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为什么成不了“四大名著”?与其这样提问,不如说《金瓶梅》为什么被淘汰出“四大名著”?因为最开始,《金瓶梅》这部书还真是名列“四大”,后来因为众所周知(GHS)的原因,才被淘汰出去。

四大名著(奇书)

四大名著的前身是明朝的四大奇书

四大奇书1.0版本:《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明朝学者王世贞提出)

四大奇书2.0版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

这个2.0版本,是明末清初冯梦龙评选的,入选作品都是长篇通俗小说,《金瓶梅》赫然名列其中,可见至少在冯梦龙的时代,《金瓶梅》还是有很高的国民度的。

至于“四大名著”,则是后来的出版商为了卖书,在明朝“四大奇书”的基础上搞出来的噱头。

《金瓶梅》

简单说一下《金瓶梅》。

这部书的历史地位很尴尬,首先,它是最初的“四大奇书”,具有很高的国民度;其次,这是一部十分现实的小说,它对现实黑暗的描写、对人性贪婪的刻画,甚至会令人感到可怕可畏;再次,这是一部世情小说,在后世学者来看,这部书中的世情描写,对研究明朝历史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书中充斥着大段大段的情描写,虽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终究还是要偷偷摸摸地看(特别是插图版),以致于最终被禁。

像我的学生时代,正大光明地看完了“四大名著”,即使在课堂上看,被老师抓住了也不过是批评几句,那如果我看的是《金瓶梅》,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因为这些原因,《金瓶梅》的艺术价值一直被低估,其内容更是一直被误解。

读《金瓶梅》

《金瓶梅》真的是一部有色小说吗?它天生就该被误解吗?这一段《金瓶梅序》说得很好:

《金瓶梅》“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余常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生怜悯心者,菩萨也·
《金瓶梅》写的是世情,写的是人性:它能教你鉴别渣男,所以书中处处是渣男;它告诉你交友要慎重,所以深刻地描写了交友不慎的后果;它告诉你做人正确的三观,所以讲了许多毁三观的故事……

当你读完全书,你会发现书中所有人都是悲情的,所有事都是黑暗的,一个个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是否会心生怜悯?

·生畏惧心者,君子也·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当你羡慕西门大官人的快活时,他可能正在吞噬你。

既然你在书中看到了现实,看到了悲情,那你就应该明白,当他们越是快活,他们的结局越是悲哀,所以当君子读到这一层境界,就会心生畏惧,以西门庆潘金莲们为警示,以避免让自己陷入深渊。

·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不得不承认,我也是这样的小人。

当我抱着猎奇的心态去读《金瓶梅》,解锁了一个又一个新姿势的时候,很难不心生欢喜。但当我越往后读,或者读的次数越多,我越能站在上帝视角,我读此书的心态自然也越会发生变化。

欢喜越来越少,畏惧越来越多。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这个嘛……我读此书时,最让我觉得惊世骇俗的是“醉闹葡萄架”这一桥段(点到为止),还有西门庆、潘金莲残害武大后的所作所为,真是尽毁三观。

这些事发生在小说中,还能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来开脱,但如果发生在生活中,那真是禽兽了。

《金瓶梅》为什么被淘汰出“四大名著(奇书)”?

以上种种原因,皆是《金瓶梅》问世后不久,就被列为禁书的原因,也是《金瓶梅》最终被剔除“四大奇书”的原因。

虽然圣人说食色性也,但我们的文化千年来都是谈性色变,这种被当有色小说流传的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如何登得上大雅之堂呢?

但是,若因颜色而否定《金瓶梅》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那可就真是片面了,也可惜了这一部奇书。我推荐所有爱读书的成年人阅读此书,当然了,还是要悄悄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