据中台公司在这些业务领域的人才是十分缺乏的,有的公司专门从甲方公司挖来懂业务的人员加入,为其打磨产品、打磨方案,但甲方业务人员往往没有IT技术背景,所能起到的连接作用有限。

如果我们从信息化的角度看,数据中台也被很多做IT咨询的人士定义为"不就是个数仓嘛",这么说也没错,无非是把原来的数仓用大数据的技术架构做了一遍。这么来说,数仓当年推行的效果不好,这个问题也就延续到数据中台上了。不过如果你去看那些数仓做的好的甲方,往往有很强的一支队伍叫做BSA(Business System Arcitect)也有的企业叫业务系统分析师(Business System Analyst),这些人往往是做IT咨询出身又精通业务,能过准确的把业务场景结构化的描述清楚,并能转化成技术语言、数据结构。

我服务过的众多客户里,都有强有力的BSA团队,既能支撑技术又能支撑业务。如果想用好中台,这样的人不可或缺。从哪里找呢?IT咨询公司,经验越丰富越好。你可能会问,这些人是做IT还是做业务?他们本质上是IT,但是柔和在业务部门里。他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能把自己负责的领域的业务结构、数据结构梳理的清清楚楚,这样技术才能有的放矢的来落地。否则你买个中台回来,笼统的做,是很难落地的,必须得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做。这也是很多公司上了中台之后,老板来问,咱们中台到底干了啥,最后往往是靠一些BI报表或者大屏来交差,恰恰证明了中台就是个数仓了。

如果你问,不上中台可以吗?当然可以,很多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本身就有完善的数据管理、数据主题、数据结构,基于它们也能做一些应用。如果数据量太大,倒是可以上一个中台,把数据接进来。

还有一种数字化的路径,就是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中台,比如供应链中台、财务中台、HR中台,其实也就是数仓,由各个业务领域分别牵头搞。业务牵头的好处是,需求很明确,场景都贴近业务,比较容易有产出,最终用户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如果数据中台由IT牵头搞,那就会面临业务部门参与度低,需要公司高层baby sitting的问题,推动乏力。

如果你说这样的人找不到啊,那你要看一下是不是岗位描述写的不合理,特别是年龄限制。很多企业都认为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应该招年轻人嘛,35岁以上的不要。这是个误区,BSA的经验不是技术开发,而是把业务转化成技术,用技术推动业务,按照人的学习曲线,人对行业、业务的认识,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一般37岁及以上才是巅峰。你看做企业服务(To B)公司都是老"鸟",因为他们经验丰富,而互联网公司平均年龄都很年轻,特别是做编程开发的人员。

事在人为,技术也是依赖于人才能起作用的,BSA团队就是你做数字化的桥梁,找到合适的人才能摆渡成功,祝大家2022年数字化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