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表姐愁云密布,年轻时吃尽了苦头的她,谁想到老了为子女要操这么多心。她一会后悔地说不该当初只顾着赚钱,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一会又说不该当时好面子,在外人面前不顾孩子颜面的殴打。一会又说当初不该给孩子那么多零花钱,让他们胡花。可临最后又说了句:“咳,天底下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啊。”
为了将来不要感慨世间没有后悔药,建议你看一看这4本书,算是从反面给我们家长的提个醒。
1、《深井效应》:童年不良经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书中有一份童年不良经历问卷,得分越高,孩子的健康风险就越大。4分及以上的人与零分者相比,患心脏病及癌症的概率是后者的2倍,患抑郁症的风险是4.5倍,自杀风险12倍。出现学习及行为问题的概率32.6倍。大于7分,患肺癌的风险是3倍,患冠心病的风险是3.5倍。
童年不良经历包括情感虐待、身体虐待、疏于照看等10种童年不良经历。那么为什么童年不良经历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呢?
人的系统,只会在遇到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被开启。然而在家庭暴力等不良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他的应激系统需要不断激活。小丘脑会给你的脑垂体发送信号,脑垂体再向你的肾上腺发送信号,“释放应激激素!肾上激素!皮质醇!
应激
长期处于激活状态,会影响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会改变DNA的读取转录方式。
2、《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你的原生家庭有毒吗?
书中列举了几种有毒的家庭模式,分别有:
模式一:不称职的父母,当父母的把家长的责任强加在孩子身上,父子母女角色颠倒。《乔家的儿女》中的老大乔一成就是典型的例子,父亲不作为,他十几岁开始充当父母的职责。
模式二:操控型父母,这类父母十分狡猾,因为他们经常把操控伪装成关心。一些常用的措辞有“这都是为了你好”,“正因为我们爱你”,但其真实意思是“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怕失去你,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模式三:酗酒型父母,而且更加神奇的是,酗酒者给家人造成诸多痛苦,他们的伴侣却不自觉地对他们的烂饮给与支持。
模式四:身体虐待型家长,一般有一个施暴者,一个沉默的帮凶。施暴+不作为的组合是普遍现象。
等等7种有毒的家庭模式。
那么从有毒的家庭中长大的人,该如何治愈自己呢?
方法一:发泄内心的愤怒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降临。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典型的将愤怒独自吞下,并转化为内疚,最后发展成了抑郁症。
方法二:理清与父母的关系,你的人生选择权在你手里,你的人生更不能让父母驾驭。
方法三:自我界定,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你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3、《长不大的父母:如何停止家庭创伤》:看看你是不是在亲子角色颠倒的家庭中长大的?
书中写到了亲子角色颠倒,这是种什么现象呢?通常是一个人年少时由于父母没有满足其基本需求,待他为人父母后便利用孩子满足。例如,那些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人,即使长大了,他们身上还残留了种种幼稚的欲望,总是想撒娇,为所欲为,想让地球围着他们转。
亲子角色颠倒的种种表现:
(一)孩子是父母的布偶玩具
(二)依赖孩子
(三)施恩图报
如果一直在亲子颠倒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多去看看人与人的不同,真的是不看不知道,要么你可能一直以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环境有问题,以为别人的父母也是这样,别人家遇到事情也是这么处理的。如果不幸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再继续以这样的教育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只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循环。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学会去欣赏其他的人和事,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先发现自己是否身处其中,才能改进自己的状态,未来有了孩子对他负责,不能让孩子弱小的肩膀承担着作为父母的角色。
书中在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离开对方,这不是指彻底的断绝关系似的远离。而是要构筑自己的防卫城墙,在遇到亲子颠倒的事件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把自己从中抽离出来。不要陷于其中,让父母的不幸在你身上反复上演。
所以在成为父母之前,是不是该清一清毒,要么再要孩子,要么对孩子太不公平了。一切的错也不是他们造成的,是父母没有得到他们父母的关爱。
4、《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不要让上一代的教育方式悄悄地影响你将来的育儿方式。
有没有那一瞬间你对孩子发火,事后冷静下来的时候想一想,你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和你父母如出一辙。之前遇到和儿子沟通不畅,他不听我话的时候,我就会扔东西,现在好了他刚刚两岁,已经看到我给他带来的不良影响,他遇到不合心意的时候,也会扔东西。而深究起来,我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对于她强加给我的东西,但凡我表示不喜欢,她直接就扔在地上。
对于已经发生的不好示范,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弥补,尽快找机会向孩子解释,当时你为什么那么做。告诉孩子,你扔东西的举动,是由于自己想起以前的事情,突然一肚子气,就把气出在孩子身上了,是妈妈不对。
但仅仅是亡羊补牢是不够的,以后还要学会反思和改进。下次你再和孩子发火的时候,不要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了,先想方设法平静下来,想一想你的这种感觉是孩子造成的吗?回想你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呢?
书中还有大篇幅讲述了如何打造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不管过去做得怎么样,只要现在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