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南通市区电动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达到91%。截至2021年底,南通中心城区电动汽车保有量为1.5万辆。市交通运输部门预测,至2025年,南通中心城区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其中电动私家车8.58万辆。至2035年将达45万辆,其中电动私家车41.34万辆。

让车主有“说走就走”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随着“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也迎来了“成长的烦恼”:早期建设的部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由于标准不统一、设施老旧等问题,已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需求,满足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需求的诉求明显增多。

充电,成为新能源车主最大的刚需。

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保处韩韶英表示,此次出台的《规划》综合考虑近远期新能源车辆充换电需求,重点解决公共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范围为南通中心城区(含崇川区、通州城区、海门城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通州湾示范区、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平潮高铁站片区)。到2025年,基本形成南通中心城区一体化的公共充电服务网络,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到2035年,全面建成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网,将南通市建设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充换电基础设施示范城市。

《规划》充分考虑了民生“痛点”,针对公共充电设施数量不足,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与区域发展不匹配、不均衡,老旧小区等建设自用充电设施存在困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密了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缩短了服务半径。与此同时,部分公共领域慢充桩利用率低、充电慢、不适应目前需求等现实情况也得到充分重视,规划建设的公用充电桩将以快充桩为主,提升全市公共领域快充桩数量,让新能源车主有“说走就走”的底气。

市区0.9公里范围内确保有一台充电桩

家住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李先生开优行出租新能源车已有半年,以前充电都要去离家8公里的中南一带,耗费了一定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家门口新建的南通交投“特来电”开发区充电站为他大大节约了时间:“新能源车每天都要充电,自从这边网点多了以后,离我家最近的就1公里,可以做到随时来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李先生通过“特来电”APP迅速精准地找到了充电地,作为南通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运营主体单位,南通智慧充电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芮文敏向记者演示了这款APP使用过程。通过“特来电”APP摇一摇,它会在就近的5公里之内展示所有的站点,再通过摇一摇,通过智能导航、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能精准地带你到充电站来插箱充电,对于充电用户来讲节约时间,通过后台可以看到充电交付的数据。

韩韶英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南通市区公共充电设施数量增长超过2300个,年均增长率约34.9%。2021年,我市已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场站53个,公共充电桩468根,并全部上线运营,超额完成建设任务。到2025年南通中心城区将布局公用及专用充电桩1.79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1.5万个,充电服务半径最远不超过3公里,更好地满足百姓的充电需求。

记者了解到,《规划》将南通中心城区划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充电桩发展空间,并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差异化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一类区”主要为老城区、市区级商业中心、市区级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公用充电桩服务半径为0.9公里,满足公共充电需求及临时补电需求的全覆盖充电设施网络体系。二类区主要为规划范围内除一类区之外的生活片区,公用充电桩服务半径为1.5公里。三类区主要为产业片区和城市边缘区,公用充电桩服务半径为3公里。

规划好、建设好,更要管好、运营好

未来的充换电设施具备哪些功能?

韩韶英说,根据《规划》,充换电设施建设实行以集中站为主、共建站为辅的公共充换电设施供给策略。“集中站”即集中式公用充(换)电站,集快、慢、换等功能于一体;“共建站”即共建式公用充电站,主要是与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商办、宾馆、医院及其他商业服务业设施配建停车场联合建设的充换电设施。

规划好、建设好,更要管好、运营好。市交通运输局表示,接下来会加大投资管理和运营及投资力度,让充电站的配套设施、配套服务、场站管理、运营维护方面得到质的提升,给广大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最精致的产品。

下一步,还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通过公共区域重新规划、取缔私占车位、调整内部道路等方式进一步释放公共空间,扩增停车位,并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小区停车位充电设施建设,以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有效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出台“共享”充电桩奖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老旧小区“共享”充电桩市场。借鉴南通市智慧停车系统建设经验,整合开发集“南通智能充电监管平台”“南通智能充电运营管理平台”“南通智能充电APP”于一体的市级智能充电综合管理平台,以平台化的方式提升对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及服务效能。

信息来源:南通网

2022 扫码预登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戳下面的原文阅读,了解更多展会信息吧~